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龙的传人
緬懷先烈愛國情操:鄒洪
作者是 Alan K Chow   

「國民革命軍犧牲奮鬥的史實,就是中華民國的建國史」。

「歷史的典範都在忠烈祠,但國家的未來又聚焦在那裡?」

alt

緬懷先烈愛國情操:鄒洪

(New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 我們期望年青能關心家人、社會、國家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明白自己在這些環境中所擔當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任,尊重法治精神,為共同福祉努力,但我們都不捨把有為的「生命」在砲聲隆隆中煙消雲散……

中國抗日戰爭,或稱日本侵華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又稱八年抗戰、十四年抗戰,是指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華民國日本帝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年抗戰」,為中日全面衝突;若追溯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止,則戰爭為14年。

alt

台灣是否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是大家所「擔驚受怕」的一件大事?

「一件在我們家冰封多年的往事」,卻在歷史記錄中「重見天日」……鄒洪上將的故事。鄒洪後人早年多赴美,從商棄戎。而鄒洪第三子國綸之子鄒俊傑「不忘先祖父」每年均前往台北忠烈祠緬懷先祖父鄒洪。(*鄒俊傑夫婦帶女兒3月18日拜祭太老爺。)

我家翁鄒洪(1897年4月3日-1945年4月16日),名若虛,原名德寶,台灣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華龍村)客家人中華民國將領。因抗日戰功彪炳,被譽為「常勝將軍」,生前受中華民國政府頒發四等雲麾勳章寶鼎勳章,死後追封為陸軍上將,為第一位台籍上將。

1941年2月5日,日本海軍大將大角岑生準備赴海南島就任南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因飛機引擎發生故障,折返珠江口西岸之際,被廣東游擊部隊以密集機槍火力掃射,大角岑生座機在彈雨中墜落黃楊山,當場斃命。

alt

鄒洪因小學在日本生活數年日語文流利,從飛機殘骸所搜出之日軍絕密文件中,鄒洪解讀獲悉日本準備大舉南進,並預備全面發動太平洋戰爭,於是上呈中央,轉致美國,惜因美國不認為當時中國政府有能力蒐集高階情報,對中國提供之情報漫不經心,終至發生偷襲珍珠港的慘重損失,嗣後美國方對國政府提供的軍事情報,才一改輕蔑態度另眼相待。

1941年九月底日本阿南惟幾第十一軍,想要打通粵漢鐵路之南北走廊,急攻長沙,鄒洪奉薛岳上將令馳援友軍,與敵軍大戰於株州,並擊潰日本,此次勝利史稱第二次長沙大捷,鄒洪奉命留備,兼任長沙警備司令,而後日軍進犯長沙被國軍大破之,是為第三次長沙大捷,三次長沙大捷之後,蔣介石親臨衡山召開軍事會議嘉勉有功將領,擢升鄒洪為第卅五集團軍副總司令、頒四等雲麾勳章,繼續在粵地抗敵。

alt

1945年1月任命為邊區總指揮,1945年4月16日以勞瘁致疾,葬於粵北陽山縣城郊,1954年3月蔣介石新竹公園飭建「鄒洪上將紀念碑」,親頒「忠勇聿昭」輓辭,由考試院副院長賈景德先生題詞,羅卓英上將撰述生平。

一個「紀念碑」數遷後*民國五十六年五月的鄒洪上將紀念碑/*民國101年紀念碑。

alt

中俄會晤前:國際刑事法院頒令拘捕普京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塵埃未落定、風聲傳鶴唳?」中俄兩國共同宣佈「會討論進一步發展熱點問題」;美國外交部表示,美國不認為中國在現階段提出有關烏克蘭問題即時停火的主張,將成為邁向持久和平的一步,反而令俄羅斯利用停火協議,進一步鞏固在烏克蘭的陣地,重整及部署軍隊,到合適的時候,再度向烏克蘭發動進攻。

同一天(17號)「國際刑事法庭」向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拘捕令,指控普京在烏克蘭的佔領區,非法將兒童驅逐離開烏克蘭,以及非法將烏克蘭兒童轉移到俄羅斯,普京需要為俄羅斯的戰爭罪行負責。此外,亦向俄羅斯總統兒童權利專員貝洛娃發出拘捕令。俄羅斯外交部表示,國際刑事法院的任何裁決對俄羅斯都是無效,批評法院提出的問題令人震驚及不能接受。

什麼是「國際刑事法院」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該組織成立於2002年,位於荷蘭海牙,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審判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此項罪名之首要司法管轄機構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不會執行引渡令

到2010年6月,已經有114個國家加入了《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國;另外有37個國家簽署了該規約,但是並未得到各自國家立法機構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和「美國」,均未加入該規約,其中美國曾在2000年12月31日簽署《羅馬規約》,但在國會批准前取消簽署。國際刑事法院院長霍夫曼斯基表示,法院已發出拘捕令,如何執行將取決於國際社會之間的合作。俄羅斯不是法庭的成員,並不會執行引渡令。


 
歷史回望:外國記者會;旨在對抗蔣介石
作者是 Alan K Chow   

上海夜境

歷史回望:外國記者會;旨在對抗蔣介石

(News Chinatown資料綜合報導) 外國記者會成立於1943年的重慶,旨在對抗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爭取採訪及發佈新聞自由的權利,其後記者會再遷往上海租用位於黄浦江畔外白渡橋頭的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最高的六層,這座建築物1951年更名上海大廈(Shanghai Mansions)現為掛牌四星級涉外飯店。

香港外國記者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簡稱:FCC,1943年在中華民國重慶成立,旨在聯繫香港境外記者與當時的國民政府,1949年後遷移至香港,現時成員包括香港的外國記者、新聞從業員,以及其他行業的行政人員或專業人士,該會提供一個社交及專業討論平台給新聞從業員及關注傳媒的人士,讓來自世界各地人士發表有關政治、經濟及藝術等意見,也舉辦各類專業活動,包括新聞業會議、新聞簡介會和電影放映會;會址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和雲咸街交界,近雪廠街南,稱為「舊牛奶公司倉庫」北座,並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該會每月付至少55萬港元租金給香港政府,其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的會址的保養費用則完全由該會自資負責。

初時記者會在香港並沒有固定會址,在舊告羅士打大廈(Gloucester Building)酒廊聚會,稍後改往地下的咖啡店,其後集中在溫莎行(Windsor House)閣樓的牛奶公司餐廳(Dairy Farm Restaurant),會員在通宵查閱新聞報告及晨早的郵件後,也會到這裡喝一杯咖啡,外國記者會慈善基金(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Charity Fund)主要用作資助「保良局助學金及語文培訓課程」。

 

自2002年開始,記者會舉辦慈善舞會,籌得款項用作獎學金,頒發予保良局轄下機構的學生升讀大學及專上課程,同時亦成立「語文培訓中心」,這項計劃由香港外國記者會、美國大通銀行及保良局合力推動,中心由本地和外籍教師教授保良局住宿兒童英語和普通話。2007年獲美林亞太公司捐助100萬元,籌備在葵涌區公共屋邨成立「兒童發展及語文培訓中心」記者會跟隨國民黨,從重慶搬遷到南京、上海,最後於1949年植根香港。

在記者會遷到香港的前夕,即1949年4月,國民黨政府拘捕並判處兩名記者會會員,路透社的格拉咸贊堅斯(Graham Jenkins)及《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佐治韋尼(George Vine)死刑。

事因剛從南京到上海的贊堅斯報道解放軍橫渡揚子江時,指國軍迅速潰敗;而韋尼供應同一報導給路透社時更連同地圖,贊堅斯首先被捕,同日韋尼亦遭拘禁,兩人拒絕透露新聞來源,被控製造謠言,判處死刑。

韋尼獲准致電其妻艾倫(Ellen),艾倫即向英國大使館尋求協助,但大使館反應遲緩,艾倫轉向記者會主席法恩斯沃思(Clyde Farnsworth)求援,法恩斯沃思立即接觸蔣介石,展開36小時救援行動,成功拯救兩記者。

1949年到1951年間,記者會在旭龢道15號(現稱石寓)開設會所。1951年獲機會遷入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在干德道41A號興建的故居,一座宮殿式豪宅,那是記者會的全盛期,會所成為夜夜笙歌的熱門派對聖地,樓上房間亦供訪港的記者租用。

而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及珍妮花·鍾絲(Jennifer Jones)主演的好萊塢著名電影《生死戀》曾在這裹取景拍攝;1961年,記者會搬到上環李寶椿大廈。然高潮過後,歸於平淡,記者會在1963年破產,有幾個月遭清盤而關閉,幸好有數名忠心會員在希爾頓酒店4樓租用一間會議室繼續會務,直到1964年末才收支平衡。「六七暴動」使香港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各地記者蜂擁而至,而越南的衝突變劇,又使國際風雲變色。


 
自 1847起的中國留學生…. 的進展
作者是 Alan K Chow   

(歷史新聞回顧展)

容閎1847年留學美國,八年後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容閎自七歲時便進入馬禮遜學校及其前身,接受西方新式教育,而後留學美國,從未接受比較系統的中國傳統教育,其在回憶錄《西學東漸記》中提到學習中國古典,畢業時贈送中國傳統經典中的名言詩句給他的耶魯同學做紀念。更引人矚目的是,他贈言薄上的五言律詩:「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新故,幽居亦見過。」

 

自 1847起的中國留學生…. 的進展

(按中國日報報導) 雖然中國留學生為各國大學增加了不少財源,但人數一多,也衍生不少問題,美國國土安全部公佈的《出入境逾期滯留報告》,顯示有數萬名國際學生和交換學生、訪問學者在完成學業或合作計画項目的之後,滯留美國不歸,尤以中國學生最多。

美國國土安全部公佈《出入境逾期滯留報告》,這是繼2015年之後,國土安全部第2度對外公佈簽證過期卻滯美未歸的訪美人員現況,調查對象也首次加入持有學生簽證者。22日美國國會即針對這項報告舉行聽證會。

資料顯示,應在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9月30日期間離開美國的訪客中,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逾期滯留比例最高,4萬949人沒有按時離境,中國以18075人高居第一,其次是沙烏地阿拉伯6828人、南韓5111人、印度4575人和巴西2881人。

 

雖然中國學生及訪問學者滯美未歸的人數上升,但與中國留學生的總人數相比,仍是少數。據調查,由於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到各國求學的留學生回國比例已從2003年的17%,上升到現在的近8成。有學生表示,上一代中國留學生會留在美國發展,是因為美國的生活水準比當時的中國好太多,現在中國的生活品質已快速提升,一綫城市與國際都會齊肩,甚至更高,美國已沒有太多吸引力。

留學拚就業 南加大比例最高

中國留學生人數逐年攀升,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實力飆升,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獲得更有品質的教育,也有人是為了讓工作履歷表添上「海歸」頭銜,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歐美及澳洲各國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甚至高居國際學生之冠,成為各校資金重要來源,也為校區周邊城鎮帶來經濟商機。

美國教育網站College Factual近期針對全美1000多所大學的國際學生深入調查,顯示各校招收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占比越來越高,又以卡內基美隆、哥倫比亞、南加大3所大學的比例最高;以人數上來说,則是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群分校最多,高達5437人。

自小在美讀小學

美國媒體報導指出,隨着美國放寬中國學生到美國求學的限制,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年齡逐漸下移,以往大多是中國大學生到美國念研究所,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到美國念小學、中學、大學,例如《長江七號》主角徐嬌就是在美國念高中。

加拿大也有相同的趨勢,國際留學生中,3成是中國學生,2015年為66240名,2016年則上升到77795人,中國已連續2年成為加拿大國際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國。

除了學術方面的進修,近年中國留學生選讀的課程或學校,開始轉向對就業較有實際幫助的校系。舉例來说,中國釀酒産業繁榮,即有大批中國學生到南澳學釀酒。

學貸調高利率 低收入家庭負擔重

計画在今秋新學期向聯邦政府申請學生貸款的大學生,將面臨利率大幅調高;此外,如果國會批准川普總統削減補助學生貸款的計画,則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財務負擔將更加沉重。

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由於聯邦當局尚未正式公佈新利率,學貸專家利用教育部以十年期國庫券利率制定的公式計算得出,預計最常見的本科生史塔福貸款(Stafford Loan)利息將從3.76%漲至4.45%,研究生史塔福貸款利率則從5.31%提高至6%;「家長加貸款」(Parent PLUS loan)利息由6.3%升至7%。

新的利率將適用申請今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新學貸。現有學貸的利率維持不變,但不能以現行利率取得新學年的貸款。

大學與奬學金搜索網站Cappex副總裁康托維茲(Mark Kantrowitz)指出,預估聯邦學生貸款會在未來幾年內,每年升高0.5至0.75個百分點。

聯邦學貸利率近年來一直保持歷史新低水平,這次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調升。據個人理財網站NerdWallet計算得出,貸款金額為1萬元的本科生,按照新利率標準,每月還款將增加3元29分,亦即十年增加395元。

學貸專家對川普計画削減低收入學生輔助學貸可能造成的影響表示擔憂,尤其是當前政府正在尋求一個讓更多人可以負擔大學學費的方法,然而川普的新預算提案將給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增加更多還貸負擔。

康托維茲說:「取消補助學貸相當於几乎將現行利率翻倍,約半數大學生都或多或少依賴補助學生貸款。」

大學入學與學生成功協會(Institute for College Access & Success)日前撰文批評川普政府的預算提案,指出在公衆對學貸關注度日益提升,以及高等教育和大學教育對美國經濟重要性獲得廣泛認同的時代,「應該保證更多美國人獲得大學教育,而非更少」。


 
一個不能讓孩子繼承姓氏的男人
作者是 Alan K Chow   

砍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金(中央社台北26日電)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25號初審通過「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修正草案,未來若完成三讀,卸任總統、副總統的禮遇金,將分別從每月25萬元及18萬元,一併砍為8萬元;對此,吳敦義表示,沒有意見,尊重立法院做成的審議。

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2012年9月收緊按揭上限為30年;2017年香港樓市持續火爆,廹使政府終於再出手;年青人一份工,就算原封不用,都要等27年才可有個窩居……這,令人懷念 1960 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公共屋邨,及更早期的公屋前身是徙置區。

英國人留下的公屋文化

(昔日新聞回顧展) 1953 年聖誕節,石峽尾寮屋區發生的大火,「一夜成災」波及石峽尾村、白田村、窩仔村、百步梯村、白田村大街及大埔道村;大火令五萬多人痛失家園,政府為了安置大批災民,便在深水埗興建了多楝臨時平房;後來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了多層七層高的混凝土大廈,稱為第一型徙置大廈;當時每戶每月租金只需十四元,這就是受天災或清拆行動下給市民的『安《落》窩。』

『安《落》窩』的《落》是指落脚、藏身的意義,而事實上,較之居住在「寮屋區」經常担心為祝融肆虐之地,徙置大廈已安全得多;什麼是寮屋?寮屋是因

1947 年至 1949年間,內戰爆發,大批難民不斷湧抵香港,其中稍有資本的,便買材料建寮屋出租;寮屋區的前身是市區邊緣的農地,並沒有基本生活設施,最起嗎屋內沒有水、電供應,整個地區沒有公廁、沒有公共水龍頭,居民要花錢向有水井的村民購買食水,挑著盛滿水的水桶,在崎嶇不平的泥路上一搖一晃地走,當遇上暴風豪雨,雨水還是會無情地從門窗,屋頂片瓦間隙襲流下,低漥地帶常被水淹浸。

徙置區(Resettlement Area)是香港第一代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第一型是香港最早期徙廈,大廈呈「H」字形,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升降機,主要分佈於新九龍,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着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其餘未經改裝的第一型徙廈於1975年開始清拆,黃大仙下邨第8座 (黃大仙上邨長欣樓) 成為了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第二型徙置大廈(1961年至1964年落成)與第一型的不同之處,關乎在H形大廈兩端之間加上圍牆,由疏孔混凝土磚塊構成,組成走廊,在內加建樓梯,此外,每座大廈的末端也加建了兩個面積為310平方呎的單位。

住戶剛遷到第一型和第二型大廈的時候,即發現單位只是一個空殼,並無任何公用設施或裝潢,政府建議住戶自行把單位內部粉刷,並豎立任何間隔設計,當時大部分租戶都會搭建一個小閣樓,用以增闢睡眠的地方。

自1970年代中期起,屋宇建設委員會旗下計劃其中一個項目,在於把舊式的第一型徙置屋邨現代化,並着手改善某些大廈的布局,把相互背靠的單位改造成面積較大的獨立單位,在連番改建的同時,委員會亦實行大規模的拆建與重建行動。

1972年全港總人口400多萬,而當年240座第一型及第二型徙置大廈的認可居住人口,就共佔532,475人。

5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公共屋邨回顧:1950 年代:石硤尾邨、李鄭屋邨;60 年代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及牛池灣彩虹邨;1970 年代:香港仔華富邨、青衣島長青邨、葵涌葵盛西/東邨、屯門大興邨;1980 年代:沙田顯徑邨、鴨脷洲邨、馬鞍山利安邨、屯門蝴蝶邨、將軍澳寶琳邨;1990 年代:天水圍天耀邨、東涌富東邨、青衣島長安邨、深水埗幸福邨;2000 年代:將軍澳健明邨、東涌逸東邨等等,公共屋村大多都只有 16 層;隨著時代變遷,近年落成的公共屋邨樓宇大約有 30、40 層。

早前行將卸任的「行政長官」梁振英繼續落區,當他走過了荃灣、石籬及大角嘴三區後,他前往葵青石籬探望競選特首時曾探訪的馮太一家,並帶了自己親自種的莧菜及其他蔬菜給馮太;梁振英指馮太一家指當時住在劏房,近年上了公屋,馮太說:「比中六合彩還開心」,而解決房屋問題的「不二之途」是盡快盡量增加供應,造福市民共享安逸。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立場迥異曾互槓特朗普會見教宗引關注 法新社報導,特朗普和方濟各在移民和氣候變遷等諸多議題立場南轅北轍;兩人曾透過媒體激烈交鋒,方濟各本月承諾,在親自與川普對話前,不會「評斷」這個人;梵蒂岡是特朗普上任以來首度出訪的其中1站;他抵達梵蒂岡前,先造訪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區;白宮國家安全顧問HR McMaster 說:「從來沒有1位總統在同一趟行程中,造訪了猶太、基督教和穆斯林國家和其宗教聖地」,還形容這是一趟「極具歷史意義」的訪問行程並說:「他將把寬容和希望的訊息,傳達給數十億人。」

臺灣商人,簡稱臺商,是指來自臺灣企業家商人,最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有已離世的王永慶和剛去了一趟白宮的郭台銘;鄧小平說過:「如來兩三個王永慶,兩岸事情就好辦。」有人以調侃的口吻比喻說,王永慶在大陸打的這個噴嚏,使整個臺灣都感冒了!
台商協動大陸新一波改革與發展浪潮

(昔日新聞回顧展) 王永慶在75歲那年說了以下一段話:「目前在台灣擁有四個大型的醫學院區,帶動了台灣醫療界的良性發展,因此我計劃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建立四個具有較大規模的醫院,以長庚醫療院多年的經過經驗,協助大陸提升其醫療品質及水準,然後再進行汽車工業的研發,因為中國大陸人口達13億,土地面積超過960萬平方公里,因此交通工具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台灣和大陸將來都可以逐步提高汽車的自制率,最終達到自行生產的目標,若能為整個民族做幾件重要的事,這一生也算沒有白活,就算血本無歸,又何足惜之!」2008年王永慶在大陸創辦的首家長庚醫院正式開業;又30億蓋萬所小學。

他15歲就輟學當學徒,而於16歲開了一家米店為人津津樂道,70年代大陸推行改革開放,他是首批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之一,他於1954年創辦台塑公司,至今員工超過7萬人、資產總額高達1.5萬億新台幣,是台灣最大民營企業。

白宮發言人證實,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4月28日) 會晤美國總統特朗普,「感謝他的成長和創造就業政策」;鴻海表示:「正與美國聯邦及州政府官員,討論進行中的投資計劃,期盼大幅增加在美投資金額,鴻海也感謝白宮美國創新辦公室,引領推動相關進程所做的貢獻,目前正積極評估在美國建立製造設施的各項條件,與可能的地點,而正式的投資計劃將在所有協商討論完成後,經董事會及所有相關政府機關批准後,在選定地點後,將由白宮宣佈,可能是今年夏天或幾週後。」

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不少台灣商人便紛紛來到中國大陸等地發展,由於中國大陸等地的運作成本較低,台商經營的範圍很廣,涉及生活各個領域,電子產品尤為發達,1990年中華民國開放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隨著2001年底兩岸相繼加入WTO以及台灣企業全球化布局,2000年代資訊電子業投資規模逐漸擴大,投資比重升至35%~40%,臺商在1980年後拜戰後嬰兒潮所賜,人口紅利大幅增長,開始展現經濟奇蹟,一度出現臺灣錢淹腳目的榮景。

李登輝政府南向政策

1992年春,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大陸又掀起新一波改革與發展浪潮,台商看好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機,加快對大陸投資,同時,這一時期是兩岸關係發展最為平穩的一段時間,中華民國政府也採取了一些較為積極的開放與規範政策,於是形成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二次高潮,此年台商對大陸投資協議金額僅次於香港,躍居大陸吸引境外投資的第2位。

李登輝政府在1990年代初開始推動「南向政策」,1995年以後,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經濟結構調整與大陸經濟環境的變化,總統李登輝於1996年提出了「戒急用忍」口號,嚴格限制大企業、高科技產業對大陸投資,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出現下降趨勢。

21世紀初,中國大陸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台商開始擴大在大陸的投資,因此從2000年開始,台商對大陸投資出現第三次高潮,根據統計,2000年到2002年,若將通過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的金額計算在內,台商應是僅次於香港的大陸第二大境外投資者。

2015年,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統計,2015年對中國大陸投資佔比以香港73.4%居首位,新加坡佔5.5%,台商佔3.5%居第三,高於韓國3.2%、日本2.1%、美國2.1%、德國1.2%,2015年9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披露當選執政後,將推行「新南向政策」,2016年6月,直屬於中華民國總統府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成立。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特朗普的爺爺和奶奶。

有一些細節,可能改變的不是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一個國家。比如當年一個「美漂」的德國人給德國王子寫了一封信,懇求王子不要把他全家驅逐出境,但被王子無情拒絶;這個德國人不得不帶着有身孕的妻子返回美國,你猜到了故事的結局,這個德國人的孫子是如今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特朗普爺爺112年前寫的信公開了

(昔日新聞回顧展) 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主持人Lawrence 在節目中朗讀了1905年特朗普爺爺寫給德國巴伐利亞攝政王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沒有改變特朗普家族被驅逐的命運,但改變了美國的命運。

為什麼有這封信,我們有必要簡略回顧下歷史,據《環球時報》報導,特朗普的爺爺弗裏德裏希1869年生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小鎮卡爾施塔特;1885年,16歲的弗裏德裏希離開家鄉前往美國,先是奔赴紐約投奔自己的姐姐,之後輾轉來到加拿大西北的育空地區,加入蜂擁至此的「淘金大軍」行列,如此經歷一段血淚「美漂」歷程後,1892年,他在西雅圖成為美國公民,1901年的一次回德國探親途中,他與年輕的姑娘伊麗莎白相識相戀,兩人婚後第二年一起移居美國。

伊麗莎白思鄉心切,1904年兩人又回到德國家鄉居住,回到德國後,弗裏德裏希向當局申請,希望恢復德國國籍,但遭到拒絶,理由是他沒有完成德國的軍隊服役,而且由於年齡問題又無法再服役,德國當局認定他當年從德國遷居國外就是為了逃避兵役。

弗裏德裏希給巴伐利亞攝政王柳特波德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信中表示:「懇求尊敬的、至高無上的、充滿智慧的、公正的巴伐利亞王子,不要將我驅逐。」信上注明的日期是1905年2月27日,卡爾施塔特地方政府在信件中這樣注釋,「目前,卡爾施塔特有一位已退休的美國公民,此人應在1905年5月1日前離開卡爾施塔特,否則將被驅逐。」

德國歷史學家羅蘭德·保爾,在德國西南部施派爾市的歷史檔案館中發現這封書信,羅蘭德保爾指出,弗裏德裏希寫的申訴信件不止一封,但當局不被其辯解所動,直至將他驅逐出境;無奈之下,弗裏德裏希一家1905年7月1日登上回紐約的客船,特朗普家族從此定居美國,3個月後,伊麗莎白産下一子,取名弗雷德,長大後成了紐約地産一哥,費雷德中年得子,取名唐納德特朗普,就是當今的美國總統。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2016年1月1日」中國正式終結實施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兩孩時代」;許多機構預測,2017將是迎接二孩的高峰期,當二孩到來的時候,他們不是湧向中國,卻到了美國。

中國的二孩朝着《美國滾滾》來

(昔日新聞回顧展) 《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控制政策,屬於基本國策,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以控制中國人口數量為目的,2015年以前,中國大陸計劃生育以獨生子女政策(一孩政策)為主,農村夫妻只有一個女孩、夫妻雙方至少一方為獨生子女、自治區和一些省的少數民族(壯族、滿族除外)等幾種情況可以生育兩個子女;新疆少數民族農牧民、青海少數民族牧民可生育三個子女;西藏自治區對藏族(各部門幹部除外)實行自願計劃生育政策,但都提倡已有三個孩子的夫婦不再生育。

根據國際法,計劃生育必須以自願為前提,以保障生育權為目標,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實行限制性計劃生育政策;近年來,中國人口的結構問題凸顯,總和生育率接近世界最低水平,老齡化嚴重,兒童性別比極高。

2017年大陸二胎生育潮,將持續炒熱「來美國生孩子」現象,大陸開放全面二胎,來美産子人數不減反增,2014年大陸來美生子近3萬人次;2015年,來美生子人數已高達6萬人,以一綫城市和沿海省份為主,2016年大陸來美生子人數保守估計超過8萬人次,而2017年,生育潮將使來美生子費用上漲。

《洛杉磯時報》網站稱,中國的中産階級正在享受經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紅利,每年有數量不詳的中國「生育旅行者」跨過大洋來到美國生孩子;這些直接導致美國一些接受現金的非法月子中心、中國助産師、司機和醫生産業,再次滋生。

「港女」更因中國全面開放二孩政策,重「折墮」到為了錢賣卵子,經過手機交友平台公然招攬港女「捐卵子」一次,便可獲得2萬至5萬港元;招募港女到中國做捐卵,亦附帶條件,對「港女」4大要求:樣貌好、身材高、年齡輕、學歷佳均有嚴格要求。

「中國共產黨」結束了「獨生子女」政策,所有已婚夫婦將被允許生兩個孩子,以扭轉勞動力迅速老齡化的問題;保守估計未來10年,有關政策將令國內人囗增加一千萬人,相當於丹麥或芬蘭全國人囗的兩倍。

獨生子女政策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鄧小平等領導人認為,中國的人口增長已經威脅到經濟增長,獨生子女的限制主要針對城市,在農村,許多家庭仍有兩個或更多的孩子,政府也允許少數民族不受政策的限制;在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的年代裡,官員對違反規定的夫婦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對他們處以高額罰款,有時甚至強迫孕婦墮胎,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人口政策的轉變來得太遲了,不可能在未來10年幫助經濟增長;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穆光宗說,雖然政策放寬了,但養育子女的成本和困難,可能會阻止許多符合條件的夫婦生第二個孩子。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對感情事一向低調的李澤楷2009年4月突對外宣佈,梁格施在加拿大為他下長子,李嘉誠更為孫兒改名長冶。「踏入2011年,我和李澤楷先生分手了,我們曾經擁有一段美好歲月。我們的孩子會共同撫養,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倆共同目標。」消息轟動全城,至於三個孩子的撫養費,有指涉及三十億元,他們的故事……

涉及三十億元撫養費的主人翁

(昔日新聞回顧展) 據2015年3月《富比士》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澤楷的身家約45億美元;2012年5月25日,父親李嘉誠表示他會全力支持李澤楷發展其事業,説明的資金規模會為目前李澤楷現有資產的數倍;自1991年,李澤楷受父李嘉誠之命回港投資4億美元,創立星空傳媒StarTV開始,到在電訊盈科整宗交易中,通過行使手上的電盈認股權、賣出套現等,他獲利頗豐,市場估計,幾年間他至少已經賺取超過50億港元的收益。

梁洛施 (Isabella) 1988年生於葡屬澳門,葡澳混血,來自澳門名門殷理基家族,但在梁洛施出生後不久,父親即過世,從小是跟母親與姊姊相依為命,家庭經濟全靠母親一個人支持;12歲踏入娛樂圈從事模特兒工作,期望能改善家庭經濟狀況。15歲加入英皇娛樂唱片公司,2006年梁洛施憑《伊莎貝拉》獲「金紫荊」最佳新人獎及柏林影展提名;2007年她憑《伊莎貝拉》獲得第27屆葡萄牙波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07年拍攝好萊塢電影《木乃伊3》後暫時息影;2013年9月3日,宣布復出,拍攝張艾嘉執導的新作《念念》。

兩個不同世界,年齡相距22歲,梁洛施2004年拍好萊塢電影《神鬼傳奇3》,

因投資該片的李澤楷到上海探班,楊紫瓊介紹2人認識,2008年拍拖消息被爆,2009年4月底,不到21歲的在梁洛施在多倫多為李澤楷誕下一名男嬰;2010年6月底,再為李澤楷生下雙胞胎,李澤楷喜極而泣。

經歷了結婚生子,離婚到復出,梁洛施表示,人生就是會經歷很多東西,並不覺得有什麼遺憾,人生都會有遺憾,遺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讓自己的心結過去,美好的生活重新開始。

相愛、生子都被抹黑成金錢交易,Isabella覺得很委屈,不想被人指她拜金,所以拒绝接受金錢補償,接收了紐約和香港的物業;梁洛施、李澤楷分手後,一直保持良好關係,因為他們之間還有三個兒子維係感情,梁洛施同意長治回港讀書;只要有空,爸爸常到梁洛施住所的私人會所和孩子玩耍,他也會帶孩子回父親李嘉誠的大宅,讓他們享受爺孫樂;到底他倆最後又會不會復合?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被當地稱為加拿大溫哥華「華埠最後一位老裁縫」的黃光大,在家中安然辭世,享年95歲;他一生見證時代變遷以及華僑華人的艱辛歷史,黃光大與弟弟均畢業於卑詩大學工程系,卻因當時加拿大推行歧視華人政策,兄弟倆被迫放棄工程師夢想,在父親的裁縫店中謀生,這一接手便做了一輩子;2013年溫哥華市政府將這一年的11月3日定為「趨時裁縫日」,表彰黃家百年來的成績以及對社區的貢獻;2014年,黃光大將自己少年時返鄉見聞的日記整理並譯成英文,由卑詩大學出版了《思故鄉》一書。

傳奇裁縫見證時代變遷及華人艱辛歷史

(昔日新聞回顧展) 黃光大生前在溫市華埠裁縫店趨時裁縫店 (Modernize Tailors) 工作,他曾為無數人做衣服,當中不乏名人,包括曾飾演占士邦的荷李活男星辛康納利及阿諾舒華辛力加;阿諾為了拍攝2000年的電影《第6發現》(The 6th Day)特別訂造了12套西裝;此外,溫哥華前市長蘇利文也是他生前的顧客。

該店在1913年由黃光大的父親開設,黃光大生前是卑詩省早年歧視華人政策的受害人,九兄弟姊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他與胞弟黃光澤均畢業於卑詩大學(UBC)工程系,但因為當年實施歧視政策,令兩人不可以當上工程師,被迫接手經營父親黃公禮1913年在華埠所成立的裁縫店。

他生前接受訪問,對這個夕陽行業感到悲觀,但他從未有退休之意,仍是永不放棄每週工作5天,他說:「繼續工作,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除他二弟坐鎮店舖,也有兩位分別做西裝和西褲的師傅,近年,他也開始傳授裁縫技巧給大兒子Steven,希望可把祖業一代傳一代,把這個裁縫的故事延續下去。

加拿大「中國移民」史

因為黃光大,看看加拿大「中國移民」的歷史,1788年第一批來加拿大的中國人登陸加拿大西岸;第二次大規模的中國移民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天津條約同意向外國輸出中國苦力) 多來自廣東省台山縣;1858年有個淘金潮,這個淘金潮吸引了很多中國人和三藩市的華人來卑詩;卑詩在1871年,同意加入加拿大聯邦的條件,是聯邦政府在10年內建成一條連接加拿大東西部的鐵路,1880年鐵路公司在廣東省聘請了5,000名工人,亦在加州聘請了7,000名華人華工負責大約300英里的工程,但這300英里卻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中最艱巨的一段,因這段鐵路要穿過險峻的落基山脈,白人大都不願意去冒險,所以,廉價的華工是最好的人選,到1881年底,最初的5,000名華工當中,僅有約1,500人生還。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1885年完成之後,加拿大不再需要華人勞工,所以在同年,加拿大政府開始向進入加拿大的華人收取50加元的人頭稅,因爲$50的人頭稅沒有有效地阻止華人進入加拿大,聯邦政府在1900年將人頭稅增加到$100,而在1904年增加到收取$500(相當於2003年的8000加元)

因爲$500的人頭稅仍未能徹底地阻止華人進入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在1923年(民國12年)7月1日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又稱爲排華法);法案規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員,留學生,和特別個案以外,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境內。

此外,在排華法生效前進入加拿大的華人要向他們的地區當局報到,並且他們每次離開加拿大的時候,最多可以逗留在境外兩年,直至到戰後,加拿大的華人社區仍是一個單身男子社會,因爲當時的中國家庭難以籌措那麽多錢送他們的女兒去加拿大。

當時大多數華人大都不能夠說流利的英語,所以他們躲避在唐人街,當時的加拿大已經有很多條例禁止華人從事多個行業,華人只可做白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例如洗衣店和三文魚加工。

卑詩省在1872年,通過「卑詩省選民資格法案」在1875年執行,剝奪華人的省選投票權,面對各種反華情緒,在加華商創辦了中華會館,第一間中華會館於1885年,在維多利亞開館,而溫哥華的是在1895年;住在這兩個地區的華人必須成爲中華會館會員,中華會館的工作包括在法律糾紛中代表華人會員的利益和運送去世會員的遺體返回中國。

加拿大在1939年(民國28年)9月10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加華人對加拿大的戰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中華會館要求全體會員購買加拿大和中華民國的戰時債券,有些華人還加入加拿大軍隊。

可是,當時的政客不願意派華人上陣,原因是因爲他們不想在戰後給華人公民權,但在1942年(民國31年)2月15日,日軍佔領馬來亞並俘虜了10萬英軍;加拿大政府在1944年(民國33年)派了一批華裔加軍到馬來亞,他們的任務是要訓練當地的抗日游擊隊和作爲間諜,為盟國打聽情報。

因加拿大華人在二戰的貢獻,而且有些反華條例違反聯合國憲章,加拿大政府在1947年(民國36年)廢除了排華法並恢復在加華人的公民權利;當時有資格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只限於具有加拿大國籍華人的配偶和子女。

在1967年,加拿大政府改變它們的移民政策,將「出生地Place of Origin」一欄刪除,因爲這個新政策,1967年後有很多中國人用「獨立移民」身份來到加拿大,在1949年到1970年代中,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大多數來自香港、臺灣和東南亞地區,來自中國大陸、有資格赴加拿大團聚的申請要通過加拿大駐香港高級專員批准,因爲加拿大在1970年10月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邦交。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北大匯豐商學院》已完成其位於英國牛津市校區的購置,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時,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將正式開學,主要招收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學生,修讀北大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有評論認為,這是中國高校走出去「勇敢的一步」,甚至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隨着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出海」。

中國高校「出海」北大在牛津建校區


(昔日新聞回顧展) 據了解,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是一座佔地15英畝的英式莊園,始建於1880年,1976年起成為英國開放大學的牛津校區,其主要建築總使用面積3600平方米,包括40多間辦公室、5間教室、1間圖書閲覽室、2個集會大廳及其他設施。

2017年2月,北大匯豐商學院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以88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400萬元)買下其位於牛津的校舍,着手創辦牛津校區,目前,已開始對牛津校區部分教室進行改造,並修建新的學生公寓;校區的招聘和招生工作也將在2017年6月全面展開;2018年,該校區將正式啟用,新招的國際學生將正式開始在那裏的學習和生活。

根據規劃,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將主要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修讀北大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學制兩年,學生第一年在牛津校區學習,第二年到深圳主校區學習,學院將針對國際學生開設具有中國元素的金融與經濟管理課程,使學生不但掌握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也了解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據悉,首年計劃招收學生100名,將根據市場情況適當擴大;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也將成立,未來將搭建國際化的産學研創新平台,促進中英、中歐的經濟金融和科技合作。

資料補充 (1)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為中國最高學府,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兩科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

資料補充 (2) 牛津大學: 是一所位於英格蘭牛津市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其為英語世界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創立日期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於過去一個多世紀裡、吸引不少傑出研究生前來學習的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7位諾貝爾獎得主(總聯繫人共65名)、四名圖靈獎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

 

(跟進)紐英崙中華公所對黃光野(1)永久閈除中華顧問名銜及(2)停止三年擔任出席代表席位,經五月九號特別董事會投票結果,第一項:27票贊成,13䅇反對,2票棄權;第二項:26贊成,14票反對,2票棄權。中華公所總投票數為46票,當天出席人數為42人。


朴槿惠1952年2月2日出生,韓國女性政治人物,曾為第18任(第11位)大韓民國總統是前總統朴正熙之長女,於2012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獲勝,2013年正式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韓國第一位民選的女性國家元首以及在大韓民國建國後出生的第一任總統,亦是韓國唯一父女皆任總統之例子。 (*無論如何,走到今天,朴槿惠已無法回頭。)

政治讓她錯過了青春時光放棄婚姻

(昔日新聞回顧展) 2016年12月9日,因崔順實事件而被韓國國會通過彈劾,職權即時停止,總統職務由黃教安代理;2017年3月10日,韓國憲法法院以8票全數通過裁定彈劾成立,是大韓民國史上首位因彈劾而下台的總統。

2017年3月31日前南韓總統朴槿惠因涉及收賄868億韓元、濫權、脅迫、洩密等多達13項罪行,檢方認為朴槿惠涉嫌重大且有毀證之虞,於當地時間凌晨3點被法院裁定收押,隨即被送往首爾拘留所(囚衣號碼:503),是繼全斗煥與盧泰愚之後第三位遭收押的總統。

朝鮮戰爭期間,1952年,朴槿惠生於大邱廣域市三德洞,當時父親朴正熙是韓國情報員(後來父親是成為大韓民國第五至第九任總統)、母親陸英修家境良好,有一個妹妹朴槿令和一個弟弟朴志晚,朝鮮戰爭結束後,1953年,朴家搬到漢城(今稱首爾)居住。

1961年5月16日軍事政變成功,朴正熙其後成為第五任韓國總統;1974年8月15日,父親與母親參加於韓國國立劇場舉行的光復節活動時,北韓指使日裔北韓藉殺手文世光,行刺總統與夫人(陸英修)。陸英修中槍身亡,終年49歲,身為長女的朴槿惠從法國返回韓國;22歲的朴槿惠在母親逝世後承擔起「第一夫人」的部分職責,她在日記中寫道:「現在我最大的義務是讓國民看到父親並不孤單。我決定放棄灑脫的生活,放棄我的夢想,放棄所有的一切。」1975年,朴槿惠著力推進父親的「新村運動」,政府向全國村莊無償提供水泥,把漢城之外遍地可見的農村茅草屋換成了磚瓦房。

1979年10月27日凌晨1點30分,朴槿惠被總統府秘書長金桂元叫醒:「閣下去世了。」1979年11月,處理完喪事的朴槿惠帶著弟弟妹妹黯然離開青瓦台,搬回新堂洞的老宅。

朴正熙死後未及一個月,保安司令全斗煥再次發動「雙十二政變」,趕走改革派總統崔圭夏,次年,全斗煥在殘酷鎮壓光州民主運動後,作為唯一候選人當選總統;為顯示有別於朴正熙,全斗煥掀起批判朴正熙獨裁統治的風潮,很多樸家的親友和老部下首當其衝,其後政府曾對朴正熙進行批評和清算,對朴槿惠的人身自由作出限制。

政治讓她錯過了青春時光,她放棄結婚;1988年,全斗煥迫於壓力允諾不再連任,將權力交給副手盧泰愚將軍,盧泰愚旋即宣布恢復全民普選,1993年,金泳三與盧泰愚和金鐘泌實現政黨整合,金泳三在任內頒布「陽光法案」,並率先公開自己的家庭財產,舉國貪腐官僚頓時無處遁形,連全斗煥和盧泰愚也都以叛亂罪和受賄罪被判刑。

而到了1997年,肅貪風暴已近強弩之末,黑金政治卻屢禁不絕,最後連金泳三的兒子金賢哲也被查出收受財團賄賂和逃稅,獲刑兩年,在亞太金融危機的一片哀鴻中,金泳三黯然離任,民眾開始懷念朴正熙時代的經濟高增長,盼望一位帶韓國度過危機的領導人。

1998年4月在家鄉大邱達城郡議員補選中,高票當選國會議員;2007年,朴槿惠決意競選總統,在黨內競逐中敗給首爾市長、韓國最大財閥現代集團前CEO李明博,2008年的國會選舉前,當選總統的李明博極力排擠「親樸」黨員;使得多名朴槿惠親信退黨參選並當選議員,而受推薦的幾名李明博親信卻落選,經過協商,親樸議員重新加入大國家黨,增強了朴槿惠的實力……「我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子女,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用這樣的開篇,2012年,60歲的朴槿惠再次踏上重返青瓦台的征程。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0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英國查爾斯王儲1981年迎娶黛安娜,人人稱羡的世紀婚禮卻造就一對世紀怨偶,兩人於1996年離婚,查爾斯出自傳《Prince Charles: The  Passions sand Paradoxes of an Improbable Life》,他在書中透露婚前壓力太大,又掛念前女友、情婦卡米拉,婚禮前夕甚至為此落淚。

查爾斯王子的自傳

(昔日新聞回顧展) 查爾斯的自傳由英國王室傳記作家史密斯(Sally Bedell Smith)操刀,詳實紀錄他和卡米拉的情史,他們1971年由友人介紹相識,進而開始交往,查爾斯欣賞卡米拉腳踏實地、熱愛鄉村和對時尚不感興趣等特點,他們有共同的幽默感,而卡米拉總是願意傾聽他的心聲。

1973年,查爾斯隨著皇家海軍外派,兩人分道揚鑣,書上指出,查爾斯當時年僅24歲,根本不想定下來,卡米拉後來和數度分合的男友Andrew Parker Bowles 復合,同年完成終身大事,Andrew Parker Bowles 是查爾斯的朋友,他們屬於同一個社交圈,查爾斯和卡米拉因緣際會又搭上線,展開長達20多年的婚外情,卡米拉的老公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不知道。

1980年,查爾斯開始約會黛安娜,外界逼婚壓力排山倒海而來,盡管兩人相差13歲,黛安娜看起來似乎是合適的王妃人選,但查爾斯還不急着走進禮堂,有一回,他們共度兩晚(黛安娜否認),媒體開始向查爾斯施壓,菲利浦親王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查爾斯,表示這件事已影響到黛安娜的名聲,希望兒子做出決定。

查爾斯認為那是父親下令要他訂婚的意思,盡管他「沒有墜入愛河、也未准備好,在心理上,他自認遭到父親霸凌,並將那封信解讀成霸凌的信件」,不過,傳記作者卻認為,菲利浦親王的信件只是建議查爾斯儘早做決定,他如果不向黛安娜求婚,就應該和她分手,不要耽誤她的青春。

查爾斯在外界壓力下於1981年2月向黛安娜求婚,兩人7月舉行世紀婚禮,但在婚禮上,這對新人都不開心,黛安娜在婚前的馬球賽上哭了,還說她想取消一切,而查爾斯也在婚禮前夕因為壓力太大以及想念卡米拉落淚。

他們婚後生下2子,婚姻關係持續惡化,終於在1996年離婚,結束15年的不愉快婚姻,黛安娜1997年車禍身亡,享年36歲,查爾斯也於2005年和卡米拉再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明仁從神壇走到人間

(圖) 網球場上一見鐘情;一舞結良緣。

《產經新聞》報導,政府在2019年1月1日讓皇太子德仁繼位,在皇室舉行慶祝新年儀式時,同時舉行新天皇即位儀式,並在同日更改年號,意味平成年將於2018年結束。跟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歷史因緣的日本,仍然保持傳統皇族制度,日本現行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此乃「象徵天皇制」的核心。

(昔日新聞回顧展) 明仁日本第125任天皇,1989年1月7日即位,年號為平成;1952年18歲成年後被立為皇太子,1989年昭和天皇崩御(駕崩)後即位為天皇,1959年與正田美智子結婚,後育有浩宮德仁親王(現為皇太子)、禮宮文仁親王(現為秋篠宮文仁親王)、紀宮清子內親王(黑田清子)兩男一女。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普遍對中國實施制裁,1992年,明仁與皇后應「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邀請訪問中國,還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作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日本天皇,打破了這種局面,也表明中日關係友好。

明仁說:「作為在戰爭中長大的人,對之前的世界大戰有強烈的感受,6月23日(沖繩慰靈日)、8月6日(廣島原爆日)、8月9日(長崎原爆日)和8月15日(終戰日)是四個絕不可忘記的日子。」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明仁曾發書面聲明鼓勵日本民眾;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震災與福島核危機後,明仁於3月16日發表全國電視演說,鼓勵國民勇敢活下去,及對日本人天災後的表現備受全球各國讚賞感到自豪;在震後第19天,明仁天皇夫婦親訪設立在東京武道館的暫時安置所,探望失去家園和親人的民眾,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兩人跪坐在災民面前,關切的傾聽災民的心聲並給予溫暖的撫慰,兩人探望災民的時間還超過原定時間1小時。


皇后美智子:「昔日磨坊女、今日太子妃」

皇后美智子,著名日清麵粉公司老闆正田英三郎的長女,1934年10月20日出生於東京,195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著名貴族學校「聖心女子大學」文學部外國語外國文學科英文系。

1957年8月,一場普普通通的網球賽,卻引出了一場轟動日本全國的浪漫故事,剛剛畢業的正田美智子偶遇了同來參加比賽的皇太子明仁,當年正在為選妃子問題而苦惱的年輕皇太子明仁,在比賽的第三輪與美智子交鋒,在網球場上明仁卻輸給了美智子,卻覺得這場球打得非常開心,他欽佩美智子堅韌的毅力,更欣賞美智子機智勇敢的精神;幾天後,邀請美智子參加一個舞會,在舞會上向她表示敬意,並約她一起打網球,從此,明仁與美智子在網球場經常見面,漸漸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至今結婚58年)

作為民女嫁入宮中成為皇后的美智子,宮中上下因為對她「民女入宮」而百般挑剔,冷嘲熱諷;婚後的美智子儘管面臨著種種壓力,還是對皇室的某些舊禮規進行了某些改革。

如作為母親,美智子破除了延續幾百年的乳母制,以及孩子與父母分開撫養的慣例,她為孩子哺乳,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美智子對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嚴格要求,不讓他們有任何優越感。

在皇室外交方面,美智子曾陪同明仁數十次出訪外國,她在日本國民心目中擁有不可缺少的皇室外交地位,她以美麗的容姿、優雅的舉止、流暢的英語,所到之處留下美好的印象,美國《時代週刊》曾兩度在封面刊登她的肖像,美國輿論將她譽為「昔日磨坊女、今日太子妃」。(也因為有之前美智子「灰姑娘」的故事,現在皇太子妃雅子以及二太子妃紀子均為民女入宮,打破日本皇室從古至今的規定。)

 

駱家輝與《國父家的苗王公主》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資料重整遂日刊出,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駱家輝美國華人政治家、執業律師,全美首位華裔州長,史上首位華裔擔任美國駐華大使20131120日,駱家輝發表聲明,宣布2014年辭去駐華大使一職;2015駱家輝和李蒙靜靜離婚,日前才公開,因李蒙而帶出其祖母藍妮,民國不為人知的名門四女之一的傳奇故事。

(昔日新聞回顧展) 駱家輝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因個性不和協議離婚,獨身十多年後,1994年和「全美亞裔小姐」,西雅圖KING 5電視台,記者與主持人李蒙結婚,因李蒙的祖母藍妮有兩段婚姻,在第一段婚姻中生下一子李振亞(即李蒙的父親),後改嫁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引人注目;孫科在中華民國史上,他是唯一一個全部當過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和考試院長,曾代表國民政府去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

藍妮1912年在澳門出生於沒落貴族世家,卻是位苗族人,她的祖先曾是苗族的首領,所以在昆明時,藍家一直被當做苗王後裔來對待,而藍妮在民國四大名門之女,也占據了冰山一棱,和藍妮並列的三位名門之女,分别是李鴻章之後張愛玲,孔祥熙之後孔二小姐,還有一位就是南洋巨富之後陳璧君。

藍妮的祖父藍和光是雲南王龍濟光的嫡親兄弟,龍濟光一直對袁世凱的複辟忠心耿耿,藍和光當上廣州任知縣,也是龍濟光推薦的功勞,兒子藍世勳卻早年參加了同盟會,對於孫中山的思想很是欣賞,兩代人信仰的不是一個思想,所以,也就走上了背道而馳的道路,藍妮的祖父生怕藍世勳沾惹「革命」,就派藍世勳去了國外學習。

後來,袁世凱倒台後,祖父就帶着一家老小來到了澳門,後獨自定居雲南,一日父親不幸遭遇橫禍,精神受到極大刺激,藍家的生活從此陷入困境,母親硬著心腸,把藍妮嫁給名門李調生次子李定國,換取每月給藍家津貼100個銀元。

李家是漢族官僚世家大族,丈夫李定國,胸無大志,終日呆在家中,陶醉於安逸之中;23歲的藍妮,已有了三個兒女,她渴望著重見一片新的藍天,她決定離開李家而自立,毅然辦理了離婚手續。

24歲的藍妮離開李家後,經常出席各種社會交際活動,在1935年暮春的晚上,她認識了時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長的孫科,從而改變了她的一生;席間,他們熱烈攀談,孫科除了解到藍妮的身世和坎坷的人生經歷外,還與她暢談唐詩、宋詞、西洋古典音樂和繪畫,孫科長時間在美國生活學習,時不時就忘記了自己的談話對象,流利的英語隨口而出,藍妮也直接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之後,孫科來上海參加一些聚會,常請藍妮赴會,一來二往,兩人從初識到深交,逐漸成為無話不談的老朋友。


再之後,藍妮以民國立法院院長孫科私人秘書的身份出現在南京,兩人感情與日俱增,成為形影不離的伴侶;孫科決定娶藍妮為二夫人。婚後,孫科藍妮出雙入對,非常恩愛,為了表示自己對她的忠貞感情,他親筆給藍妮寫了一張字據:
「我有元配夫人陳氏與二夫人藍氏二位太太,此外決無第三人,特此立証,交藍巽宜二太太收執。」

1940年春陳夫人來到重慶,得丈夫同意,藍妮告別重慶,獨自一人回到了日偽佔領下的上海,回到了女兒孫穗芬的身邊,為解決生活上的困窘,開始與人合伙承包工程,生意上的順利,使她信心倍增,接著,她又轉向地產。

房子都是獨立的三層花園式結構,分別使用7種不同的顏色,外觀十分醒目、別致,藍妮親自督工,依圖建造,這樣,整條弄堂都是她的了,這組建筑在法國梧桐和鮮花的簇擁下,顯示出獨特的法蘭西浪漫情調;藍妮給它們取了一個十分優雅的名字:「玫瑰別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孫科來到上海,看望久未見面的小千金,即與藍妮和女兒孫穗芬居住在這處玫瑰別墅裡。

藍妮繼續房地產方面的投資,除玫瑰別墅外,還有多處房地產,僅虹橋路就有50畝地,抗戰勝利不久,孫科在藍妮的陪同下,回到南京,不久,夫婦兩人帶了小穗芬南下澳門。

1948年孫科報名參選副總統,藍妮一方面拿出自己的部分積蓄,一方面設法籌措款項,幫助丈夫競選,然而,就在競選的節骨眼兒上,發生了一件導致孫科功敗垂成的所謂「藍妮事件」,盡管藍妮在競選中出錢又出力,在競選參謀團看來,藍妮的出現對於孫科競選的負面作用太大,因此很多人將失敗歸之於藍妮。

據說,當時孫科不僅沒有替藍妮辯解,為撇清自己,甚至將事情全推到藍妮身上,
參選結束,她立馬離京赴滬,從此和孫科勞燕分飛,結束了近13年的夫妻生活;
1949年4月藍妮到達香港,為了不致坐吃山空,她利用一些商業關系,以弟弟藍業廣的名義,在雪廠街開辦了一家大隆金號,從事K金的買賣炒作。

1982年秋,中共中央統戰部盛邀藍妮母女回祖國觀光,9月18日,她登上飛機,穿越太平洋,回到魂牽夢縈的祖國大陸,30餘年家國夢,一朝實現淚滿襟,在首都機場,雖然已是晚上,但踏上這生養自己的故土,70高齡的藍妮仍像幼時一樣,笑臉上挂滿淚花,最讓她難忘的莫過於她和女兒去中南海拜會她敬仰的鄧穎超大姐,那天,鄧穎超一見藍妮,就親切地稱呼她為孫太太,令她激動萬分。

198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鄧穎超向藍妮鄭重發出邀請,請她和女兒孫穗芬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同時請她永遠留下來,收到這樣一個邀請,藍妮高興極了,從此,藍妮葉落歸根,定居於上海,安度晚年。


一個不能讓孩子繼承姓氏的男人

《資訊自由、新聞自由、市民知情權,造就社會的核心價值》12篇 (昔日新聞回顧展) News Chinatown資料重整,讓大眾重溫,那些年,舊忘的新聞人與事。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高齡95歲的夫婿菲立普親王,自今年秋天開始,將永久不再執行皇室任務,這對皇室夫妻深情對望70年情不移,菲立普親王和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相差5歲,兩人同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玄孫,菲立普親王當時加入英國海軍,身姿挺拔、相貌英俊,據稱女王几乎是一見鐘情,菲立普親王也對害羞的表妹心生好感,兩人開始往來,菲立普親王1946年求婚時,據稱女王在沒有和父母商量的情況下,很快就點頭答應。

(昔日新聞回顧展) 兩人婚後,女王更曾在信件裏透露對丈夫的愛意,她告訴父母,「菲立普是個天使,我們在一起的感覺,好像早就相屬於對方許多年。」據稱兩人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就是1949年到1951年之間,當時女王尚未登基,菲立普親王駐地馬爾他,兩人形影不離,女王曾感傷說,那是唯一她有過「正常」生活的時間。

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健康轉壞,在1952年去世,享年56歲,1952年2月6日,伊麗莎白公主登基成為女王,菲立普親王也放棄海軍生涯,成為女王背後的男人;回顧當時,菲立普親王表示:「我原以為能繼續在海軍的生涯,我毫無選擇必須妥協,這就是生活,我接受了,試圖做到做好。」

在早期,菲立普親王對於要當妻子的影子很不適應,尤其是他必須得走在女王幾步之後,對於兩人的4個孩子無法繼承他的姓氏,他也有點不高興,據稱他曾說,「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能讓孩子繼承姓氏的男人。」然而,菲立普親王還是適應了他不尋常的角色,和女王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外,也有共同的幽默感。

菲利普親王於1921年6月10日出生在希臘伊奧尼亞群島克基拉州的克基拉島,為希臘和丹麥王子,他父親安德列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第四子,曾祖父則是丹麥的克里斯蒂安九世,母親黑森-巴騰堡郡主艾麗絲則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曾孫女。

1947年,改家族名為蒙巴頓,同年11月20日和第三代表妹伊莉莎白公主結婚,兩人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玄孫,岳父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愛丁堡公爵、梅里奧尼思伯爵和格林尼治男爵等爵位,1953年他獲授皇家海軍元帥、英國陸軍元帥和皇家空軍元帥等職位。

2017年5月4日,白金漢宮宣布菲利普親王於同年秋天開始全面卸下公職,風趣的菲立普親王又幽自己一默,他和賓客聊到自己即將退休(stand down),自嘲「我沒辦法再站太久(stand up)」;91歲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仍會繼續執行公務,首相梅伊代表全英國,感謝王夫這些年來對女王的堅定支持及熱心行善,菲立普和女王今年11月將迎接70周年白金婚,是英國史上最久的君王配偶,他最大功勞是敦促女王接受王室現代化。

事實上,菲立普和伊莉莎白二世是表兄妹,兩人1939年相遇時女方纔13歲,二戰時他跟着軍隊到海外打仗,兩人靠書信談感情,起初,女王的父母不贊成,當時的菲立普空有王子頭銜,卻沒領土也沒財力,加上他的希臘與丹麥王子頭銜,讓他被認為是「外國人」,然而,伊莉莎白二世對英挺的菲立普一往情深。

歷經一番波折,兩人終於在1947年11月於西敏寺成婚,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登基成為女王,她於1997年金婚紀念日時公開讚王夫「是我的力量,這些年來一直都待在我身邊」;菲立普在90歲大壽,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坦言,他是「從錯中學做王夫」,「我沒有其他前輩,若我問人王夫該做什麼,對方通常都一臉茫然,他們也不知道答案。」


 
« 最先前一個12下一個最後 »

第 1 頁, 共 2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