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廣告看板
廣告看板
大小姐手記 曼哈頓膠囊公寓
曼哈頓膠囊公寓

曼哈頓膠囊公寓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膠 囊是像一粒藥丸,膠囊般的公寓,可見其之精細;「膠囊公寓」看似新,實質已出現了一段日子,首起日本的小住單位;是一種最早在中國北京供人休息和居住用途 的小型住房,收費上價格低廉,主要是把一個空間分成好幾個小房間的居住空間;北京是中國最早出現膠囊公寓的城市,78歲老人黃日新從日本報紙得知膠囊旅 館,為了解決年經人住房問題,就在北京海淀區六郎莊新建八間膠囊公寓,有單人床、照明燈、電視插座、電源插座、寬頻上網、防盜門,是最初始的配備,但沒有 設洗手間和廚房;但配合中國住建部新法《商品房屋租賃管理辦法》出爐,黃日新改建的第三代膠囊公寓終在2011年1月拆除。

「膠囊公寓」在香港指的也是把一個空間,分成好幾個小房間的居住空間,卻稱之為劏房;「劏房」以水泥牆將房子間隔,有獨立的衛生間;以木板將房子間隔的稱為「板間房」;間隔空間小得只能讓人睡進去的稱為「棺材房」;還有一種以類似鐵籠的床位稱為「籠屋」。

香 港戰後的居住環境狹窄,十多伙人同居一屋是普遍的事,共用廚房煮飯、共用廁所;便有一套七十二家房客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是地道挖苦當時貪污成風的香 港政府,電影的背景雖為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反映的卻是1970年代的社會現象,內容切合時弊處境,情節令人從中一窺當年香港社會的人生百態;而 當時並沒有這種時尚的「膠囊公寓」與「劏房」之稱。

「膠囊公寓」廣泛深入,相信是由「紐約市曼哈坦」東27街開始;因人口不斷增加,可利用的空間卻愈來愈少,因此房地産市場出現微形住宅,東27街的卡梅爾坊(Carmel Place)成為紐約市第一個開發完成的迷你公寓有住戶遷入定居。

這 棟大樓提供55個套房,每個約有7.3至10.1坪的空間,由於空間空前小,市長還特別豁免一些管製法規,但租金並不底亷,每個月的租金從2446元到 3195美元,其中八戶保留給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另有14戶月租914至1873美元的平價公寓;紐約時報記者在借住一晚後撰文報導指「獨居已是世界潮 流,他的試住經驗非常愉快。」

這棟樓房使用在布碌崙海軍造船廠一座工廠預鑄的建材,雖然公寓面積很小,可是每戶都有約2.4公尺寬的落地窗和將近3公尺高的天花板,空間顯得寬敞明亮。

資 料顯示,要讓小的空間發揮最大效用,設計創新很重要,靠在牆上的加大雙人床一拉下來,旁邊就是沙發,沙發前面的茶几能夠升高,變成四人座餐桌;廚房案頭甚 至可變成可坐10人的長桌,搭配摺疊椅,用以舉辦較大型的餐宴派對;這棟大樓的公共社交空間也充滿想像力;地下室有供住戶使用的休息室、貯藏室、腳踏車存 放間和洗衣間,八樓的交誼室有個食品櫃櫥,外面是公共屋頂陽台,可飽覽市區景觀。



 
廣告看板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