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紐約點滴 紐約點滴 為何奧巴馬能戰勝羅姆尼連任總統
為何奧巴馬能戰勝羅姆尼連任總統
作者是 Alan K Chow   

為何奧巴馬能戰勝羅姆尼連任總統

(新華國際) 美國總統大選在經過長達數月的拉票造勢、相互攻訐、鏖戰之後結局終于明朗,奧巴馬再次獲得歷史青睞,連任總統的夙願如願以償,美國總統奧巴馬在6日舉行的美國大選中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連任總統已成定局。

2008年,奧巴馬創造了一個黑人的美國神話,原本不被看好的奧巴馬,擊敗強人希拉裏成為了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戰勝共和黨老將麥凱恩,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執政四年間,奧巴馬實施汽車挽救行動,出臺減稅政策,力推全民醫療改革,阻止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在外交上,結束了伊拉克戰爭,擊斃了「恐怖大亨」拉丹,但 是,美國的整體經濟並未起色,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也不見改善;加上阿富汗戰場仍然陷在泥潭,中東局勢突變和大使被襲身亡,奧巴馬的四年政績表並不如 美國人原來所期望的那樣「變革」,然而,人氣大不如往昔的奧巴馬,是如何在這次美國歷史上競爭異常激烈、彼此支持率極為接近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呢?

據美國媒體報導,在美國總統大選即將投票之際,自由派媒體已預言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不敵現任總統奧巴馬,與《新聞周刊》合作的網絡雜誌《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預測,羅姆尼將敗選是因為他與競選陣營連連犯錯,使奧巴馬團隊得以利用其失誤來掌控選情。

報導稱,羅姆尼的失策首先可回溯到2008年11月18日,當時他在《紐約時報》專欄撰寫一篇標題為《讓底特律破產吧》的文章,埋下禍因,密歇根州是羅姆尼家鄉,而俄亥俄州有85萬個與汽車業相關的工作,這兩州都已表現出堅決抗拒羅姆尼的態度,如果奧巴馬拿下這兩州,羅姆尼6日贏得大選的機會渺茫。

去年夏天,羅姆尼犯下第二個、或許也是決定他命運的錯誤,他讓奧巴馬陣營狂批並指稱他是貝恩資本(Bain)公司剝奪就業機會以謀取暴利的姦商,強化羅姆尼不懂民間疾苦、且漠不關心勞工家庭和中產階級的富豪形象。

再來是他挑上國會議員瑞安做為競選搭檔,而非對俄亥俄州選情有利的「安全牌」聯邦參議員波特曼(Rob Portman),使他更進一步陷入苦戰。

總統大選辯論也是羅姆尼的敗筆之一,共和黨只是不斷強調:選民如果對經濟不滿意,「請給我一個機會」,奧巴馬則將大選變成選擇題,不斷詢問誰才是站在選民 這邊,包括稅賦公平、為中產階級奮鬥、女權平等、美國人人平等、移民政策等,奧巴馬在最後兩辯積極應戰,羅姆尼則始終不斷選錯邊;最後,奧巴馬和新澤西州州長克裏斯蒂的「救災夥伴關係」,演繹出這次大選的「10月驚奇。」

最後一役 奧巴馬灑淚求票

奧巴馬2012連任競選努力的最後一場活動,以此場演講結束了自己的行程,他在演講中稱:「我又再次返回艾奧瓦州求得你們的支持,我回到這裏,是希望你們幫助我們完成最初的夢想,因為這裏是我們變革行動的發源地。」當他回憶起那些曾幫助他競選的人們時,奧巴馬泣不成聲;2008年,奧巴馬在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內首場初選中旗開得勝,在艾奧瓦州贏得勝利,隨後他戰勝黨內對手希拉裏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擊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當選總統。

中美即將「政治大定調」

奧巴馬與羅姆尼的激烈廝殺終於走到決定勝負的最後關頭,在翹首等待大選結果的同時,世界輿論還把目光聚焦在太平洋對岸的另一場盛事上- 中共十八大。

兩個大國幾乎同時開啟權力交接,帶給世界的影響顯然不是「巧合」,法國《週末報》:中美兩個大國的新領導人很大程度上將管理這個世界的秩序,「可以説我們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裏。」

新加坡亞洲網稱,不管世界兩個最強大國家在今後幾天出現什麼結果,影響都是全球性的;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則強調了巧合發生的時機,一個中國挑戰美國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歷史性時刻,中國今後10年內很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外界看來,這種時機也成為塑造中美關係的關鍵元素,西班牙《歐亞評論》稱,不論誰當選中美領導人,都要面對兩國關係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時刻,南韓《東亞日報》稱,G2將開啟新的霸權時代,雖然同在一條船上,但中美是合作還是背對背打鬥令「世界矚目。」

史上最貴大選奧羅吸金破20億

美國兩大競選陣營10月25日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0月17日,現任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團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及聯合籌款等共籌得10.6億美元,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競選團隊及共和黨陣營則籌得9.54億美元,共計突破20億美元大關,籌款力度已蓋過以往。美國 CRP 中心執行主任克魯姆‧霍爾茨分析稱,2012美國總統大選的總花費將超過60億美元,相當于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的全年GDP。

公共競選基金

根據《聯邦選舉活動法》,合格的總統候選人可以從美國財政部儲留的特別基金中為自己的選舉活動獲取公共基金,雖然名為「公共基金」,卻不是通過稅收強制收取,而是完全由美國納稅人自願籌措,納稅人可以選擇從自己每年繳納的聯邦所得稅中,拿出3美元捐助給該基金,使用這一公共基金,候選人需要具備 一定資格並要受到一係列限制,比如,候選人必須在20個州中的每個州,都募集到對等的捐款5000美元,使用公共競選資金就意味著必須放棄自主籌款,接受公共基金上限作為自己競選經費的上限(2008年時公共經費的上限為8300萬美元),所以包括奧巴馬在內的許多候選人都會放棄這一經費支持,轉而向私人 募捐。

私人募捐

私人募捐就是「政治捐款」,包括個人和企業的募捐,為防止個人或特殊利益集團利用募捐影響政治,美國的選舉法規定:在一次競選活動中,對一個候選人的個人捐款最多不得超過2400美元,該上線額度,與動輒數百萬或上億美元的競選費用相比,可謂九牛一毛,這使得候選人必須依靠成千上萬的普通選民。

政治行動委員會資助

如果個人捐款無法滿足經費需要,候選人還能從政治行動委員會PAC得到資助,2008年,美國參、眾兩院的競選經費,分別有1/5和1/3來自 PAC,盡管額度不小,但美國聯邦選舉法對PAC的政治捐款,也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任何PAC,必須在成立後10天內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登記註冊。

在單個候選人的每次競選活動 (初選、一般選舉或特別選舉)中,PAC捐款的最高限額為5000美元,單個PAC給某一全國性政黨的錢,每年不得超過15000美 元,值得一提的是,PAC的經費同樣是來自于自願捐款的個人和企業。

為何越燒越瘋狂

截至9月30日,奧巴馬競選團隊募集到近8.35億美元,支出近7.69億,現持有資金為1.57億;羅姆尼募集近7.72億美元,支出 6.42億,目前持有1.997億;1860年總統大選,共和黨花費10萬美元,亞伯拉罕‧林肯便當上了美國第16任總統,可一百年後的1960年,10 萬美元,只能讓總統候選人在覆蓋美國全國的電視頻道上出鏡30分鐘。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的不斷湧現,媒體宣傳服務費用,特別是電視臺錄制節目的價格,也越發昂貴,1979年,由于電 視逐漸普及,電視演講對美國選舉產生的意義越發重大,成為溝通候選人和選民最直接的方式,不過,由資本控制的電視臺,沒有理由無償為候選人提供服務,因 此,競選支付的媒體服務價格,便呈幾何級數攀升。

如此形勢下,美國最高法院也認可了金錢在美國大選中的積極作用,美國政界也認識到電視等新媒體,是保證選民參與到選舉中的重要途徑,面對科 技進步對美國政治的重塑,美國最高法院最終在《聯邦選舉法》中裁定:不應過分限制金錢的作用,因為金錢可以幫助候選人購買到演講機會,從而充分與選民溝 通,這種權力應屬于言論自由的一部分。

股權政治

在100多年前,美國總統競選在捐款、籌款方面,無規矩可循,候選人在選舉中收入多少,既不公布,也無部門監督,因此,富翁、金融寡頭等競相通過政治捐款影響政局,美國政治也被人們戲稱為「股權政治」,從1907年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不斷修改《聯邦選舉法》,不過,由于受經濟制度的先天屬性影響,美國大選依然有不少制度漏洞可鑽,這在某種程度上,使美國總統競選燒錢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富人派對

2004年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克裏在黨內初選中一路落後,籌款入不敷出,眼看不支,腰纏萬貫的克裏囿于規則不能給自己捐款,便劍走偏鋒,自己給自己打了張500萬美元的欠條,才得以渡過難關,他成為總統候選人後,吸金能力大增,便趁著經費充足把這筆錢還給自己,《洛杉磯時報》前政治編輯沃倫‧韋斯認為,花數十億美元的價錢來甄別一個總統,「對美國民眾來說並不算貴」。

變節

美國哈佛政治學院公布的民調顯示,18至29歲年輕選民對奧巴馬的支持度跌至得55%,遠不及上屆的66%,《華盛頓郵報》及美國廣播公司的民調亦顯示,僅67%的年輕選民稱「一定會投票」,也遠不如上屆的八成。

除了年輕人失卻對奧巴馬的熱情,也有近500名退伍軍方將領罕有作政治表態,周一在《華盛頓時報》登廣告支持羅姆尼雖,這500名退伍軍方將領沒有在廣告指摘現在身為三軍總司令奧巴馬的不是,只是為羅姆尼背書,但參與聯署的將領受美國傳媒訪問時直言,不滿奧巴馬處理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襲擊案的手法,以及過往4年的經濟表現,也反對削減奧巴馬削減國防開支。


 
廣告看板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