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的白宮外交 |
據新華社報導,特朗普接受習近平的訪華邀請,這場24小時峰會的公開議程和私人陳設,都是為了讓堪稱全球最重要邦誼的兩國元首能輕鬆互動、建立融洽關係而精心設計,特朗普已接受習近平的訪華邀請。(圖:新華社)
三代同堂的白宮外交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特朗普說:「你前來美國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們已討論了很多事情,暫時未有任何進展,但我們已建立起友誼,我相信從長遠看,我們將建立起,非常、非常偉大的關係,我對此非常期待。」
這位政壇素人,使出了三代同堂温馨場面表達他對中國的友誼的重視,誠如特朗普在歡迎晚宴上表示:「希望兩人之間能夠進一步發展偉大的友誼」;在晚宴開始前,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還見到了特朗普的外孫和外孫女,伊萬卡夫婦在旁陪伴;外孫女與外孫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並背誦三字經與唐詩,展現他們學習中文的成果。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中國民歌,該曲歷史久遠,最早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初名為《鮮花調》,一直為民間小調。(上為:明清的版本)
《茉莉花》過往鮮明的政治性出現:
早在1792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馬嘎爾尼勳爵率使團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約翰巴羅是使團的財務總管,後來擔任了馬嘎爾尼的私人秘書,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鮮花調》(《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傳教士富善根據這首歌的曲調寫成基督教讚美詩《耶穌美名歌》,1911年就已選入《頌主聖名》。
1920年至1924年間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這首歌的曲調寫入他生前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中,並因此在西方廣為流傳。
1957年,南京前線歌舞團將其重新整理,更名為《茉莉花》;1959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團帶到維也納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治權移交儀式上,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的伴樂正是由軍樂團演奏的《茉莉花》。
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對肯亞進行國事訪問時,曾與當地群眾一起以中文合唱民歌《茉莉花》;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頒獎音樂為作曲家譚盾、王和聲重新編曲的《茉莉花》;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館的機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2010年12月10日,該曲目在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時被演奏,當屆得獎人是身在獄中的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下為:目前廣為流行版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易解: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越來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十三歲以前著重在記憶,之後理解力逐漸成長,故十三歲以前應注重記憶念誦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三字經》取材典故廣範,包括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內容相當豐富。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次海湖莊園的會晤是美國新政府就職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會面,對於中美元首的這次會晤,雙方都高度重視;中國以禮待人,特朗普透過《茉莉花》、《三字經》的表達,更直接的說出對「中美關係越來越好」用心,亦寄望在中國友好「一關上重建個人美國總統的權威和聲望。」
(後記) :伊凡卡(Ivanka Trump)曾帶著女兒阿拉貝拉(Arabella Kushner)出席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春節活動,也曾在推特(Twitter)上傳阿拉貝拉一邊玩著傀儡舞獅,一面以中文唱著「新年好!新年好!」的影片;日前她還秀出兒子在生日期間,依中國傳統吃長壽麵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