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左二、右二「波城安良工商會」會長黃國健、李天生向「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致用團員每人一件BostonT恤後,藝術總監安梓濱帶領兩位團員向會長回贈紀念品。(攝:徐佩蒂)
(圖) 主辦單位「波城安良工商會」、輔導單位「僑教中心」和「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拍照留意。(攝:徐佩蒂)
曲終人散 難忘東華更愛原漾臺灣 感謝波城安良
*(待續) 和同學們有緣共聚的時光) 己上版續 (曲終人散……文後)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歷史:「漾」(水面動盪) 古水名;漾水因充滿或盛滿而溢出,飄動、晃動;原漾臺灣的「意味深長」;「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走出臺灣,向大家介紹臺灣在世界舞臺存在的日子原來「源遠流長」,透過音樂和舞蹈傳遞一份訊息之餘,更讓人與人之間拉近距離。
臺灣原住民族17世紀漢人移入前即已定居於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官方以原住民族稱之,原住民族並非單一的民族,而是由分布在臺灣各地之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構成,目前有16個部族獲官方認定其地位。
在漢人移民入臺灣前,族人廣泛居住於整個臺灣,現在則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山區、東部地區以及蘭嶼,現在的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上稱之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截至2015年4月,臺灣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為54萬1,987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1%。
5月26號由波城安良工商會承辦之「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晚上七時在波士頓中國城附近的昆士小學舉行,出人意外的成功,反應非常之好,450個座位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空位,21位表演者:藝術總監:安梓濱、團長:左恩平、團員計有:丁肇義、謝昊穎、孫敬傑、林家弘、巴鵬瑋、古晨欣、汪雅亭、洪婉瑄、王薏文、楊芷寧、溫曼軒、楊宣芳、陳慕恩、高芙蓉、莎薩伊興高南、歐伯恩、陳睿君、陳浩誓、李徵瑞。
年青人的動力,在快節音樂聲中,令席間每一位嘉賓都打開心窗,一同唱、一同舞;原來每一位在生活迫壓環境中「拉累的人」是可以開懷大笑的,坐在第一排的處長賴銘琪在會場「高潮迭起」氣氛中,也和大家一樣,舞著跳著。
一個團體之能在社區中,「屹立不搖」不是「浮華不實」;而是為社區做過些什麼?波城安良工商會,在今次支持「2015年北美地區臺灣傳統週」,全程支付該團在波士頓一切開支費用,並免費招待社區人士欣賞,先刊出一些圖片和大家分享此次活動。
鳴謝:主辦單位波城安良工商會;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僑教中心、此次活動總監余麗媖及其團隊、大會司儀梅偉文等。 (侍續) 和同學們有緣共聚的時光
(圖) 「出場」各人自我介紹所代表的族群 (附一)。(攝:徐佩蒂)
(圖) 「謝幕」曲終人散,有緣再見。(攝:徐佩蒂)
(附一) 在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東番,同一時期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印度尼西亞殖民的經驗,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Indias或Blacks;18世紀清朝政府統治臺灣之後,當時依據強勢文化的適應和影響程度,大幅修改了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定義,並且依據各族群對於清朝政府的服從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統定義了各原住民族族群的關聯性。
John 哈佛銅像前合照。(攝:徐佩蒂)
記:當過百年波城安良面對東華青春的過客……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自由是平野飛鷹、民主是眾鳥和鳴;創造是滄海變化之洪波、卓越是群山特立之巍峨;看吧、看吧;我在東臺、皇皇其華;放眼古今、胸羅天下;東華呀、東華;我們不是過客、是這裡的主人;夢想啊、夢想;夢想是飽滿的種籽、種成纍纍的青春。」《東華頌》由校內教授知名作家顏崑陽作詞、崔光宙作曲,歌詞的涵義,歌頌著年青人「跳躍欲飛」渴望一觸即發的智慧,社會在變,世界也在變,而一切在變動中所產生的元素,告訴前輩他們是「我們」的希望。
「自由」是平野「飛鷹」;「民主」是眾鳥「和鳴」; 放眼古今 胸羅天下;我們不是過客 是這裡的主人;看到他們像看到年青時的自己,有緣相聚的25 號和26號兩天,當他們「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在30天內,要跑演16場,穿梭在美、加兩地,除了要把原住民文化透過舞蹈和大家分享外,也因為這一群大孩子的「有教養」的優秀表演,令大家看到中華民國的遠景。
(圖) 右至左:僑教中心郭大文主任、波城安良外交鄒國綸、波城安良會長李天生、老師安梓濱、波城安良外交梅凱生、波城安良余麗媖女士。(攝:徐佩蒂)
25號下午2時許,一架旅遊巴士,載了49件行理,重達2363磅在安梓濱老師、團長左恩平帶領下,19位同學從紐約表演畢再到波士頓這一站,同學們都很疲倦,在等候入住 Boston Hostel (青年旅舍) 時,還是在主辦單位波城安良兩位代表阿姨余麗媖 (此次大會總監)、(本人) 徐佩蒂及輔導單位承辦人,此間僑教中心郭大文主任辦公室,此次表演聯絡人張小慧帶領下,忙中擠出一點時間去了哈佛一次。
六時返回中國城龍鳳吃「晚餐」,大孩子都疲倦起來,飯前開了一個簡單的記者招待會,主辦單位波城安良工商會會長李天生,反感謝年青人把表演藝術文化帶來波士頓;僑教中心郭大文主任說出「語重心長」的一段話,他認為在文化交流中,帶出臺灣多元文化的「花團錦簇」,也寄語年青人能肩擔起「豐富臺灣」的重任,一代又一代接捧者新人勝舊人。
原民舞團老師安梓濱也於受訪時提到,原民院舞團希望透過此行出訪北美地區臺灣傳統週,能夠透過原漾臺灣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優美的文化,因為舞團成員始終相信「越用力唱歌跳舞,就越能貼近祖先」。
26號是忙碌的一天,12點開始便要到昆士小學作「觀摩教學」,「示範教學」、「手工藝品教作」、晚7時正式演出,演出時間長100分鐘,再之後是慶功宴。
他們在紐約演出兩場,一場在「紐約中華公所」,另一場在「火車站廣場」,觀眾非常之多,今晚波城又會如何?
在這個古舊之城,名校多、名醫院多、也因老人家多,在二胡拉來拉泣訴「悲歡離合」…… 世間沒有不老的紅顏,眾人皆醉沉在另一個「花好月圓」的古代時光中;寄望派出的450張免費入場券,會有應約而來的觀眾。
(圖) 8位優秀畢業生。(攝:徐佩蒂)
(圖) 東華大學系別不少,其中更設有平臺:「東華之聲網路電臺」、「東華電子報」25號忙中擠出時間,在哈佛大學拍照留念。(攝:徐佩蒂)
有關國立東華大學
英語: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NDHU,是一所位於臺灣花蓮縣壽豐鄉的國立大學,為全國學門規模最大的五所綜合大學之一,也是臺灣東部首座綜合大學,創立於1994年,面積廣達258.88公頃,於2008年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新校名仍為「國立東華大學」,並成立「花師教育學院」;東華現為東臺灣的學術科研、產業發展、網際網路中心,也是「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成員之一。
國立東華大學是泛太平洋大學聯盟之創辦成員之一,該聯盟包含位於宜蘭、花蓮、臺東等五所大學,分別是:佛光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慈濟大學及國立台東大學。
截至2014年止,全校有1萬餘名學生與5百多名教職員工,生師比為18.55,研究生與大學生比例則約為1:2.6,設有校內網路廣播電台:東華之聲。
校名
原規劃校名為「國立華東大學」,後因「華東」意味「中國東部」引起政治爭議,且中國大陸已有數所名為「華東」的大學,故顛倒原名,改為「國立東華大學」(上海市亦有大學名為東華大學,但定名時間晚於國立東華大學,為1999年),並以《詩經‧小雅》中的「皇皇者華,於彼原隰」做為附會,成為校方「東之皇華」宣傳口號的由來。
創校精神
不訂校訓,僅以「自由、民主、創造、卓越」為創校精神。
(圖) 授旗儀式「北美巡迴演出」為舞團學生加油打氣。(資料圖片)
(註)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 5月北美巡迴演出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受邀參加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原漾臺灣,2015年北美地區臺灣傳統週巡演」活動,於5月起,在北美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出,校長吳茂昆於4/16日進行授旗儀式,為舞團學生加油打氣,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演出太巴塱勇士出征舞,象徵巡演平安順利,原住民民族學院童春發院長也親自吹奏鼻笛為出發的學生祈福。
本次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於「原漾臺灣,2015年北美地區臺灣傳統週巡演活動」中,融合臺灣16族原住民文化及舞蹈,並搭配影片的播放,向國際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分佈及特色。
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童春發指出,原民院舞團的成員不限於原住民身分,只要對族群文化及舞蹈有興趣的學生都歡迎加入,原民院舞團每一次的演出都經由田野調查後再編製為舞碼,是文化生命故事的展現。
捐助學校 海外捐款
銀行:BANK OF TAIWAN, HUALIEN BRANCH
銀行代碼:BKTWTWTP018
戶名: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帳號:018036071116
現金:親至秘書室辦理
(附一) 在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東番,同一時期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印度尼西亞殖民的經驗,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Indias或Blacks;18世紀清朝政府統治臺灣之後,當時依據強勢文化的適應和影響程度,大幅修改了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定義,並且依據各族群對於清朝政府的服從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統定義了各原住民族族群的關聯性。
(圖) 別離依依。(攝:鄒國綸)
和同學們有緣共聚的時光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在我們年青的年代,鄧麗君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帶給我們許多對阿里山「美麗夢想」;後來又有湯蘭花是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屬於鄒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出生,1980年代活躍於東南亞及香港,其後回到台灣發展。
再後來,1990年代華語流行樂壇的張惠妹,是臺灣臺東縣卑南鄉泰安部落(卑南語:Damalagaw,大巴六九) 出生的臺灣原住民,其卑南族族名為Kulilay Amit (古歷來·阿密特) 。
這三位華語藝人我都認識,尤其是同一年代的鄧麗君和湯蘭花,在香港電台擔任主播時,她們都上過我的「下午旋律」節目接受訪問;幾十年後,以玩票式的仍在「媒體線上」活動,又有機會「接待」來自臺灣的「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從第一天 (25號) 接待他們、看顧著他們,到27號早上9時離開波士頓,我們三位阿姨級的余麗媖、張小慧總是希望在短短的時間內,帶他們多點看看這個地方。
26號對這群大孩子來說,是忙碌的一天,上午11點得把23件「衣箱」從住宿處送到表演場地,叔叔輩的 (波城安良外交梅凱生、鄒國綸) 負責的工作也不少,天氣熱大家都汗流浹背;12時到1時半,東華同學在昆士小學校長何少華的預早安排下,150位小同學和大哥哥、大姐姐接觸,從歌聲互動到後來分組教他們「編織花環」、「穿珠飾手鍊」,教的、學的都認真,完成後的雀躍更令此情可此景留在歲月軌跡裡。
下午4時採排,7時開始表演,換上戲服的孩子們,一個個「形像」寫下藝術高度表演層次,忙了兩天,9時30左右謝幕時,我和余麗媖在他們招手中也跑上臺和他們來張大合照,當互相擁抱時,他們的臉上、背上都是汗;10時15分,出席了賴銘琪處長的慶功宴,大家都珍惜一分一秒飛溜的時光,他們向大家舉柸敬上「感謝」的祝福,再之後,同學們說:「感謝三位阿姨對他們的照顧」,送上原小掛包和親手穿的珠飾手鍊,意外的開心,說不出的安慰;我們都愛著他們,除了他們的表演,更可愛的是他們的「禮貌融洽、團隊精神」在出國的過程中,令人對臺灣年青人留下了不滅的好印像。
(圖) 150位小同學和大哥哥、大姐姐接觸,從歌聲互動到後來分組教他們「編織花環」、「穿珠飾手鍊」,教的、學的都認真,完成後的雀躍更令此情可此景留在歲月軌跡裡。(攝:徐佩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