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歷史回望:外國記者會;旨在對抗蔣介石
作者是 Alan K Chow   

上海夜境

歷史回望:外國記者會;旨在對抗蔣介石

(News Chinatown資料綜合報導) 外國記者會成立於1943年的重慶,旨在對抗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爭取採訪及發佈新聞自由的權利,其後記者會再遷往上海租用位於黄浦江畔外白渡橋頭的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最高的六層,這座建築物1951年更名上海大廈(Shanghai Mansions)現為掛牌四星級涉外飯店。

香港外國記者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簡稱:FCC,1943年在中華民國重慶成立,旨在聯繫香港境外記者與當時的國民政府,1949年後遷移至香港,現時成員包括香港的外國記者、新聞從業員,以及其他行業的行政人員或專業人士,該會提供一個社交及專業討論平台給新聞從業員及關注傳媒的人士,讓來自世界各地人士發表有關政治、經濟及藝術等意見,也舉辦各類專業活動,包括新聞業會議、新聞簡介會和電影放映會;會址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和雲咸街交界,近雪廠街南,稱為「舊牛奶公司倉庫」北座,並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該會每月付至少55萬港元租金給香港政府,其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的會址的保養費用則完全由該會自資負責。

初時記者會在香港並沒有固定會址,在舊告羅士打大廈(Gloucester Building)酒廊聚會,稍後改往地下的咖啡店,其後集中在溫莎行(Windsor House)閣樓的牛奶公司餐廳(Dairy Farm Restaurant),會員在通宵查閱新聞報告及晨早的郵件後,也會到這裡喝一杯咖啡,外國記者會慈善基金(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Charity Fund)主要用作資助「保良局助學金及語文培訓課程」。

 

自2002年開始,記者會舉辦慈善舞會,籌得款項用作獎學金,頒發予保良局轄下機構的學生升讀大學及專上課程,同時亦成立「語文培訓中心」,這項計劃由香港外國記者會、美國大通銀行及保良局合力推動,中心由本地和外籍教師教授保良局住宿兒童英語和普通話。2007年獲美林亞太公司捐助100萬元,籌備在葵涌區公共屋邨成立「兒童發展及語文培訓中心」記者會跟隨國民黨,從重慶搬遷到南京、上海,最後於1949年植根香港。

在記者會遷到香港的前夕,即1949年4月,國民黨政府拘捕並判處兩名記者會會員,路透社的格拉咸贊堅斯(Graham Jenkins)及《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佐治韋尼(George Vine)死刑。

事因剛從南京到上海的贊堅斯報道解放軍橫渡揚子江時,指國軍迅速潰敗;而韋尼供應同一報導給路透社時更連同地圖,贊堅斯首先被捕,同日韋尼亦遭拘禁,兩人拒絕透露新聞來源,被控製造謠言,判處死刑。

韋尼獲准致電其妻艾倫(Ellen),艾倫即向英國大使館尋求協助,但大使館反應遲緩,艾倫轉向記者會主席法恩斯沃思(Clyde Farnsworth)求援,法恩斯沃思立即接觸蔣介石,展開36小時救援行動,成功拯救兩記者。

1949年到1951年間,記者會在旭龢道15號(現稱石寓)開設會所。1951年獲機會遷入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在干德道41A號興建的故居,一座宮殿式豪宅,那是記者會的全盛期,會所成為夜夜笙歌的熱門派對聖地,樓上房間亦供訪港的記者租用。

而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及珍妮花·鍾絲(Jennifer Jones)主演的好萊塢著名電影《生死戀》曾在這裹取景拍攝;1961年,記者會搬到上環李寶椿大廈。然高潮過後,歸於平淡,記者會在1963年破產,有幾個月遭清盤而關閉,幸好有數名忠心會員在希爾頓酒店4樓租用一間會議室繼續會務,直到1964年末才收支平衡。「六七暴動」使香港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各地記者蜂擁而至,而越南的衝突變劇,又使國際風雲變色。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