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 Alan K Chow
|
歷史上的今天,五四運動的先聲:新文化運動 (News Chinatown)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13所大專學校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隨後舉行示威遊行,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的『反帝制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的先聲: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發生前,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時期,軍閥勢力利用封建傳統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推崇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維持自己的統治,嚴酷的現實引發當時先進分子的反思,他們認為,辛亥革命由於忽視了思想文化戰線上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完成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必須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於是,作為五四運動的先導,標誌中國人民新覺醒的新文化運動便應運而生了。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興起,啟蒙思想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吳虞、錢玄同、劉半農、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隨後繼起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還有《每周評論》、《晨報》、《京報》等報刊,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陣地,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它的倡導者們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對孔孟學說進行猛烈評擊,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即巴黎和會)。 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徵祥、王正廷和顧維鈞等5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在全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了幾項合情合理的正當要求: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