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 |
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3500多名金門各界民衆早早到場,一起見證家鄉福建來水的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少金門民衆表示:「兩岸種下的種子,終於在今天開花結果!金門缺水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觀光業帶動了金門整體發展,這裏的陸客,比高雄多多了;金門缺水、多風,自然環境並不好,但生活在這裏的人不畏艱難、努力生活;戰爭的陰雲,讓這裏長期封閉發展停滯,金門人熱愛和平,把炮彈變成了好刀,貧瘠的土地,其他作物無法生長,金門人學會了種高粱,釀出了享譽兩岸的好酒。
提金門,就必提八二三炮戰(中國大陸稱金門炮戰,香港稱金門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地理上,金門、廈門隔海相望,金門島上的國軍大砲能封鎖廈門港入口,因此廈門附近航運受威脅,當時金門擁有美式155毫米加農砲20門、155毫米榴彈砲96門、105毫米榴彈砲192門,共計308門;而解放軍105毫米榴彈砲223門、100毫米以上加農砲73門、100毫米海岸砲4門、130毫米海岸砲19門,共計319門。
1958年8月4日,北京政府透過福建前線各電臺廣播宣傳「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臺灣」企圖先用心理戰術瓦解金門守軍士氣,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軍開始大量向福建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迅速南移,它的轟炸機進駐路橋機場,戰鬥機則分別進駐沿海各地的機場內」,8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布「台灣海峽局勢緊張,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1958年8月18日至20日,蔣巡視金、馬前線;8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集中在三都港內,隨時準備出動。」]
蔣中正到金門巡視防務,在北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面前同部將合影,後在一個古寧頭大捷英雄連隊,先題「冬天飲寒水,黑夜渡斷橋」,又題「忍性吞氣,茹苦飲痛,耐寒掃雪,冒熱滅火」,「為痛定思痛後決心一切從頭開始的誓言」,蔣親作重要指示並勉勵前線官兵,8月23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父親曾往金馬二地視察今已返台北一切平安請釋念敬請福安兒」,8月23日,解放軍突然對金門進攻,砲擊一日數萬發。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砲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砲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金門砲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