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上的經歷 |
為了鼓勵銀髮長者出門走走,臺北市長柯文哲邀長者搭乘雙層觀光巴士暢遊台北,柯文哲說,北市府11月發行老人卡,長者可以用來搭乘捷運、公車、貓纜等,明年也規劃長者使用敬老卡搭乘觀光巴士,也可以獲得部分補助。
臺灣歷史上的經歷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其實,臺灣民風好,生活指數並不高,是香港人「移居的好地方」,這幾年每年去一次臺灣,我自己倒非常喜次新竹,有舊的風光,也有新的時尚,年青人較多,台灣人「要愛臺灣」總有道理,要明白台灣人,得了解其歷史背景。
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開始有人類居住,在澎湖水道所發現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時代則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後的史前文化普遍認為屬於南島語系民族。
11世紀,已經開始有宋朝的漢人在澎湖群島開墾;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占領澎湖群島,劃屬福建路晉江縣;於13世紀以前就存在於臺灣島上,這些原住民族分布於臺灣全島,屬於南島語系,並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本土的漢族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
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荷西時期、大肚王國、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
與中國大陸相望
臺灣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全島現今人口約兩千三百五十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況失利,蔣中正命令蔣經國、湯恩伯、桂永清將中央銀行黃金、白銀、外匯轉運臺灣,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13日,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於11月20日專機飛往香港就醫,再於12月5日與家人飛往美國,12月7日中華民國行政機關人員遷至臺灣;中華民國於1948年5月10日公布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5月20日公布《戒嚴令》;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宣告復行總統職權,為穩固政權、並防止中國共產黨滲透,展開長期的戒嚴,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1970年代臺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由於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大建設以穩定經濟發展;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
1978年蔣經國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擔任了第六、七任總統,並持續發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過仍有特務監控人民,以軍法審判平民,臺灣產業形態也由以農漁業為主順利轉型為以工業製造業與商業服務業為主,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均有顯著提升。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將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此後因兩蔣政府堅持不兩立政策而陸續被動與各國斷交,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