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廣告看板
廣告看板
僑社 張亞中教授寫兩岸和平開統合時代
張亞中教授寫兩岸和平開統合時代
僑社新聞
週一, 01 九月 2014 22:10
迷悟之間一燭火,盼為無明引方向;

蠟盡火傳終有時,唯期東方一曙光。

張亞中教授寫兩岸和平開統合時代

美加巡迴演講用理念呼喚更多共鳴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前言:接到紐約國民黨張學海兄電話,巧不在波士頓,他說,張亞中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研究兩岸關係數十年,他主張兩岸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為理念,剛在紐約演講畢,明天會在波士頓演講,張學海兄說的是某大酒店的地址,翻查電郵本該是波士頓華僑中心,並註明由「佛光會及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聯合主辦」,對更換地點一事,當時並不在意;在網上看張亞中教授《寫兩岸和平、開統合時代》作品中他這樣的感慨:

『做為一位關心中華民族前途的知識份子,不容易在這個時代冷漠,也不應該冷漠,做為一位關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學者,沒有政治上的權力,也沒有經濟上的影響力,只能在斗室中用手指在電腦前敲出自己的情懷,期盼用理念來呼喚更多的共鳴,時間過得真的很快,一晃眼,我也已經不再年輕,這三十年中,對於兩岸關係的研究從分析性的研究轉移到規範性的期許。

對我而言,再多的國際關係、歐盟、德國研究,也不過是邊陲者對於當代國際政治主流社會的冷冰冰觀察,但是兩岸關係的探索卻是與我們的未來活生生的直接連在一起;「一中三憲」主張兩岸同屬整個中國,尊重兩岸「憲法」均為「一中憲法」,雙方「主權」主張重疊,基於「憲法」與民族使命,彼此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也基於現實,接受兩岸為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並共同追求整個中國的「憲法化」。』

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面對生命走向「黃昏」,我們生活在海外的這一代,有人說,當你離開了自己的「根源」拿了外國護照也背叛了原來的「國」,兩岸以外的「海外華裔」問一問又能為自己及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

和張亞中教授又豈能「失之交臂」?

 

 

在他離波士頓,按原定8月26號至9月22號「美加巡迴演講」行程,午後飛華府前,和張教授在「談笑之間」聽他的理想,期盼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前途盡點心力的「東方一曙光。」(華府後是:多倫多、芝加哥、休士頓、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 他介紹給大家的是他新書「自序:為兩岸點燭種因」轉念即如來。(洞悉他在因果路上樹立的兩岸人民在治權的「分與合」之間找到接合點。

為兩岸點燭種因

『世界的歷史,其中當然包括中國幾千來的歷史,在解決主權與領土的核心衝突時,往往是透過武力的手段來解決,鮮少例外;幾千年的中國,百餘年的兩岸,對於武力帶來的生靈塗炭並不陌生,中原大地風雨千秋的分合,除了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幾乎沒有其它手段的運用空間,百年來藕斷絲連的兩岸,因外侵而割讓,繼而憑藉武力擊敗日本復歸統一,又因內戰而分隔,1895年迄今,台灣海峽只有短短四年由一個中央政府來管轄,絕大多數的時間,它不是一個平靜的海峽。

中華民族畢竟是有智慧的,這一代的兩岸領導人向人民宣告,願意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爭執,這是一個何等困難與莊嚴的宣示,它不僅挑戰人類解決分合問題的習慣思維,更承諾要用和平的方式書寫下中國歷史的下一頁篇章,這一個轉念可以使無數蒼生免於恐懼,可以讓兩岸的現有成果不會成為虛幻。

「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和平功德難道盡」,期待兩岸所有人民以「非屈辱、得尊重、眾歡喜」的和平為念,以和平為最高價值來處理兩岸可能的所有問題;既然起了和平的心念,就也應該思考,再用甚麼樣的思路才能破解兩岸的僵局,如果仍然是執迷於只有主權「離與一」的兩極辯證,終究可能還是難逃以武力解決的困境,如果兩岸人民能夠在治權的「分與合」之間找到接合點,兩岸未來必然是海闊天空。

在我來看,兩岸和平發展應該就是一個兩岸如何「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共議統一」的過程,兩岸和平發展期就是統合期,也是汪道涵先生倡議的「共同締造」期。

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

主權即是財產權或所有權,治權即是管理權,兩岸統合的論述由三個要素所構成,第一、兩岸目前憲法在「主權的宣示」上是重疊的,此一憲法宣示,表示兩岸均不主張與不贊同對方分離,也反對對方獨佔「整個中國」主權,兩岸和平發展因而必須在兩岸共同接受「主權宣示重疊」,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基石上發展,若無此主權不可分離的共識,兩岸和平發展一切基礎將不復存。

第二、兩岸治權的來源都是自己的憲法,而非對方所授予,雙方或許在對外(第三者)權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兩岸事務,也就是整個中國的內部事務方面,兩岸地位不應有差序,而是地位平等,相互接受對方為一個憲政秩序主體,彼此平等對待、協商、共事,若無此平等共識,兩岸和平發展過程必將存在著恐懼、猜忌、懷疑,這樣的果實也不會甜美,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定),共同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相互接受彼此的憲政治權,此即成為兩岸必須遵守,屬於兩岸人民所共有的第三份憲法性文件。

第三、兩岸應該有推動「共同治理」的機制,兩岸僅是互動、互惠的聯繫,並不能夠形成「合」的結構,也唯有在相關議題與政策上形成共同體、共同政策,進行共同治理,兩岸和平發展才能逐漸鞏固、強化,進而讓統一水到渠成。這個合的階段就是透過統合機制逐漸形成與完善第三憲的過程,第三憲的治理範圍愈廣,權力愈大,兩岸自然就從「一中三憲」走向「一中一憲」,如此也就完成了「共同締造」。《論統合》,記載了「一中三憲、兩岸統」論述的完整思路。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我們當然希望兩岸政府能夠鋪好道路,讓人民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平穩前進,但是當我們發現這條道路在鋪設時出現了問題時,要如何選擇?目前兩岸政黨在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上有不少歧異,這些歧異使得一些政黨不敢或不願踏入深水區,有的擔心,過於急躁將有可能破壞目前得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有的則是恐懼,擔心一旦進入將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

「若無下得春時種,豈有秋來滿收成;盛夏揮汗莊稼顧,才有深冬慶歲時」,因果就是邏輯,種甚麼因,得甚麼果,要怎麼收獲,必先怎麼栽,我與兩岸統合學會的朋友認為僅立說著書是不夠的,必須要讓兩岸的知識菁英充分理解統合論的時代意義,我們願做兩岸論述融合的先鋒。

<論兩岸統合的路徑>及<兩岸統合的實踐>二文,揭示了兩岸統合的七大夢想,貫穿這七大議題的兩個字就是「共同」,其中經貿互動有助於兩岸人民與未來的發展,已是高度一致的共識,不再需要我們狗尾續貂,其餘議題將其綜合整理分為「兩岸、軍事、涉外、文化、海洋」等五大部分,逐步推動與大陸菁英的思想交流。

一中三憲兩岸統合

在兩岸定位與走向方面,我們積極呼籲兩岸應該儘早簽署和平協議(定),以使兩岸和平發展期能有一合情合理的規範,本書第一篇文章即是以此為開端,在論述上,主張「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在實際的作為上,分別於2009年在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010年在日本的本栖寺,2011年在澳大利亞雪梨(悉尼)的南天寺,2012年在台北,2013年在北京舉辦過多次會談,其中《台北會談》與《北京會談》更是紅藍綠學者專家第一次在台灣及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面對面的公開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有其時代的意義。

在軍事議題方面,傳統的軍事安全互信思維屬於西方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思維,它是建立在國與國、勢均力敵的前提之上,而且是在有關主權領土等核心問題解決後才有可能建立,兩岸關係不屬於外國間的關係,自然應有一套從中華文化來解決兩岸軍事潛在衝突的思維,在論述上,我們主張「止戈立信」,取代西方的「軍事互信」,呼籲兩岸以民族大義來立信,簽署和平協議,並透過軍事戰略合作來相互築信,從而達到兩岸真正的和平,在實際作為上,兩岸統合學會與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舉辦一系列的《築信研討會》,邀請兩岸退休將領與學者共同參與討論

在涉外事務方面,兩岸統合學會與方夏文化交流協會舉辦的「夏合研討會」,由雙方退休大使與學者進行定期的制度性的交流。在論述上,我們主張以「兩岸國際共同參與」為目標,讓兩岸均能在國際上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在參與的方式上,我們提出「兩岸三席」與「平等不對稱」的概念,來處理兩岸在多邊組織與第三方的雙邊關係。

在文化事務方面,我們呼籲在兩岸在史觀上應逐漸接近,以反映兩岸同為一「命運共同體」的事實;主張兩岸四地分別發行「中華卡」,做為以民族文化識別的另一個身份文件,強化彼此的身份認同;也呼籲兩岸應該推動「文字趨同化」,使用相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國文課本選材上,應有至少一半以上的重疊,以使兩岸年青人能有共同的文字及文化記憶,台灣方面,由於近十餘年來歷史教育受到政治的干預,歷史教科書的書寫方式均已經趨向於「一邊一史」的史觀。

百年中國迷悟之間

為此,兩岸統合學會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間》,以期導正目前存在的「獨台史觀」及「台獨史觀」,兩岸統合學會的成員再分別成立史記、北一、克毅等出版社,進行高中歷史課本及國中社會課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撰寫與發行工作,以實際行動來捍衛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史觀及價值。

重新撰寫教科書是一個大工程,在過去這兩年幾乎耗盡了我所有的時間與精力,每一冊課本、教師用參考手冊、甚而是考題都要我逐字做最後確定,為使理念能夠有效推動,兩岸統合學會倡議舉辦系列「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初期邀請與大陸的孔子基金會、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合作,未來將逐步擴大邀請兩岸及海外重要智庫一起加入,就如何強化兩岸文化認同紐帶及未來文化協議應有的內涵進行探討,以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在海洋事務方面,我們認為目前兩岸在國際事務方面,最迫切也最需要合作的地方就是海洋,東海的釣魚台列嶼及南海是中華民族的固有領域,兩岸有責任共同維護海洋主權及主權權利,為此,兩岸統合學會與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發起舉辦「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邀請兩岸智庫及海內外專家學者定期在青島及台灣各地舉辦會議,在第一次的會議中,我們建議兩岸政府將7月11日,鄭和下西洋的日子做為兩岸的中華海洋日;以共同開發油氣田做為兩岸海洋戰略合作的開啟項目;建議兩岸政府維護懸掛「中華旗」漁商船隻;期盼兩岸政府能夠成立「海域共同體」,共同治理兩岸在相關海域的事務。

本書《論統合》,記載了我們如何栽下統合種苗的過程。

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大寒激起千堆雪,狂風吹動萬頃浪;一束陽光澤百花,十方來去渡十方」,百年來的中國經過大風大浪,同文同種的兩岸也曾兵戎相見,但總是會有有心人奔走兩岸,為兩岸的和平發展播下良善的種子,他們或許徒勞無功,但是在過程中引發了因緣,促使他人再接再厲的努力,在推動兩岸統合的過程中,我們不知是否能為兩岸帶來曙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結了許多的十方善緣,感謝這些善緣,沒有他們,統合論將只是紙片上的文字而已。」

燭火期待曙光

從1981年我轉換人生軌跡,開始接觸德國問題,關心兩岸關係,到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這三十多年可以算是我生命中一段難忘的歲月,在工作層面,初期,我在外交部參與的是一場與北京的外交零合戰役;再來,我進入陸委會,與北京是既合作又競爭;最後回到學術界,與大陸朋友交往,時而共同探討兩岸關係的波濤詭譎,時而共同找尋兩岸關係的發展基礎,在知識層面,這三十多年中,我不斷地在不同知識領域上探索,期望能夠為兩岸關係找尋學理上的他山之石。

這三十多年來,知識逐漸成長,觀察也慢慢成熟,也累積了三百多萬字的著作,統合論是我對兩岸關係的總體論述,2004年至2008年間以實際行動參與了「反軍購」、「反修憲」、「反貪腐」、「反入(返)聯公投」等大型政治性社會運動,其目的希望在昏暗的兩岸關係中能夠點燃一盞燭火,發出些正理的聲音。2008年以後成立兩岸統合學會,以論述及行動參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各有情緒,要理順絕非簡單,但是我堅信,「迷悟就在一念」、「大千世界因果不假」、「十方來去才能共成十方事」的道理,我只管種因栽苗,是否能有收穫非我能期待,我深信,多種善因善苗,惡因雜草自然減少空間,不栽善因善苗,毫無機會得到善果。

感謝中評社郭偉峰社長的安排,本書《論統合》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是一本論文的自選集,收錄自2008年底至2013年,約五年時間我所發表有關兩岸統合的總共約50萬字的36篇文章,其中絕大多數曾在《中國評論》中刊出,雖然每篇文章均有其獨特主題,但是亦與前後文章有關聯性,在編排時以每篇文章原有的刊出時間為順序,並特別在每篇文章前面增加「背景說明」,以方便讀者了解每篇文章的來龍去脈及內容大意,並分為「論述內涵」、「正理之辨」、「力行實踐」三大部分,本書已非僅是文章的匯集,而是一本編年體式的完整專著,讀者可以清楚了解兩岸統合的思路時序以及如何落實的過程及努力。

「迷悟之間一燭火,盼為無明引方向;蠟盡火傳終有時,唯期東方一曙光」,本書是這幾年點燭、種因、栽苗的記錄,時間過得真的很快,一晃眼,我也已經不再年輕,頭髮已有了些許花白,我由衷地希望,兩岸有志之士、先進大德能為兩岸關係多放曙光、種善因、栽善苗,人多了,思想與行動上的十方來去頻繁了,緣俱足,力量就大了,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2013年10月25日於台灣大學兩岸統合學會辦公室』

迷悟之間一燭火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第一次會見張亞中,他並不開心,因為今次的巡迴演講,是托星雲大師安排,他每一站都獲得當地佛教團體接待,省下了住宿問題,也獲得當地華僑文教中心協辦;波士頓差點要取稍,結果令佛門中人秉承信諾,花費一筆金額確保「承信」。

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是什麼?我認為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可以和至親頂吵,卻在職要守令,我常感慨萬千,也難為自己要仰人鼻息。

生命雖是無常卻仍然有序,因果交錯循環總有因,我們的青舂歲月就在「伏法受刑」般為一份理念而忍辱負重……

張亞中的青年歲月,看到的是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當兵兩年,他也站在馬祖南竿,為戌守台灣本島安全盡一份光榮的義務,退伍後,在核能電廠擔任核能工程師的工作,盡一份生產報國的責任,中美斷交,他選擇了人生另外一個方向,準備投入外交領域,期盼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前途盡點心力。

1981年進了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同年也進入了外交部,在外交部總共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曾派駐維也納、漢堡,後來又受命前往拉脫維亞首府里加擔任開設總領事館之工作;在這十二年的全工全時間,也陸續完成了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的政治學博士與德國漢堡大學社會暨哲學院的哲學博士,研究的領域包括國際法,國際關係,歐洲研究,特別是德國問題與歐洲統合,因緣際會地,這些知識都成為日後論述的基礎。

1955年承星雲大師之命,協助興辦佛光山所屬的南華大學;1996年台灣進行第一場總統大選,星雲大師希望他多為陳履安先生幫些忙,這也使他因緣際會地投入了這一場歷史性的選戰,選戰結束,他繼續南華大學的建校工作,自1996年秋起,除了擔任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外,亦開始積極撰文立論,分別在國際關係、歐洲研究與兩岸關係方面著手,在兩岸關係方面,從1998年到2003年間陸續地完成了《兩岸主權論》、《兩岸統合論》、《全球化與兩岸統合》等三本書,完整地建構了兩岸關係的思想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他提出「整個中國」、「第三主體」、「重疊認同」、「兩岸統合」、「兩岸治理」、「兩岸三席」等概念。

2003年秋天是人生的再一個轉換,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給了他一個可以在最高學府任教的榮譽,這也等於給了他一個可以再次以實際行動關懷整個社會的機會。

2005年國、民兩黨聯手推動修憲,他當時即以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身分,邀集台灣重要的法政學者、意見領袖等共同籌組「張亞中等150人聯盟」(因「中央選舉委員會」不准以「民主行動聯盟」名稱參選)參與任務型國大選舉,不過,在國民兩黨聯合夾擊下,終至功敗垂成,並為此欠下千萬餘元之債務,迄今仍在籌錢還債中。

2008年底胡錦濤先生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時,發表了胡六點的談話,三十年前,中共對他來說,是一個與「中華民國」水火不容的政權,當時的《告台灣同胞書》是一個既陌生又有敵意的統戰喊話,但是三十年後,他已經成為如何解讀胡六點精神、嘗試為兩岸的共同利益找尋可以啟動交集的學者,他說:「大時代的背景、中國大陸以及我本人都有了改變」,他的作品曾獲行政院新聞局,給的重要學術獎並給予出版補助。

如果我們能為和平發展種下善因,日後才有機會得到善果,如果能為兩岸關係種下福田,以後兩岸關係蔓生雜草的空間自然就減少,做為一個關心兩岸的一份子,他說他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散播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人民能夠共獲其利的種子,或許他並沒有能力去拔除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雜草,但是當善的種子、善的幼苗夠多時,雜草自然沒有滋生的空間。

我很欣賞凡事在堅定立場後執著的人,慶幸在為未來中華民族努力的不只張亞中,他有一個小動作,常會雙手合實以表感恩,願我們都能為和平發展種下善因。


 
廣告看板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