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何愛日本 |
蔡英文令:降半旗悼安倍 臺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11日下半旗一日,行政院也隨之宣佈全國下半旗。此次下半旗是為他國卸任元首,也引發「正反」兩極看法。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及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都表示,安倍畢生對灣貢獻卓著,多次挺臺發聲,無論是推銷臺灣的農產品,抑或奔走促成日本政府捐贈臺灣疫苗,或開創臺海及印太區域安全的戰略架構,相信臺灣人民感念在心。
日本朝日電視台報導,親日派的賴清德是臺灣實質上的「No.2」,可能是下任總統候選人,蔡英文11日也前往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悼念安倍晉三,屬日臺斷交五十年後首次。 (*臺駐日代表謝長廷陪同下,賴清德抵安倍在東京家中慰問悼念。日方證實,賴清德是以私人身分出席12日安倍的葬禮。總統府也發聲明回應並非以「總統特使」身分赴日。) 臺灣人:為何愛日本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 當臺灣人禮貌地說著日語,配合他們的舉手投足,很難分真假,1989年去關島,沿著酒店區的免稅店,一群又一群日本遊客開心進去,笑著大包小包步出,原來這些免稅店全是臺灣人開的。因蔡總統令:降半旗悼安倍,再翻查了臺灣歷史。 臺灣島為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陸島,約三萬年前冰河時期開始有人類遷移至臺灣活動,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大陸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
(圖)日治時《臺灣日日新報》的一張照片。 臺灣日治時期自1895年6月17日起,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計約50年,1938年,約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於臺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臺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家教育。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全盤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臺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徵召慰安婦,投入東南亞戰場。
(圖)1963年9月11日,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蔣經國,在越戰期間拜會美國總統甘迺迪。蔣經國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促進臺灣民主化和憲政體制在臺灣得以成功確立。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表於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國政府遷至台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面。後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 臺灣擁有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以國民黨及民進黨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加之以印尼和越南新住民的定居,新增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