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洪家 – 超武館;師父我來也…… |
氣候峰會60萬人爭取落實環境宣言
前言: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23日在美國紐約舉行,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世界各國領導人有125名國家元首參加,這是自從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以來最大規模的會議,這次峰會的目的是為了讓世界各國在2015年巴黎峰會上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繼京都議定書之後的新的協議鋪平道路。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綜合報導)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漸爲國際社會所關注;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並提出,爲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出席會議的1300名代表還建議將大會開幕日定爲「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全球166國2,500多個地方60萬人,早2天 (21日) 趁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舉行前先後響應遊行,要求盡快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在紐約曼哈頓,逾31萬人參加「大眾的氣候遊行」,參加者將包括聯合國和平大使、荷李活影星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紐約市長白思豪等,類似遊行在英國、法國、西班牙、澳洲、印度等多處舉行。
其中倫敦遊行有40,000人參加,研究指出,隨着中國發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會創新高,令削減碳排放以控制氣候變化的目標更遙不可及,研究指中國、美國、印度把碳排放量推高,令去年的碳排放量已比以往都要多。
若中國有意願,五年內取消計生政策
1980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向全體黨員和共青團員發出公開信,要求他們帶頭只生一個孩子,標誌著獨生子女政策的開始,從這個政策的推出到現在已經有34年的時間,計劃生育政策對中國人口控制起到了作用,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在接受BBC中文網的採訪時表示,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讓中國少生了三、四億人口,應該說在緩解中國人口過多,人均資源緊張的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眾所周知,獨生子女政策也確實帶來了社會問題,其中包括老齡化加快,性別失衡,以及年輕勞動力短缺等問題。
在農村地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總人口為13.54億,當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為117:100,明顯高於正常的出生性別比105:107 ,很多分析人士指出,民眾日益不滿計劃生育政策,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在原有計生政策下,中國將因為人口老齡化而出現勞動力萎縮和安老服務超負荷等問題,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專家和學者多次呼籲政府能夠放寬或者調整獨生子女政策,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公布了一項放寬獨生子女政策的新政,實行「單獨二胎」,之後也獲得了人大的批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王豐教授在該政策剛出的時候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這個政策每年可能會讓中國多出生100多萬人,中國正在對人口政策進行試探,如果他們看到新的「單獨二胎」並沒有造成嬰兒的出生潮,那麼他們就會有信心徹底放棄獨生子女政策,他表達了希望完全放開生二胎的願望,並稱假如社會保障問題得到解決,可能即使完全放開,很多人也並不想生二胎,而放開二胎政策,並不等於放開多胎政策,當被問及獨生子女政策是否還需要很長時間才會取消的時候,胡教授指出,如果政府有意願,中國有這個財力解決免費醫療的問題和社會化養老的問題,五年之內,計劃生育政策就可以取消。
(圖) 胡炳超師父與「超武館」仝人合照。(照片提供:Benjamin Cheung /張筱羲) (圖) 波士頓市議長林尼肯代表多個政府部門,向胡炳超師父「表揚」,表揚他把中國武術精湛之「洪家拳」教授海外「中、西人士」。(攝:徐佩蒂)
少林洪家 – 超武館;師父我來也……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前言: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是以技擊爲主要内容,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武術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在搏鬥中促進了武術的萌芽;夏朝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後建立,武術爲了適應實戰的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商周產生了太極學說;秦漢盛行角力、擊劍、還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時開始實行武擧制,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宋元時期,民間結社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期武術流派林立,拳種紛顯;到了近代,武術逐步成爲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功夫源遠流長上千年,不僅歷史悠久,内涵豐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濃厚的神祕色彩而爲中外所矚目。
武林大會
2014年9月20號晚、帝苑大酒樓、武林大會、近500人出席,大會特色中西出席者「平分春色」,「真英雄、不忘本、源有頭、樹有根」;以少林洪家權在麻省揚名備受徒子、徒孫敬重的胡炳超師父,以敬奉先師鄧國華「照片在會場正中」,學武價何在?強身、健體之餘,也是人格高尚風範潛移默化之境界。
成立武館50年,胡炳超師父說:「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爲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意味着武術將成爲奧運項目,早幾年曾帶團返中國參加武術大賽,交流武術文化與競技,最後屈居第二,英國奪冠」;在中華民國100年,中國城再次舉辦雙十遊行,由中華總會會長陳毓禮發起,身為「至孝篤親 – 陳、胡、袁」三姓宗親的胡炳超師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令遊行人龍威風凜凜。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陳銘俊在此「武林大會」中說:「學武重德;亦追求自由民主,台灣地方不大,卻是自由民主之平台,感謝大家對中華民國歷久支持」;「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支持「武術文化」;中華總會會長陳毓禮說:「在60年代已認識胡炳超師父,那時佢好年青,以50年時間培育武術文化,成果鑒定,在祝賀之餘明年再來共聚」;波士頓市議長林尼肯代表多個政府部門,向胡炳超師父「表揚」,表揚他把中國武術精湛之「洪家拳」教授海外「中、西人士」。
(圖) 胡炳超師父感謝陳文浩協辦、余麗媖幫忙,紛向他倆致送紅包;他倆隨即奉還,陳文浩告知,60年代青少年時已追隨胡炳超師父習武。
(圖) 「金、銀、黑」三獅,跳耀飛騰以及高空採青,令人「目眩神迷」,掌聲如雷。(照片提供:Benjamin Cheung /張筱羲)
(圖)「真功夫」前有英槍插喉,後負背碎大石。(照片提供:Benjamin Cheung /張筱羲)
胡炳超師父的心血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15年前,曾經和胡炳超師父談及他畢生的理想和對徒第的要求,今時今日,學武的一群,人人尊師重道,單此一點亦叫他萬般安慰;「洪家拳」 有北派洪拳與南派洪拳之分,「南派洪拳」又稱「洪家拳」,屬嶺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
這個拳派的來源有: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別由河南 (北少林)、福建 (南少林) 傳入廣東;二是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創及經後世代代相傳並融合南、北武術菁華所創一門風格獨特的武術;這兩種說法大致上都和少林寺有密切關係。
傲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膽似鐵打、骨如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我發奮圖強、做好漢;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兒漢、比太陽更光。
「功夫」表演「精采絕倫」,吸引嘉賓,大會司儀介紹在波士頓的會址:Chiu Mo Kwoon 164 Lincoln St., Floor 3 Boston, MA 02111;有興趣的可加入「習武」;同席的都屬「有料者」,問胡偉正,點解海外華人和老外都興致勃勃習武?他笑道:「功夫已發展成為運動的一種」。
問胡炳超師父,從胡鵬執導,關德興飾演黃飛鴻至徐克執導李連杰飾演黃飛鴻,均是「舊日情懷的廣東佛山故事」,有沒有計劃以「波士頓出發,串連美國各地洪家拳,以現代人習武之風,通過故事情節,推動中國武術?」胡炳超師父微微點頭道:「可以考慮……」
(註) 洪拳乃嶺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五拳者:即洪、劉、蔡、李、莫五大家,洪拳流傳民間數百年,其中尤以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十形拳及鐵線拳最有名,洪拳路數變化多端,有長橋大馬,長手長攻得大開大合武術,亦有短橋窄馬,短手近攻,貼身攻防的武術。
(圖左三、四) 陳文浩、胡炳超師父和眾徒弟合照。(照片提供:陳文浩)
(圖) 50年飛逝而過,高朋滿座「電光石火」間留下那一刻。(照片提供:陳文浩)
(圖) 「表演活動」結束,胡炳超師父率眾弟子向「師公鄧國華」鞠躬致禮。(照片提供:Benjamin Cheung /張筱羲)
功夫論英雄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無庸置疑」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帶到美國及世界 china kongfu 進入英文詞典,中國武術發颺到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中國武術。
成龍和李小龍不同之處是,前者以諧笑方式逗外國人笑;李小龍以他熱愛祖國、渴望祖國強盛的赤子之心及高超絕倫的武功和演技,受到了全球華人的衷心熱愛;中國功夫因李小龍的一系列動作電影而大放異彩風魔全球,其所展露的中國拳腳功夫,備受國際間高度重視,把中華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世界,成功打響中國功夫這塊「金字招牌」。
而李小龍離世多年,他「短暫的一生」如同一顆耀眼的星星,劃過國際武壇和影壇,永遠令人敬重。(*早在1927年,最早的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關德興演黃飛鴻,是我們一代小朋友心目中的大英雄,後來70年代末入了報界,認識了關德興、石堅、徐克、李連杰……從黑白到彩色,更明白時過境遷回不到從前,也迷失了童真。
以下文字【根據歷史考據】:黃飛鴻原名黃錫祥,生於一八四七年七月九日,中國廣東佛山人,從小家境清寒,跟著他的父親黃麒英一起練武,四處賣藥,黃飛鴻的武術師承自陸阿采,陸阿采則是師承三德和尚,劉家良的父親劉湛當年是向林世榮學拳,而林世榮 (電影中的「豬肉榮」)則是師承黃飛鴻。
1940 年代,香港的《工商日報》開始連載一位筆名叫做「齋公」的人所寫的「黃飛鴻傳」小說,小說中描述一位香港電影圈中人吳一嘯曾經在廣州新豆欄的「寶芝林」向黃飛鴻拜過師,而吳一嘯當時與導演胡鵬是哥們,常常找胡鵬講述一些黃飛鴻的生平故事,胡鵬眼見當時香港影壇充斥類似「火燒紅蓮寺」、「七劍十三俠」等 「神怪武俠」粵語片,由於粗製濫造、內容貧乏倒盡觀眾胃口,粵語武俠走入末日,胡鵬遂盤算著用「黃飛鴻」這個招牌開戲,要「提倡中國尚武精神,宣揚廣東武林傳奇。」
1949年,胡鵬拍攝的「黃飛鴻傳」上映,引起轟動,飾演黃飛鴻的關德興,本是一位在美國「舊金山中華會館」董事開設劇院裡面唱戲的「伶人」,後來被粵語片商挖掘回香港拍攝青春歌舞電影,1930年代早期,關德興曾經是靠著類似「歌侶情潮」之類的歌舞片,紅遍中國南方的青春偶像。
1936年,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命令禁止拍攝粵語片,以便推行「語言統一」運動,粵語片因此無法進入中國,嚴重影響香港影人的生計,關德興也在「禁粵語」運動而沉寂下來,直到胡鵬另闢蹊徑繼續粵語片類型,與上海產製的「國語片」對抗,競爭東南亞市場,重新重用關德興,關師父以早年唱戲時期練到的拳腳身手,演繹黃飛鴻而再創影藝生涯。
(翻查資料所得) 黃飛鴻的一生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像十三姨這樣的一個女子,他24歲時娶妻,但前三任妻子都先後病亡,1915年續娶了時年19歲的莫桂蘭為妾,他們的愛情,源於一場遊戲,某一天59歲的黃飛鴻正在台上表演瑤家耙之「鬼王撥扇」一式,只見他將耙一按,舉足一 踢,所穿布鞋竟脫腳飛出,不偏不倚打中台下一女子前額,那女子不由分說,飛身上台,給了黃飛鴻一記耳光,黃飛鴻非但不怒,反而喜歡了她,這場婚姻一直伴隨著他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