賴處長回顧過去一年感謝媒體配合 Array 列印 Array
僑社新聞
週四, 21 十二月 2017 22:17

賴處長回顧過去一年感謝媒體配合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像過去每一年一樣,駐「波士頓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賴銘琪及夫人雲雯蓁都會

在聖誕節來臨前,邀請華文媒體朋友,頂大學人,聯同副處長陳銘俊,安排大家中午在「辦事處」共進自助餐,今年有新來的新聞組組長趙昌倫,教育組組長陳幗珍兩位,聯同僑教中心主任歐宏偉及經文處全體同人開心共渡。

賴處長回顧過去一年,媒體朋友的配合,發放和報導經文處活動的消息,非常感謝,實際上,在每一項活動中,賓主之間各取所得,作為海外華人媒體可採訪的新聞並不多,換一個角度來說,亦為大家牽帶了許多供寫作及採訪的題材,作為媒體反思亦需感恩的。

今年有三位頂大學人參加,第一位是:趙順良「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頂大及Fulbright訪問學人;其次是陳重仁「臺灣大學」現在 (Harvard East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哈佛東方語言與文明;另一位是蒙志成「成功大學」目前在 (MIT Political Science Dept.) 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科學系;賴處長邀請他們在12月21號,在嚴冬的12月,可以和更多華人一起吃中菜和說國語交談,倍感親切。

詭態詩學訴人生情感 趙順良獲年輕學者獎

 

*編者按:初見趙順良後,在網上找到201465校訊記者李奇隆報導他的文章,更認識他了。在民國106年,趙順良獲兩項獎項名稱:Top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TUSA) Scholarship at Harvard & Fulbright Scholarship At Harvard(Fulbright Taiwan)

致力於歐陸比較文學研究,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趙順良以一本專書與一篇知名國際期刊論文,剖析「詭態詩學」與人類情感、美學間的關係,5日獲頒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中研院1996年起,每年頒授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鼓勵國內未逾42歲的年輕學者進行具前瞻性與創新的研究,豐富國內外學術界成就。

趙順良的得獎專書《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he Grotesque: Crashaw, Baudelaire, Magritte》內容跨世代與跨地域文化,探討17世紀英國詩人理查․克洛蕭 (Richard Crashaw)、19世紀法國詩人查理士․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與20世紀比利時籍藝術家雷內․馬格利得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 創作裡不同的詭態意象,並以心理學透析文學作品傳達出的情感,先前已經先榮獲2013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專書優勝獎。

趙順良解釋,「詭態」為一種「反古典文學」,亦即如半人半獸的非寫實意象。他認為,詭態形象為想像力的自由發揮、不受真實拘束,不僅引起他的興趣,更奠定他的研究之路。

「當你看到『詭態』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指出,詭態通常令人感到「恐怖 (horror)」和「幽默(humor)」,「正如人生一樣,不也是悲劇和喜劇的結合嗎?詭態反映的就是人類情感的陰晴交加。」

另一篇得獎期刊論文〈Le vertige de l'hyperbole:Baudelaire, Longinus, and the Poetics of Excess.〉則是探討波特萊爾作品裡狂放的美學現代性,透過與古典詩的美學比較,梳理出美的傳承與流變。

榮獲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趙順良感謝從小父母就以開明的態度教導他,不干涉他做的任何決定,因此他才能在父母的支持下,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攻讀比較文學博士,並持續投身文學研究。

趙順良表示,他總是以最平易近人的語言從事學術研究,「不能讓理論凌駕於文本之上。」他強調,文學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目的是要能和社會產生互動。他更把這個觀念融入教學,告訴學生:「只要文本裡有一句話能觸動你的心,與你有連結,那也就夠了。」

儘管在實用主義下,文學研究不如科學研究受國家、大學重視,但趙順良認為,文學家猶如一位心理學家,可以透過優美的詞彙刻劃人類心裡幽微的情緒變化。未來他將繼續研究「痛苦」與「同情心」等歐洲文學裡的情感層面,他說:「人類是情感的動物。」透過閱讀文學作品,讀者得以陶冶性情並認識自己內心,在鬱悶之際,文學更能為自己開啟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