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殖民歷史令港部份人愛國意識薄弱 |
僑社新聞 |
週二, 26 十一月 2013 01:06 |
(圖) 1840年代畫家筆下的香港島。
百多年殖民歷史令港部份人愛國意識薄弱
(News Chinatown綜合報導) 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出席一個地區諮詢會時表示:「香港有百多年的殖民歷史,這段歷史令部份人的愛國意識薄弱」;梁振英稱,愛國愛港本屬天經地義,他說,「我們是國家一部份」,而不論所有公職人員的職銜開頭,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後才是官員、議員職銜,但香港的情況較特殊,有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因此有一部份人的國家意識薄弱,可以理解。
就明年施政報告出席諮詢會的梁振英,認為香港政改成功要素在於「根據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理性平和做好香港內部協調工作;他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來港時,曾與其就政改及其它問題交流兩小時,他還表示,會盡最大努力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他說隨著有關諮詢工作快將展開,他會更加投入;梁振英於10月17日宣佈成立「政改諮詢專責小組」,香港政府已決定12月開始正式啟動2017年行政長官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公眾諮詢。
在沙田公立中學舉行的諮詢會的會場外曾有100多人示威,其中包括學民思潮、人民力量等;梁振英表示,香港不需要英國政府或者任何其它國家政府在普選以及政治改革上的支持。
近年,香港新移民增多,對香港歷史又認識有幾多?除新移民外,新一代對香港歷史又認識有幾多?
香港位於中國南海沿岸,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南望萬山群島,西迎澳門和廣東珠海,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所組成,自公元前214年被秦朝納入歷史上的中原版圖,及後從1842年起受英國殖民管治近155年,直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其特別行政區。 香港開埠前本來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因為英國看準香港地理上的「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於1842年,大清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或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香港成為了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香港保衛戰攻佔英屬香港,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的身份及地理環境下,避免受到中國大陸的長期亂局所影響;太平天國、國共內戰、中共上台、三面紅旗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大陸難民湧入香港。
基於人口急速增長,帶來人才、資金和技術,香港經濟於戰後迅速發展,遂由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紐倫港」之一。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特別行政區,首長為行政長官,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基本法》明訂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防務和外交外,香港享有其他一切事務的高度自治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稱之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是一座世界級城市,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並且以廉潔社會、優良治安、經濟自由及法律制度完備而聞名,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為僅次於紐約及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連續第18年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評級,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處最安全、富裕、繁榮、生活水平高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際大都會,有「東方曼哈頓」、「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及「動感之都」等美譽,亦因擁有壯麗而近在咫尺的郊野公園,於2012年被《經濟學人》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的香港品牌;在香港回歸問題上,中國政府態度強硬,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了香港
(註1)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費教育開始實行,公共房屋計劃進一步擴展,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註2)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1980年代初英國亦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主權歸中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但均被中國政府拒絕,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不過表示可以讓香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1983年,被指放棄香港的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因中方對收回整個香港主權立場強硬,期間香港的房地產、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註3) 1984年12月19日,分別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代表的中英雙方在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等見證下,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將租約到期的新界和永久割讓予英國的九龍與香港島一併移交給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北京當局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之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內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防務外其他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至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香港主權移交更加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穩定民心,1990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正式頒布《香港基本法》。
(註4) 1992年,曾經出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獲派到香港接替衛奕信,成為最後一位香港總督,彭定康總督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了立法局議員及市政局議員的選舉制度,因為彭定康推行的政改方案下所產生出的立法會如果能夠過1997年,實際上會使到1997年後中國共產黨難以操控香港政治環境,故此於1994年,北京政府以該政改方案「三違反」等為理由,宣布香港立法局全體議員不能夠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香港立法會,並且即時建立香港臨時立法會,1996年,董建華獲得選舉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