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猝然落幕 |
作者是 Alan K Chow |
砰!一聲槍響,打斷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的演說,他回頭望去,白煙騰起,又一聲槍擊聲迴響在近鐵大和西大寺站附近的街道上,鮮血漸漸浸透了他的白襯衫…… 安倍晉三:猝然落幕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日本當地時間7月8日11時30分,在這兩聲急促的槍響後,安倍踉蹌著從接近半米高的簡易站台上摔了下來,一分鐘前,還站在台上,一分鐘後,他臉朝上,躺在街邊的欄杆旁……看到澎湃新聞的報導「猝然落幕」,令人再次目睹感觸生命的「消失無蹤」比點著一枝香煙的時間更短。 英國廣播公司稱,安倍來自「政治皇室」;1954年9月21日,安倍晉三出生於東京,父親是安倍晉太郎,曾經擔任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外務大臣,母親是前日本首相岸信介之女岸洋子,父母親育有三子:安倍寬信、安倍晉三、岸信夫。 (圖)1957年7月7日、日本箱根,前日本首相岸信介(左2)牽著他的孫子安倍晉三(左1)與妻子涼子(左3)還有女婿安倍晉太郎(右2)女兒安倍洋子(右3)孫子寬信在一起。 岸信介曾淪為美軍俘虜的階下囚,在二戰後的東京審判無罪獲釋,安倍晉三在其自傳《反叛者》中稱,他受其岸信介影響很大,繼承其政治基因,1957年,3歲的安倍晉三就陪著首相身分的外公岸信介訪問印度,這趟旅程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倍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政治,半年後放棄學業回國。) 1216次修憲遺願 安倍任內最大的政治目標「修憲問題」,自2012年執政以來,安倍關於修改憲法已發表過1216次言論;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是二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幫助日本起草的,美國的目的是製定這樣一部憲法,禁止日本重新武裝,防止日本再次成為美國的威脅,當然也防止日本成為鄰國的威脅。 戰後的日本普通民眾也接受了這部憲法,因為他們不想重蹈戰爭的覆轍,使自己也再次成為受害者,戰後日本的大多數民眾都讚成「和平主義」、「擁護和平憲法」;在日本社會傾向於支持和平憲法的氛圍中,為何安倍卻執著於修憲? (圖):特朗普前總統和第一夫人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其妻子,2017年2月11 日,在棕櫚島海湖莊園合影留念、佛羅里達州海灘。(白宮官方照片) 安倍曾說過:「憲法是規定國家理想製度的,現在的憲法是日本被佔領時期制定的,已經經過了近60年,應該對適應新時代的憲法內容進行積極討論,明確方向,儘早制定關於修改憲法的程序法案。」 日本最大右翼組織「日本會議」在安倍卸任當晚發表聲明稱,真誠希望下一任首相能繼承安倍的路線,積極努力實現修憲;然而,民意難違。 俄烏衝突爆「核」 今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核」議題受到全球關注,安倍的相關言論也再次掀起爭議,他在2月27日富士台的一檔節目中表示,日本應該討論所謂「核共享」政策,即在日本部署並且共同運用美國的核武器,日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此前亦向「澎湃新聞」分析稱,日本政府應該知道,這樣的討論在外交上沒有好處,安倍和維新會等右翼勢力只是試圖藉機炒作。 (圖)日本前首相安倍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過27次高峰會。 (美聯社資料照片) 安倍雖已在2020年8月底辭去首相一職,但他至今仍對日本政壇極具影響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以「安倍晉三仍在日本舉足輕重」為題報導,引用安倍傳記《反叛者》作者哈里斯的看法說:「現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是日本的議題設定者,安倍才是。」 志向未酬斷腸痛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副主席、曾任職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的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在其新書中所言,安倍設定的「軌道」,看來很可能持續一個世代。對安倍而言,「方向」雖已設定好,但日本尚未到達目的地,他希望日本盡量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過去束縛,在本國的安保上更具自主性的夙願尚未實現。安倍在卸任首相當天如是說:「志向未酬就放棄職務如斷腸之痛。」67歲猝然落幕…… (圖)中華民國100年9月6日,前總統馬英九,接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圖)2019年12日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同出席中日韓合作20週年紀念活動。中國偉大詩人杜甫曾在浣花溪畔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其中一首) [夢李白]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李白與杜甫於天寶四載(745年)秋,在山東兗州石門分手後,就再沒見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懷念。李白因曾參與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下獄潯陽,又被定罪長流夜郎,在三峽流放途中,遇赦放還,回到江陵。杜甫這時流寓秦州,地方僻遠,消息隔絕,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仍在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於是寫成這首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