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總會夜陳毓禮 與眾重温華埠歷史 |
作者是 Alan K Chow |
說明:處長、副處長、主任出席『中華總會』與『廣東同鄉總會』春宴,300人共享節日,緬懷過去;圖前排左起:梅錫銳、陳毓璇、李伍綺蓮、處長洪慧珠、梅伍銀寬、李鴻偉夫人、陳毓禮、蔡倩婷、余文博;後排左起:黄國健、李壽冸、余麗媖、副處長鍾麗文、陳日華、雷國輝、朱自律、僑教主任黄正杰、余培峰、鍾炳南、梅炳鈿、湯鳳鳴。(攝:徐佩蒂) 中華總會夜陳毓禮 與眾重温華埠歷史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歷史之稱為歷史』是一群人踏着前路的足跡邁進;『歷史之稱為歷史』是一群人為另一群人樹立了方向與目標;在持之以恆中留下了值得追記的回憶;歷史是記下事實真相的全貌,為此在歡呼之餘也有唏噓。 『中華總會』何以成立?『中華總會』又經歷了些什麽?在一個温馨充滿人情味(2月24號)的晚上,11年前何以有『中華總會』的成立,這個會的負責人陳毓禮先生,向大家講一個『寫實的逝去故事。』 因為『紐英崙中華公所』無理地停了多個旗下團體之會籍,牽起了一場官司,最後這20個團體得以重返;在一個平反過程中,『中華總會』的成立對這20個團體起了『庇護所』作用。(詳情請按News Chinatown桌面中華總會網。) 當年一群社區中領導者,在24號能出席的計有:陳毓璇、陳毓禮、陳家驊、陳日華、李鴻偉夫人、李伍綺蓮、李壽冸、梅錫銳、余麗媖、雷國輝、余培峰、黃國健、梅炳鈿、朱自律、梅伍銀寬、余文博、蔡倩婷、湯鳳鳴、楊克敬、鍾炳南。 回憶50年華埠;News Chinatown『唐人街號外』在2010年,新春賀年特刊中曾專訪了陳毓禮先生;在一個回望中,也讓大家在這個獨家報導中,再次走回『歷史的時光隨道。』
說明:敬酒。
說明:後陳毓璇與波城安良元老(右起)梅錫銳、幫辦黃國健、中文秘書鄒國綸。
說明:(左起) 陳毓禮、陳日華、朱自律、洪處長、黃主任:後鍾副處長及組長簡宏升。 說明:(左起)單鳳琴、國民黨黃競芳、李伍綺蓮、洪處長、僑務委員陳家驊、港澳之友謝中之、榮光會殷尚堅、鍾副處、黃主任合唱中華民國頌。
說明:(左起)眾議員麥嘉威、議員林乃肯、Sal lamiuter 出席。 (攝:徐佩蒂) 一筆橫跨50年 - 細說中國城 逝水年華、往事未如烟…… 50年代的中國城範圍非常窄狹,主要的街道:乞臣街、好事福街、必珠街、泰勒街、乞臣街,基本上是華人活動凝聚之所,一所輝煌莊觀的波城安良工商會大厦,禮堂可容納750席位,成為當時華人慶典活動之場所。 模範母親 1952年『全美模範母親選舉』頒發儀式亦假安良舉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年青的母親,在丈夫為國捐軀後,獨力以經營洗衣館,帶大了8個孩子。 阮陳彩蓮女士,其頒發榮譽之所,便是在安良禮堂;在尚未有電影院前,安良的禮堂便是影院,亦是婚姻嫁娶神聖盟約的地方,阮陳彩蓮女士的三個兒子,迎聚了陳毓璇、陳毓禮的三位姊姊,也在安良誓下了『相敬如賓、白頭偕老』的承諾。 好事福街是一條短短的『小巷』,在1932年一個瘦弱男嬰的誕生,却改變了中國城的命運:陳毓禮先生。 從遭受市府白眼到今日為中國城爭取良多,權力的背後又隱藏着些什麼? 紐約被稱為美國最繁華之都,華人雲集,支持政客財源滾滾,熙來攘往的中國城仍未有一個地標。 中國城樓 波士頓在平實之中,却擁有一座宏偉的『中國城樓』(牌樓),是中國城的地標,在『中國城樓』俯仰無愧底下,華人辛勞獲得回報,此牌樓建成,亦有一個8年抗戰式的耐力始能完成。 1970年是一個轉捩期,在獲得中華民國政府捐贈興建牌樓材料,仍需向市府申請一筆為數10萬元的建築費,却未能獲得批准,於是,陳毓禮和他的哥哥毓璇及篤親公所的陳建立等,明白到和政客打交道,要有談判的『籌碼』選票。 往後的日子,他們在波士頓地區,一户又一户敲門,向華人解釋要爭取權益必須登記做選民,更在華埠呼籲,一個途人都不放過。 家當增添 從1970年300選票,至1978年3600票,終獲批准10萬的建築費,而這座來自『中華民國政府捐贈材料』的中國城樓背後,最後引燃了日後中國城家當的增添 :包括: 泰勒街90號中華大樓、大同村、SCM地段,天滿街、華福樓平價屋,(並不包括新新超市傍舊中華公所好事福街爆炸後的兩塊地皮。) 記往昔、揭事實,前人種樹後人乘凉,不無進取是一件頗稱悲觀的事;在『盤點』一些人和事之餘,在分享餘蔭的福氣;中國域的未來,到底又有幾多『無私奉獻』的英才…… 口傳歷史 有人的地方,便有流傳下去的口傳式的歷史。 而太多的口傳式故事,在不同的一種方式底下,却有了一個又一個『言不盡意』的版本,失去了事件真實的全部,對新移民、甚至一眾以耳當目者來說,也不防來一次認真的正視。 1969-1970年,越戰正旺,失業人數很多,中國城有了一次變動,在交談的鄉音中,也不再純為台山話,出現了其他方言。 懷特聆聽 1969年,在被政府徵地建高速公路,被割去40%的波城安良工商會大樓的禮堂,又來舉辦了『第一次』市長懷特 (Kevin White) 為聆聽唐人街心聲的會議,這個『公聽委員會』主持人,為當年中華公所主席李實卿先生、中華大樓籌建委員會黄培潤先生、公聽委員會主席胡國新先生、陳毓禮先生、市長懷特的行政主任、娛樂局代表、亦有人權組織的代表等等,當時有300人出席。 『公聽委員會』之設立,是『圍城』以外的人,想了解一下『這些華人到底需要政府協助他們一些什麽?』 在草議的10多個題問上,最後拍板的5個問題:(1)耆英住宅、(2)平民住屋、(3)青年問題、(4)雙語教育、(5)公共安全。 站足謀生 事後,主流媒體足足報導了『一個星期』,但參議員對這個公聽會却未有跟進,在Boston Globe一位黑裔媒體引用少數族裔權益為題,耆英服務首開紀錄,在夏利臣街街尾,基督教華人報道會,目前運作的一棟大厦,屬市府第一個給予華人社區服務宗族之所。 當其時,耆英局在中午便為華埠老人家燒出『熱乎乎』的中式午餐,免費派發,兩個爐頭是經營餐舘供應商黄述沾送出,至於米、菜却是新新超市送出的,李漢魂將軍的兒子Fred Lee醫生在中華公所義診、哈佛、MIT的學生教華人『站足謀生』的英語……雖說萬事起頭難,却展步了。 7人小組 1982年以陳毓璇為首的7人小組:陳毓禮、陳家驊、陳建立、陳鐵堅律師、李鳳儀律師及鄭繼良則師,及塔芙大學醫藥中心,洽談用地捐贈方案,1983年,市長懷特 (Kevin White) 任滿16年後,宣佈不再連任,翌日,市長約見陳氏兄弟,未幾,在離任前,塔芙大學以65萬購買SCM物業,轉贈華埠社區由中華公所接管,這便是期後一直以租金維持中華公所渡日的資源。 而SCM物業的捐贈給中國社區,有條文規定,SCM的物業其出租收入,在積存到一個足夠的數目後,必須興建可負担性房屋,以舒緩中國城第8類房屋之不足。 菜園公屋 1983-1984年,天滿街可發放建平價屋,也就是目前的『棲滿樓』,却受當地居民反對,要保持菜園,以民事起訴重建局,其後獲得Senate President William Bulger的協助,而最終建成了20户的廉價屋。 有時候,命運的際遇,可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像美酒般發酵。 陳毓璇先生,在1950年和William Bulger同時當兵,誰又會想到30多年後,他能伸出援手,88年終可入伙。 金鳳鳳鳴 1973年華埠地方發展公司,是華經會前身,行政主任姓林,在李實卿和陳金鳳倆位敦促下,草擬療養院發展計劃,後經陳家驊補充修改,以作為當日發展中華頤養院之藍圖,原來之計劃是以Pine Street Inn舊址,在一遷再遷至所勿街現址才發展成功。 當時,因陳金鳳是第一位華人社工,擁有碩士學位,與担任護士的湯鳳鳴,加上陳秀英和她的丈夫、及陳郁立教授、陳家驊等熱心的一群協助奔走,最後,經過多年的努力,始能美夢成真,其中最令人神傷的還是;當年,在視察其他非華人主辦的頤養院,因言語不通,華人常孤單垂着頭藏縮在『滿佈異味臭氣』的床邊…… 康州李伯 政府堅決有此需要,但以當時計算一個入住者,每天70元費用,5位出席的衛生局代表却反對,在公聽會上,陳鐵堅及陳家驊正感無奈兼無助時,事件却『峰迴路轉』,在Senate President William Bulger再又一次的協助下,中華頤養院有了開托的一天。(該院有90%是政府補助。) 而第一個入住的是一位李姓阿伯來自康州……
多災中華 至於『大同村』聯邦政府房屋局,在中華公所開『全僑大會』,黄高秀曾任波城安良會長及全美安良總理,在這個投票决定的晚會,創下歷史性記錄,會議由晚上7時廷開至凌晨3時。
1981-1982年間,『樂善好施』的黄官羨買入了華盛頓街與尼倫街的一整條街,其中有大家所熟識的『帝苑大酒褸』,而他亦在廣教學校籌建中捐贈10萬美元。 1982年,一個計劃中的舊90號泰勒街昆士小學原址,重建中華公所計劃交由建築師鍾耀星負責。 如何去形容這所學校呢? 研究方案:(1)拆掉重建、(2)後座建住宅、劃則師構想建五座四層樓宇,並把地窖掘深作泊車場,草案完成,朱宗成結構工程師表示,五座四層樓宇,末能成受背後很近的高速公路帶來的壓力,地質研究成本太高,也起不了圍牆。 千瘡百孔 全棟大厦『千瘡百孔』,廁所是老式蹬廁,水、電、暖氣…等,均因年久失收而需費龐大,目前孔子像入口傍設有供傷殘人士專用的通道,而中華大樓在放置汽水箱 的地方,原為升降機位置,却限於費用困難廷押,未及完成。 1983年1月6日早上8點,爆炸聲發出巨響,位於好事福街14號的中華公所四層樓宇『全塌』了…… 更速成了大樓的及早入伙,1984黃兆英任中華主席時入伙! 當年,同屋共主有三伙人:中華公所、華美福利會、廣教學校。 回顧,爆炸後,當年身為主席的陳毓璇,在當日下午5時,假『波城安良工商會』招開緊急臨時會議,同月24日下午7時,在『華人經濟發展協會』舉行會議,主席報告各界人士,連日自動自發捐助中華重建。 一元之得 據83年担任中華財政的黃兆英記錄中看到:好事福街14號的中華公所四層樓宇損失14萬元,連其他住户損失及租值損失在內約20萬元。 重建中華大樓 (獲市府以一元出售之泰勒街90號舊昆士小學)各捐款: 本地捐款:17萬4千元,各埠捐款:19萬,市政府補助重建昆士學校:6萬4千元。 借用重建舊樓基金:202,660元,重建舊樓基金貸款:175,000元,向中華廣教學校貸款:225,000元,僑務委員會捐款:160,000元,支工程費用:569,042.07元,建築師、工程師、測量費:70,000元,律師費:7500元。 仕維執政 中華大樓座於『泰勒街』,本應取意國泰民安、勒是安定平穩,而事實上,自遷往上述之後,中華公所官師纏身、財務混亂、廣教被遂、僑團紛爭、更一度20個僑團亦被迫離開中華、引來司法部向法院申請接收中華公所、中華公所大樓因向紐約寶生銀行貸款、險被沒收…… 2004年因陳仕維執政,從而政改修章,確保以『規』為準,以『章』為本,黃國威接任,遵行之,卸任後;只四年功夫,中華公所內又見回航,權力令人沉倫從清廉至腐化墮落,原本只為一線之隔。 三公兩明 以『三公兩明』帶領20個僑團重返中華公所的陳仕維,在其上任前的一天 ( 2004年1月1日 ),亦發生余典文事件,在中華公所張貼律師信,禁止(2號)就職典禮。 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當天,天在飄雪,波士頓市長萬寕路,在主持監交儀式後,在其愛惜的口吻中,一句『願和諧共處,一切不如意,正如昨日死。』 『死』 - 令人回想到從前重重事和物…… 從前,凡有華人抵步及離去,中華都記存資料在名冊之內,排難解紛,甚至殮葬。 亦因此,有了『望合墳場帶出百年滄桑』的一段記憶,前塵如往事,透過『歷史學會』的努力和募捐,令長埋荒野下故人白骨,有了一個踏實的環境,百年歷史,這 所墳場是最早,由市政府撥出『公墓』給予華人安葬。 從『死亡到永生』,為亡魂更換上新的一片碑石,華人社區的有心人,值得加許。 亦從百年走過來,當年中華的服務『一口薄棺輾轉至今』,百年後的中華公所,又會如何? 華埠轉捩 70年代『退伍軍人會』、『華美福利會』去聯邦伸請一筆款項,作為研究『土地發展環境研討會』,為中國城的將來籌謀,主要焦點是低收入房屋。 同一時期,市府給中華公所『一個權力範圍』,除乞臣街、好事福街、必珠街、泰勒街外,擴大至夏利臣街,更令華人振奮的還有 – 市區重建計劃內的大同村興建。 1970年大同村的興建亦在經歷了無數的爭議,終而動工,並在1973年入伙。 在中國城令不少華人得益入住的『公路村』;『中華耆英會』的前身『老人會』,華人醫務中心也遷入了新的華盛頓街的昆士小學。 1973年梁威廉接手『華經會』,其建樹:(1)買了65號夏利臣街、(2)新新超市對面的平價華經樓、(3)中華貿易大厦 (此大樓因供樓問題後被政府沒收。) 如果說陳仕維任中華主席起用余麗媖為財政、黄國威年代的英文秘書為陳黃海蘭,事實上,中華公所第一位聘用的女性為張黃玉鶯女士,職務為外交,當時中華主席為李實卿先生。
連福醫生 服務華人事業,如雨後春筍般的百花齊放,其中洪門的黄培潤、協勝的周文偕、黃述沾、安良的陳連福,亦好有建樹,尤其是本身是醫生的陳連福,除身為安良外交,更在紅燈區有個醫務中心。 免費英語班由牧師及歐修女執教,最早的『華清聯誼會』的創辦人更是少年十八、九的陳建立和梅錫銳。 1972年中華公所主席李實卿與波城安良工商會會長黃君裕,聯同舉辦『職業培訓班』,而年青的黄國威聞說是這個培訓班的高才生。 YMCA仍在泰勒街的氣球屋內提供各項服務:也有少年童軍;而Chinatown Café司徒慶羨的太太司徒麗英,也開設了她的剪髮店;1975年華美正式開辦、也有了雙語的舢舨。 收屍安葬 功夫會有:洪青、劍虹、竹廬,師傳有:陳培、胡炳超、朱振舜。 海僑聯誼會、藝聯善慈社的面世……後者更協助(外僑)在船公司持有登記名冊者,停留波士頓,一個10年或20年的大赦,培育了不少社會英才,藝聯本身亦有墓地,早年開飯、贈醫、安葬,服務華人功不可沒。 而中華公所除排難解紛,『收屍』重任亦落在中華肩上,出事後,市府便撥電陳連福醫生;國民黨的駱介屏及安良的黄紀慧便為亡者辦理身後事。 早年華人在『官府』任職的計有:陳耀庭 (退伍軍人) 70年起服務省府,從事醫藥保險,陳毓禮73年起服務市府,職任採購局長,張黃玉鶯70年代在中華任秘書,74-75年在波士頓大學攻讀法律,後任聯邦民權事務主任,陳建立從小市府起步,到2006年前的27年在『美國健康及人民服務部DHHS處』工作,2006年首季升任『美國健康人民服務部:第一分處民權事務處處長』,其中胡國新兒子胡振聲,美國國土安全局美東區總指揮官。 糾纏官非 中華公所第一場官司:『華美福利會狀告中華』,90號泰勒街中華公所物業,在分配方面:中華公所佔一半,華美福利會及廣教學校租用中華,這個組合能充份合作利用空間,華美以成人為對象、廣教以小孩為目標,對中國城華裔家庭來說,配合得很好。 與其說租用,實際上是繳付分担借貸利息、保養、清潔、水電、暖氣費用等,而3個非牟利團隊,獲得免交地稅。 關於『華美福利會』認為在『地契上有相當的權利』故而拖欠租金四萬多元,先後三次向法庭狀告中華公所均敗訴;其間經歷了多朝主席上任與缷任,從胡國新起至1998年陳志航任中華主席,率把這件拖達十多年之久的『一樁欠租案了結』,在透過多番談判無效,最後,由法庭判决請『華美福利會』搬出中華公所。 十多年間被困擾的中華主席計有:胡國新、司徒彥鏗、黃炳繆、黄述沾、李衛新、梁添光、陳志航。 棄嫌見歡 第二場官司的導火線,經過長達四年,因當年代表婦女新運會出席的余麗媖,向司法部作出投訴,『指中華公所職員、議員無資格、無能力管理業務,財政不公開。』 結果引爆了一場官司,同時間有20個團體,一致被當時任內中華主席罸停會籍,看來像是前一個世紀的事;但世事舊料,人心難測,新當權派的手段令人眼花撩亂,看似平靜表面的背後,是前輩的『宅心仁厚』,還是鑽法律夾縫的新貴高明咗,一切的幕後,倒底又包含着些什麽玄機? 無論幾許前事,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時間倒退到一個『定格』,總也有人人常歡笑的一刻;回到2003年10月28日午間,中華公所召開臨時會議,除當時在任的主席黃兆祥、書記黃鏡明、顧問梁添光、周西民,現場還有兩位代表中華公所的律師,Thomas B. Drohan及 Thomas Kilby 。 主要討論1999年12月14日中華公所在議會中,議决停止昔日擁有中華議席的20僑團及5名社區人士的會籍,他們是:陳仕維、梅錫銳、雷國輝、阮鴻燦、鍾志生。 找回自己 事件經過多年纏訟,法庭終在8月1日向訴訟雙方遞交協議書,除僑團悉數回歸中華,協議內容:中華公所需向原興訟人及僑團支付5萬元的律師費,其中四萬一千元必須在2004年1月30日前付清,另9000元則在18個月償清,而此9000元中華可以籌款集資。 最後,律師宣讀一封『麻省司法部致中華』的信函 :『上述人士及僑團均有權參與12月2月日舉行的新年度主席及職員選舉。』 陳仕維率當選中華主席。 『棄前嫌相見歡』2003年11月25月晚七時,是一個值得記下的日子,經過四年的努力,20個僑團(最初為22個團體),帶着微笑在中華公所會議廳找回屬於自己的席位。 明天更好 2004年8月17日,中華主席陳仕維宣佈,中華公所和麻省司法廳,經過多輪交談後,在司法部控告中華公所的官司上,雙方同意接受,簽訂一份文件,文件中原先被控告的中華公所,今後與麻省警察廳定期聯絡,至於財務方面亦作出定期報告,至於中華大樓亦必須盡量保持作適當維修,雙方協議簽訂,麻省警察廳就會停止訴訟中華公所。 亦始於2004年8月17日開始,中華公所有了一項指定動作『在司法廳要求下』,開會必須備有錄音機作實場記錄備案。 第三場官司,是鄺青鋒,被中終止大同村管理權;險為第四場之官司,是向麻省省長百德『回應亞美專員』調查大同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