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教育體系之平臺回歸中國城任廣教校長 |
僑社新聞 |
週五, 21 九月 2012 07:06 |
從國際教育體系之平臺回歸中國城任廣教校長 曾秀芬持知識可以改變人生這個道理:再起步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中華廣教學校自新校舍建成之後,幾年間更換了好幾位校長,廣教的「紅衫軍」(學生T恤)仍然劃過唐人街;也由於「廣教」是一所快跨過百年的「老校」,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道理在那裡? 「基於其悠久歷史,華人社區中有《她》一定的地位和使命」曾秀芬說的。 曾秀芬是誰? 許多教育界的朋友,對她並不陌生,早在1970年代,從香港到波士頓讀大學、研究院,之後一住住了30年。 這期間在哈佛年代,她抽空到中國城唐人街團體「教成人英語」;每一個年代,都有需要協助、幫忙的新移民,回想從前,曾秀芬說:「我們還會幫助他們解決一些英文文書上的問題;為華人服務,也伏下了一份情意結。」 (圖) 曾秀芬日後致力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的熱誠,鼓勵批判性思維和開闊的胸襟,引發領導才能和優良的公民素質,讓他們具備卓越條件,在華人和國際社會上發揮所長。(攝徐佩蒂) 少年夫婦的年代,她也曾經和丈夫李小林,在牛頓中文學校服務社區,每個週未抱着一股熱誠,除教中文外,也教打乒乓球、籃球……等等;後來她更在那裡擔任了8年校長。 她和丈夫在本地學街界,有其一定的成就,此為後話。
她對掌握創辦一所學校,有其獨特的「理念和成就」;10年前,因緣際會她應中文大學校長高錕之邀,從波士頓重返香港,辦了一間「奇特之校」-「弘立書院。」
香港教育制度的 「嚴格」被冠稱「填鴨式」,但無何否認培育精英良多;隨着經濟改變,走過「填鴨式」教育的父母,都願意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和優質的學習環境;她創辦的「弘 立書院」在香港提供一套獨特的教學模式,一間非牟利獨立私立學校,以普通話及英語沉浸式教育及培養探索精神為本的學習環境,具有國際視野的獨立學校,努力 在傳統與創新,及中西方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提供一至十二年級的課程,之後可升讀海外大學,以及北京清華。 高錕爵士,大紫荊勳賢,華裔物理學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又何以會對她「垂注?」 這當中又要帶出另一段淵源!另一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創辦人李應林;而李應林是她的老爺。 香 港人以前都知道只有一間「香港大學」,而中文大學的前身,最俱知名度的是「崇基、新亞、聯合」;李應林廣東南海東村人,畢業於美國奧柏林大學,又曾任廣州 嶺南大學校長,後來在香港參與創辦崇基學院 (1963年起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之一),並擔任第一任院長(1951年-1954年),現今崇基學院的宿舍「應林堂」,就是以他命名的,在嶺南大 學,也有李應林室紀念他。 笑看風雲,人生有幾多個10年? 2012年9月20號和到任未夠一個月的新任「中華廣教學校」校長曾秀芬交談,奇怪她何以從國際教育體系之平臺回歸中國城? 一份情意結,包含一份遠大「信心」的落實;她笑言,中文學校,坐落唐人街社區有其特別的角式,協助不同的家庭,令忙忙碌碌疲於奔命的父母,其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照顧。 課餘班的責任,有進度空間,不只是週六、日,不只是學中文,中文學校的使命,是很多華人子女,需要這樣的環境,在一個細細的社區,認識朋友,享受這一個過程,點睇、廣教?是很多人的典範榜樣。 她的信心:一如她創立「弘立書院」一樣的目標:「日後致力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的熱誠,鼓勵批判性思維和開闊的胸襟,引發領導才能和優良的公民素質,讓他們具備卓越條件,在華人和國際社會上發揮所長……」 (待續) 以駱家輝為例說起全球海外華裔的未來 曾秀芬博士問:中國人點分?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曾秀芬說:文化、語文分不開,「有一年一家人遊」黃鶴樓,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七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引起兒子的好奇,從外觀、從文字、也就追溯出一段歷史故事: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 她認為「三國演義」、「水湖傳」中還有中國人的忠義,要讓下一代,一代又一代的明白,在灌輸「民族大義」之同時,對自己根源有一份感情,面向世界,認識自己的立場。
駱家輝 – 我們的下一代,都會是駱家輝;問他是什麼人?一定回答是「美國人」;作為駐華大使,央視《對話》欄目邀請駱家輝做節目,這位大使毫不諱言:「我要向中國人民展示美國價值觀。」 此語燃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衞道士們的憤怒。 她在學術交流也好,去旅行也好,目睹世界每一處都有唐人,也有華人「聚集的唐人街」;中國人點分?
民族性? 文化? 還是那本護照? 世界觀? 她認為:「從實際行動中令人感受、感動、接受。」
執掌廣教,她笑道在一個情意結下,盡情去做,在10年香港辦學的日子,作過學界交流活動,回到廣教此一刻,是可以和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作文流,放眼世界擴大視野。 文化、語文分不開;但繁簡體字的「各佔一方」,在一場文字之爭中,學校如何選擇?學生如何識別? 她以莎士比亞的文學與現代英語比較,是在演變過程進步到更合時代化;簡體字有進化過程,草書是簡體字的前生;文化大革命時,優美的中國文字被打碎了,《愛字無心》又點用《心》去愛?《開字無門》如何去《开》? 文化大革命後,再把簡到不成形的簡體字重建其「字形」,中國走向繁體字是「好」;認「形」,繁體字更容易認,提到「弘立書院」,在北京重金聘請一位,負責設計全北京小學語文的老師,其「兩人三語」認字從繁體字開始。 而繁、簡體字並用,是無可避免的時代趨勢。 何以用「從國際教育體系之平臺回歸中國城任廣教校長」為標題? 翻看她40年在教育界努力不懈的歷史,對她除了一份信心,相信大家也會和我一樣對她有份感恩,當繁華如千帆般遠去,查理河畔留下了一顆熱烘烘的心,她會把一生最好都用在波士頓孩子身上。 曾秀芬擁有「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及生物博士學位;1986年起就參與中小學教育工作,在波士頓中國城當過義工老師,在紐頓中文學校當過8年校長,在Chelmsford市,參與創辦麻州Chelmsford特許公立學校並擔任校董。 在美國時,她曾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參與國家科學基金會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教育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管理NASA的全美教育項目。 在香港創立「弘立書院」;2005年發起承辦「香港特區政府」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香港大學、香港青年聯盟,以及十三所香港公私立學校合作的LEAD項目,並擔任首席顧問。 2006年她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院校合作中心,擔任創意課室項目主任;2008年秋起,擔任LEAD項目創意課室的首席顧問。 曾秀芬發表過許許多多研究報告及教科書,其中包括從「2009年到2012年」與LEAD創意課室項目有關的書籍,以及一系列六冊,名為(Survival English Cours) 「生存英語課」的英語學習材料。 常常有人提到「成功男仕背後有位賢內助」;不可多到的還是,一路走來,曾秀芬的丈夫李小林,麻州大學羅爾分校生物系教授,給與她許許多多自由度,去發揮她對教育的一份此生不移的熱愛,李小林現已退休。 「平易近人、滿腹經綸、談笑風生」是她給我的印象,要和她照張相,她用手在面上打圈,幽默地問:「使唔使攪作一下」(化粧)? 哈哈互笑,我們都明白「美貌 + 智慧」真正的「落實」是豐富多采的學問及無私的付出。 (註)黃鶴樓 (Yellow Crane Tower) 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上,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黃鶴樓共5層,高50.4米,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屢修屢毀,現在的建築是於1985年重修的;新黃鶴樓的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等為陪襯的圖案。
(後記):文中提及的兩位:高錕、李應林簡介: (1) 華裔學者「光纖之父」高錕和美國科學家鮑伊及史密斯,分別以光纖和電荷耦合元件(CCD)研究,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是歷來第六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2) 李應林出生於澳門,曾在培育過許多各界菁英(如冼玉清)的子褒學校就讀,中學畢業於廣州嶺南學堂,1917年進美國奧柏林大學,1921年得文學士學位,1925年,他任青年會總幹事,支持省港大罷工。 1930年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37年獲奧柏林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繼鍾榮光之後,他在1937年至1950年出任中國其中一間基督教大學「嶺南大學」校長,在1953年,李應林與香港教會團體、全國基督教大學同學會的代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創立崇基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