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銳賢三度被推薦參選紐約中華公所主席 Array 列印 Array
作者是 Alan K Chow   

(圖) 台山寧陽會舘推薦兩位參選 (左) 伍銳賢 (右) 陳庭威。

伍銳賢三度被推薦參選紐約中華公所主席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兩年一屆「紐約中華公所」主席又到「換屆」時候,曾兩次出任中華主席的伍銳賢,再次被推薦參選,向他預祝「三度蟬聯」他但笑不語,保持其一處事作風「低調」;伍銳賢是美「東、西」兩岸僑界知名人仕,現任「美洲協勝公會」總理,觀僑界英傑們在其推薦書中「表彰」足見;台山寧陽會舘主席伍籍冸稱,該舘11月中收到中華公所公函,提稱下屆中華主席人選由台山寧陽會舘推薦,至少兩名、最多五名的主席候選人,並於14日提交推薦函予中華公所;明年一月中進行投票,3月接任。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余光中斯人獨去

(中新網12月14日電綜合港媒報導)台灣著名詩人、作家余光中今日辭世,引發港媒關注,香港大公報網站報導稱,余光中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香港文匯報網站對余光中的作品風格等進行了評價,將其作品風格概括如下: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20世紀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經歷戰亂流離各地,1950年代移居台灣,曾在台灣、香港、美國任教,退休前是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最後逝於高雄,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