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風雲:之(二) 籬下的歲月 |
作者是 Alan K Chow |
唐人街風雲:之(二) 籬下的歲月 *湖邊草 著
每一位與你擦肩而過者,都有一個屬於他『人生劇本』,不能自導,因為自古以來,我們都會怨『好壞命生成』;唐生的前半生由不得他主宰,他的後半生還是按命運而過。
剛落過一場大雪,車道兩旁的積雪己變得污黑一片,行人道上潔白鬆軟的雪,好像紡織房裡新彈出來的棉花,行人留下大大小小的足痕,仿如時光流逝,好好壞壞亦只是片片段段回憶。
1871年夏季,芝加哥市西區發生了火災,大火随風穿過木質建築,飄過市内河流,使該市的南、北兩面都着了火,芝城被大火所毁,重建這座城市大约花了3年時間。 在那場大火中,芝加哥三分之一的城市被燒毁,但是随後美國全國的資金和其他支持立即湧入芝城,讓芝城首先賞試建造銅鐵結構的建築,更幫助現代建築學的發展。 這個『火鳳凰』多年後的1900年其古城 (Old Town) 又不幸發生過一場大火,這之前Old Town是在市中心之北,大火後漸移向南部,原來繁旺之地變得冷清清,一些小數族裔乘虛聚居…….
這當中的一戶住了一個『雜種仔』唐生,傳聞說他是來自中國清朝首批『放洋生』的遺後,他和波多黎各的母親在別人歧視的目光中生存下來;1921年唐生15歲那年母親病垂時,告訴唐生,他的父親是有學問的中國人,也許回了中國,也許在麻州,於是唐生邊打工邊從芝城走向尋親之路。
人海茫茫……
30年彈指而過……
1951年的波士頓中國城邊上,在Gerard St.一間細小的咖啡館,推門走進了一對老年夫婦,男的目光炯炯,一頭銀白,穿上三件頭西裝,五呎八吋瘦削身形,在華人來說頗稱得體,身旁是位發了福的美國太太。
正結算當天營業,白襯衣黑西褲外,圍上黑圍裙的唐生,笑說:『離打洋還有15分鐘,小店除了咖啡外,欠奉食物…..』
『我有足夠理由你會願意聽我說一個50年前的故事。』
50年前,1906年,清末年,中國人最早到哈佛大學留學的有許先甲、鍾世銘、錢隽逵、張星煌;鍾貴生、鍾貴平這對唐兄弟,與鍾世銘是同鄉,在世銘的家書得悉異國風情,由於家族中有人從事海上貿易工作,便偷偷登上貨輪,要去看看外國的月亮是否不一樣,懸在心中的好奇敵不過海上洶湧不平的風浪,兩個年青人好不容易到了麻州的Maines Lakes (緬因州),美國最東北部的州,在海邊一所破舊倒塌了一半的石屋子躲居,那一年,風雪後大,後來他倆認識了一位傳教士,在傳教士的協助之下,在教堂負責打掃工作,更在傳教士的教道下學懂了英語。
冬去春來,秋迎楓葉,也是楓糖生產地,在傳教士安排下,開始到楓糖坊工作;假日也到Down East & Acadia走走,這是美國領士最早可以見到日出的地方,在那裡可以看到真正的漁村、冰河時代步道(Ice Age Trail);索姆斯海灣是東岸唯一的冰河垂直切割海灣(Fjord),此種地理景觀不單極美,而且非常罕見;瑪嘉斯普特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海港,美國獨立戰爭第一場海戰本此開打。
三年後的聖誕前夕,坐在傳教士的馬車上,終於到了劍橋市,聖誕裝式紅紅綠綠平添了節日氣氛,聖嬰誕生的西方故事,令鍾貴生、鍾貴平這對唐兄弟有了新的人生目標。
在新的落脚點,分別在教友開的小商店內打工,逐漸認識了新的朋友,也和在哈佛攻讀的中國學生成了友好;也在那一年,鍾貴生、鍾貴平這對唐兄弟和一群有學之仕,乘火車到芝城。
芝加哥市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他們前往當地少數民族所主辦的聖誕節,因當年在麻州的哈佛、MIT中國學生不少,便來個拉隊前往支持中國學生。
唐生的爸爸鍾貴生和後來成為他媽媽的大學堂餐廳當收銀的『愛琴』一見鐘情,卻在一個百年前的美國,兩個小數民族中的男女,排除萬難共存共榮下,成立了一個家徒四壁的家,以愛琴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個家;在一個漫天風雪的夜裡,鍾貴生為了賣一包生火的火柴,失足滾落路旁枯樹旁,雪大堆、大堆落下,風聲蓋過了他的求救聲,事後,一片聖潔如絲雪堆上,發現了緊握一盒火柴的五跟彎曲狀的手指,半年後唐生來到這個並不温暖的世界…….
鍾貴平帶來了唐生爸爸在中國的一張合家畫像,唐生握着這位唐叔的手,眼角流下淚來……
小店的門再又被推開,一對母子走進來,這是在麻州進了學堂的兒子….. 他們的故事,也許平凡,不過卻帶出了中國留學生先河。 再告訴大家有關『庚子賠款』的歷史故事。
(駐):庚子賠款總額為關平銀四億五千萬両,關平銀為虚拟銀両,每両37.7495克(後演變為37.913克)的足色絞銀(含93.5374%純銀);約合當時的3.33億美元、或7161萬英榜、或6.3億日元、或9.7億盧布。
賠款年息為四十厘(4%),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共計九億八千二百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両(982,238,150両),數字相當於當時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需付一両白銀。
西方各國要求中國賠款的理由包括:(1)支付出兵戰費及利息;(2)、賠償各國僑民、傳教人員、商人及企業損失;(3)、賠償各國教會損失;(4)、賠償中國教民損失。
四億五千萬両的數目以當時中國人口估算值(4.5億)為基礎,按每名中國人賠付一両的數目來確定的,帶有羞辱性質。
這筆賠款被稱為『大賠款』,此外還有17個省的中國地方官紳分别與各國領事、教士、教民協商議定了紋銀22,272,708両的地方賠款。
其中5,386,000両歸入大賠款,地方賠款的實際支付額為紋銀16,886,708両,被稱為小赔款。
1909年,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的多方遊說下,美國决定减免其所得賠款的一部分,改用于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教育費用建立『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之肇始)。鍳于其在外交上的作用,這一做法也得到了英國、日本和法國三國的仿效。
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因美國國務卿海约翰(John Hay)有『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誘語,一方面分向美國勸請核減,一方面上書清廷請以此款設學育才。
中間雖因發生粤漢鐵路廢約之關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國國會之贊同,得處置賠款全權付與總统西奥多、羅斯福。
照條約中國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經羅斯福總統决定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
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對清華立校的貢献,清華的西體育舘被命名為『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 羅斯福紀念體育館』,並在面墙上鋳其雕像(1949年中國共產黨接管後,作為帝國主義侵略象徵,被鏟除),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國核减賠款文告由駐華公使柔克義送達中國,中國外務大臣慶親王奕劻答復上述公文說:
『體會新近貴國總統希望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及求高深學問之誠意,並有鑒于以往貴國教育對于我國之成效,大清帝國政府謹誠懇表示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
同日,外務部致美國公使館函稱:
『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我國將次第派送一百學生;道四年終局,我國將有四百學生在美,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學生。』
並派唐紹儀為特使赴美表示謝意。
清政府于1911年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當中部分資金在北京建立『留美預備學堂』,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三年級留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專為留學美國的中國青年所建立的預備學校,也是位于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及位于台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之前身。
就在建立清華學堂的同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取代了满清王朝。
民國政府繼續按4%的年息向各國支付『庚子賠款』,而美國繼續每年退款给中國,用于教育事業,當代中國以及海外華人中的很多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和科學家,當年都接受過庚子赔款的獎學金贊助。 1924年,美國政府又宣布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把餘下的所有賠款全數退還中國。 由于當時中國處在戰亂時期,沒有穩定的中央政權,美國政府委托由美中兩國人士紐成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管理退款。
基金會用退還的賠款興辨文教事業,繼續培養留學生並資助清華大學,還在1931年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國立北平圖書新館』,這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的前身。
清華將美國退款的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1949年,梅貽琦校長前往美國掌控此基金,後前往台湾新竹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而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
随後,日本和法國也相繼仿效美國將賠款的一部分用于資助中國年青學生到本國留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乃戰勝國,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國和奥匈帝國的賠款。
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也在1920年宣布放棄對俄庚子賠款。
中國對義和團運動各受害國的賠款支付到1938年時终止,實際共支付賠款六億五千二百三十七萬餘両,折合銀元則約為十億元。
1909年7月10日,為落實美國提出的庚款興學計畫,外務部、學部《會奏收還美國賠款譴派學生赴美留學辦法折》,詳細規定了派遣留美生的辦法,包括: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
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查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極為繁重,擬專派監督辦理。
同年成立肄業館,1911年4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清華學校,設立該校目的是為留學生的留美預備學校,學生經過8年的留美預備訓練,在完成基礎學業的同時,熟習美國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政治等,清華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担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易名為清華大學,隸屬教育部,不再是專門的留美預備學校,但仍在1929年遣派37名畢業生、考選10名專科生赴美留學,至此,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回落,此後3年沒有再遣派留美生,自此庚子賠款的大部功用轉而資助清華大學設校之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