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取經 |
向西方取經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距今145年前,未有《海歸與裸歸》這些新名稱,中國己有放洋留學生;中國之強,是145年前中國已明白「向西方取經」;事實証明一批又一批的出洋學生,因為他們對國家的建樹與貢獻令《今日中國》終能和美國《平分秋色》。
2016年大陸留美「海歸」人數創歷史新高,但其中80%卻是「裸歸」,拿到畢業文憑,未獲在當地實習、就業機會便回國,新一代大陸海外留學生,不以在國外就業為目標,適時回國融入創新創業大潮,才是歸宿。
由蔓藤教育、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及騰訊聯手合作調研、撰寫的《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中指出,2016年大陸送出約55萬名留學生,其中約34萬人選擇赴美;2016年也是留美海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的一年,《裸歸》占比高達8成,隨着大陸在世界經濟中比重、地位日益提升,回國發展已成留學生畢業後的《新常態》,據教育部預測,預計至2017年海歸人數將達到66.6萬人次。
翻閱歷史記錄;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第一批幼童於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開始了他們預定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乃狄克州34戶,麻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6名進入倫斯勒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留在美國完成耶魯大學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
回國後的留美學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建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歷經了1884年中法海戰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國捐軀;直到20世紀初,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紛紛成為朝廷重臣,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