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昔日頭條 凝聚僑界共識 為臺灣國際參與打拼 認知TPP方向
凝聚僑界共識 為臺灣國際參與打拼 認知TPP方向

(圖) 左至右:Dr. Steven M. Goldstein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臺灣人研究小組主任)、李淳博士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Dr. Joshua Meltzer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及經濟學專家)。攝:徐佩蒂

臺灣經濟脈搏;李淳博士專論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海外中文媒體面對的「挑戰」,無論任何題材的「記招」都得包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消化一位專家多年研究的心得之餘,去完成「溝通的內容」,達到「講者的故事滿足聽者的期待。」

台灣的經貿突圍,要靠「東西併行、國內改革」,李淳博士說,對於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的路線辯證,國際間也頗多討論,台灣國際經貿空間逐漸被日、韓、中甚至東南亞各國壓縮得喘不過氣來,正確解壓縮的方法,可能是,東 (中) 西 (美) 併行,國內改革。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協定,絕非讓經濟轉骨的萬靈丹,但卻是讓產業在努力提升競爭力、維持全球供應鏈樞紐之際,取得公平競爭機會的必要手段,因此固然區域經濟整合有利有弊,但各國仍勇往直前,深怕落於人後;目前還沒有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或「東協加六」(RCEP) 二個大型經濟整合集團者,也只剩下:俄羅斯、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我國三者,連香港都已經啟動與東協的FTA談判,就可了解為何我們快成為21世紀的「亞細亞孤兒」。

他指出 (Asia Wall Street Journal)「亞洲華爾街日報」一篇社論 (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 「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分析了台灣對中國過於依賴,以及加入區域整合的困境為主題,雖然很弔詭,但儘速通過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才是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藥方,如果台灣選擇不走這步,不能怪別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

中國對我們的政治企圖,使得我們百般想利用人為力量對抗自然法則,以降低經濟整合帶來的政治風險,但過去二十年來,從戒急用忍、有效管理,還是洽簽ECFA,都沒能改變自然,簡單的說,對中國的依賴度是藍、綠共業,互控相罵沒有任何意義。

李淳更表示:全球經濟區域整合之勢愈演愈烈2016年對台灣將是很有趣的一年,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RCEP) 預期再次開門,台灣有在明年內做好加入準備的急迫性,但同時又面臨總統大選的複雜情形,必須開始做好準備。

 


(圖) 李淳博士。(攝:徐佩蒂)

(1) 政府:建立台灣形象

臺灣在東南亞地區的形象模糊,不利臺商進入當地勃發的內需市場,李淳博士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專題演講「東協勢力的崛起」中指出,政府應致力於建立國家形象,讓東南亞更加認識臺灣,才有助於臺灣掌握東南亞內需商機。

臺灣過去太不重視東南亞,因為過去20年來台灣的隔壁有一個即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市場大加上沒有語言進入門檻,使我們忘記還有另一個這麼大的世界。

東南亞是一個文化與經濟發展程度很多元的國家,而這會影響未來整合的速度跟力道,東協跟歐盟的距離還很遠,因為歐盟28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彼此比較接近,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的力量較相近,能夠形成穩定的力量。

反觀,東南亞各國落差很大,有先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剛擺脫低度發展國家的寮國和柬埔寨,要朝向歐盟這樣經濟、政治整合的夢想很困難,未來動盪也會較歐盟更加明顯。

東南亞除了汶萊跟新加坡之外,其他8個國家內部區域發展很不平均,資源集中在各國的少數大城市,因此東南亞的商機主要應該看大城市,像是雅加達或曼谷的購買力,這些國家的消費能力並不輸東北亞的先進國家。

(2) 東協:寶劍創內需

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成長率穩健成長,今年到明年東協國家平均將超過4%,相較世界其他區域表現相對穩定,也更有前景,東協本地的匯率相對於美元仍強勢,也維持一定的穩定度,對未來經濟發展相當有利。

東協未來五年有很大的突破,第一個是AEC (東協經濟共同體),主要談的是東協十國之間消除所有生產要素的障礙,除此之外,還有東協寶劍,劍身是東協十國的 深化,劍柄則以東協為中心,和6個貿易伙伴橫向的擴大,包括日本、中國、韓國、紐西蘭、澳洲、印度以及RCEP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 和東協加六;而AEC和東協、經貿伙伴的深化都預計在今年底完成,意味著這支寶劍將在今年完全到位。

(3) 新投:目標服務業

東協希望未來成立單一市場及全球生產基地,與全球貿易整合,能夠消除貨品、服務、投資以及技術勞工移動的障礙,但目前來看還是很困難,主要的挑戰在鐵路、海港、電力、高速公路等硬體,以及制度的建立,加上東協的貿易還是以區域外的貿易為主,單一市場跟生產基地的夢想仍然較遠。

服務業已經成為對東協投資的主要區塊,過去臺灣認為東協是世界工廠,但如今,大家已把東協當成市場看待,內需很重要,其實東協自己想要自成體系,跟中國維持緊密的關係,而不是完全倚賴中國養分。

臺灣的形象在東南亞除了手機和電腦,其他都很模糊,這種模糊是很可怕的,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建立國家形象,讓東南亞更認識台灣,對於打進內需市場才會有幫助,臺灣要往東協發展,必須重視加值的觀念,重視東協的內需市場與消費力,提供進一步的服務。(續下完)

因憂而避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賴銘琪處長在宴會中說過的一句話,僑胞「推動」是一種精神,國內外的互動是一個「機會」,而不能因擔憂而逃避,為了臺灣的生機,必須面對許多國際化的因素,以前臺灣如何走過來,將來也要進一步走出去開拓國際空間。

召集人馬滌凡感謝大家自費而來,11位僑務委員,在不同的位置,去為臺灣爭取國際地位,她感謝賴處說「你們的誠心誠意,對臺灣是最大的推動」,而李淳博士從臺灣而來,把目前最「合理、務實」的選項,是「東西併行,國內改革」,如何能突破中國的萬里長城,一路向西,兩岸還加上語言、文化等因素,經貿互動幾乎無法避免「寶貴意見。」

也因為TPP,我們便在也順帶去了解RCEP及TTIP;TPP、RCEP、TTIP 這三個區域經濟整合組織的英文縮寫,到底其中內涵與重要性在哪裡?

TPP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 談判進度:2014年第一季完成第一輪談判,2015年生效;目前成員國12國:美國、新加坡、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紐西蘭、澳洲、加拿大、墨西哥、祕魯; 成員國GDP佔全球總量:38%。

RCE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談判進度:第三輪談判於2014年1月在馬來西亞舉行,2015年完成談判;目前成員國16國:東協十國 (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印度,成員國GDP佔全球總量:30%。

TTIP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全球最大、超級區域經濟整合;談判進度2013年12月完成第三回合談判,2014年11月完成談判,目前成員國:美國、歐盟,成員國GDP佔全球總量:46%。

至於當前臺灣經濟又是如何?主要是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臺灣在光復後的經濟情況以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經濟情況,中華民國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中大型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漸財閥化。

在五十至八十年代,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在1988年之前,中華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之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約在4%-6%,2000年之後的經濟增長率主要要由科技丶石化丶通脹等三大部門貢獻,增長率在1-3%不等,中華民國的外匯儲備目前為止是世界第六。

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5%,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電子產業而替代,中華民國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部件都是在臺灣所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中華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中華民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是長期依賴中國大陸的人才與市場,在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其中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地的國家。

(圖) 賴銘琪處長歡迎晚宴假「龍鳳酒樓」舉行,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與「推動北美僑社支持台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成員、總統府資政江宜樺博士、李淳博士等合攝。(攝:徐佩蒂)

凝聚僑界共識 為臺灣國際參與打拼 認知TPP方向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一項凝聚力,為臺灣打拼,「推動北美僑社支持台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一行成員,4月22日抵達波士頓作為期四天的「波士頓論壇」活動,其中主要行程包括:23號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由 李淳博士專題演講主題:「台灣和亞洲的新興經濟結構」及 24號另一場「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AIIB) 」演講;其中亦包括「媒體投書講習班」、「TPP 委員會委員會議 」。

作為召集人之一的馬滌凡僑務委員,為盡紐英崙地區地主之儀,除了積極推動此項活動之實際意義外,並款待招呼參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衛斯理學院(蔣宋美齡母校)」、  25 日賦歸前上午是城市觀光及遊覽華爾騰湖。

4 月 23 日賴銘琪處長歡迎晚宴假「龍鳳酒樓」舉行,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到來自美、加各地之僑界精英,分享他們愛鄉、愛台的一份熱烈情懷、其中包括前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現為總統府資政,擁有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的江宜樺,本年3月來波士頓,目前在哈佛從事研究工作。

TPP 是什麼?為臺灣國際參與打拼之「推動美加僑界支持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是如何組成?活動範圍和理念又是甚樣的?

TPP 全名為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是一個包含多層面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僅只涵蓋基本的自由貿易條款,尚針對各國有關之貿易政策進行規範,其中包含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衛生和植物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和競爭政策等,這也是TPP有別於過往之WTO和FTA的架構;從原本4個發起國 (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至今已發展到12個國家加 入談判,透過此項協議的規範能夠加強各國間進出口貿易的合作關係,同時也對於國際貿易和發展之整合有莫大的效果,就目前已加入談判之國家來看,TPP所包含之亞太經濟規模已經占全球GDP之40%,全球貿易量之26%。

「推動美加僑界支持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面對的是一項複雜無比困難度高的事情,需充分結合美、加僑界力量,始能有效凝聚僑界各方共識妥善成事,一起打拼,讓美加朝野明白臺灣的決心與準備,協助政府推動臺灣加入TPP

工作重點:(1)寫信給各選區國會議員,進行國會遊說工作;(2)投書主流媒體爭取輿論支持;(3)與智庫舉辦相關議題研討會等三大項、啟動全面性工作,積極爭取美國和加拿大朝野各界人士支持臺灣加入TPP,建議美國政府儘快和臺灣展開BIA談判,為加入TPP 做準備。

4位召集人:「國會聯絡對話小組」黎潔瑋、「智庫諮商宣講小組」馬滌凡、「媒體投書宣導小組」房苔蒂、「會務籌款委員小組」王燕怡。

秘書長周賢孟;副秘書長7位:巫和怡、王維、鄭樹華、童惠珍、蘇秉輝、張正義、李漢澤;財務長項邦珍。

「推動美加僑界支持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顧問計有:沈呂巡、令孤榮達、陳仕魁、杜紫軍、王郁琦、吳英毅、詹凱臣、李明星。

「推動美加僑界支持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委員會」共同召集人:芝加哥中華會館主席:劉國新、羅省中華會館主席:伍尚齊、休士頓中華公所主席:張錦娟、美京中華會館主席:李治瑞、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伍銳賢、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紐約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越柬寮華人社團:羅明、北美臺灣商會總會長:田詒燦、北美臺灣商會副總會長:鄭樹華、舊金山肇慶會館主席:周達昌、全美臺聯會會長:吳程遠、全美臺聯會副會長:黎潔瀅、里奇蒙大學副院長:王維正、僑務諮詢委員王福權。(上 /待續)

(註) 江宜樺(1960年11月18日-),生於基隆市暖暖區,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在國立臺灣大學歷任政治學系副教授、政治學系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副教務長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等,並曾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從政後歷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現為總統府資政。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