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僑社新聞
僑社新聞

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會7/21麻省舉行
作者是 Alan K Chow   

德享親鄰、明哲保身

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會7/21麻省舉行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聯誼會」籌備工作進行順利,7月21號晚7時在昆士龍鳳大酒樓舉行開幕儀式,大會成員來自香港、紐約、三藩市、羅省、芝加哥、羅德島、西雅圖、溫哥華、多倫多、英國各地,總出席人數400人;全球校友聯誼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本屆(第6屆)得以在學府勝地舉辦,承蒙校長夫人陳甘碧潤女士支持及各地校友會會長協助,預計達成「德享親鄰、明哲保身」之德明精神。

「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聯誼會」主席徐佩蒂亦謹在此,公開感謝每一位出席的校友;並會承諾以「一日德明、終身德明」精神,全力發展,於兩年前在麻省註冊之「紐英崙德明校友暨眷屬聯誼會」,並與各地校友會保持緊密聯絡,同在海外發展「德明精神」。

一項成功是無數心思的組合,一所不再存在的德明,浩瀚煙波裡永懷念,如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浩瀚煙波裡我懷念,懷念往年,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

(註:「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聯誼會」為私人宴會,各出席校友必須填寫「德明院校第6屆全球校友聯誼會」表格始可出席;各嘉賓亦經由籌委員小組發出邀請函。)

介紹:校長陳樹桓博士

早年留學美國,獲B.A. in Economics, Lafayette College, Easton PA;M.A.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California;E.d.D (Eqiv.)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Miami, Florida;P.h.D. in Education, La Salle University, Slidell, LA。

1946年回港、穗二十載,接管父親之工商、教育、銀行等經營,其中致力於吾等校友有關之德明中學校長時,全力發展幼稚園、小學部、中學部、下午中學及夜校、更於1960年創立德明書院、設有六個學院、20餘科系;學生總人數1萬7千餘,德明學校之校友,移居海外,融入主流社會,表現出色;陳校長提及德明,有以下一段註解:「德明乃 國父 之嘉名,故德明精神者,亦即 國父精神也。」「篤信好學、勵茲良箴、以修言行、以健身心」是德明校訓;「振我精神、揚我國光、彌高彌堅、毋怠毋忘」是校歌的結語。

陳校長在港時曾連任三屆民選市政議員,在美30多年,曾任教中文於史坦福大學博士班,並先後在邁阿密大學、舊金山市立大學、廸安薩大學等任教數學、微積分、經濟等學科;退休後,在舊金山灣區創辦了德明書院,亦積極致力籌建美國德明大學……這位陳濟棠將軍之三公子,在2003年11月30日與世長辭,他的心願本為:「有心田萬頃、留子孫耕耘。」

德明中學

是一家位於香港旺角洗衣街之較為親國民政府學校,創位於1934年,現已結業,這家學校的營運資金有着陳濟棠及胡漢民的支持,所以在當年很有名氣。

據台灣企業家林百里憶述:「這個學校只有一幢大樓,而且從樓下走到樓頂,可以從幼稚園念到大學。」在當年,有不少學生在高中畢業後以具高中學歷之香港僑生身份進入台灣之公私立大學繼續升學,而沒有能力負擔前往台灣旅費的學生,就只

能夠在香港而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授與學位的珠海書院繼續升學。

由於香港當時的特殊政治環境,有不少有志投身教育事業的人都是這家學校的畢業生,例如香港培正中學的前任校長陳燿煜先生,他在德明中學完成學業後,前往台南的國立成功大學繼續升學。

1980年代,由於當時香港政府大量投放資源於教育,使當時的香港私立學校辦理困難,有不少私立學校轉型,接受政府的監管與資助,由於學校不希望改變辦學理念,所以在1986年決定把所有學校全部停辨。(編者註:並不只有一幢大樓,校舍計有:洗衣街、乃路臣街、亞街老街、灣仔、雅蘭街)。

知名校友

陳燿煜:教育家,香港培正中學前任校長;林百里:台灣企業家,廣達集團創辦人、總裁;任善寧:前香港立法局議員,曾創立一二三民主聯盟;關沃暖:台灣僑選立法委員;伍銳賢:曾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全美伍胥山公所美東總長;黄宏達:全美退伍軍人會主席;梅錫銳、伍健平兩位:曾任全美安良工商會總理;劉文優、伍伯和兩位,曾分別出任美國洪門致公堂總理。

 
記篤親頒發獎學金
作者是 Alan K Chow   

記篤親頒發獎學金

說一個遙遠美德的故事……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從前的故事:堯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君王,但是堯舜時代並沒有任何文獻留存下來,《尚書》中有一篇《堯典》是戰國時代的人根據傳說寫下來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知道最早有關堯舜的故事;《堯典》中說,堯當帝王的時候,團結了各個部族,並制定曆法,治理洪水,他到老年時選擇了舜,經過多方考驗以後就讓他繼承王位。


「濟濟一堂溫馨揚溢」、篤親世代學習堯舜的美德。(圖片提供:文浩)

舜後來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使天下大治,《堯典》中記錄了很多堯舜的美德故事,特別是堯不把王位傳給兒子,而傳給賢人,這些美好的傳說給後來的儒者很多鼓勵,他們都希望現實中的君王能夠效法堯舜。

歷史的演變:四千多年來,虞舜恩澤百餘代,虞舜子孫是炎黃子孫中的望族,枝榮葉茂,蕃衍昌盛,遍佈四海五洲,英才輩出,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文明進步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現在研究和弘揚虞舜及舜裔的優秀文化傳統,緬懷聖祖博大風範,啟迪後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展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做出貢獻。

今日的篤親:紐英崙「至孝篤親」包括陳胡袁三姓,在紐英崙從事社區公益有目共睹;日前便在其公所頒發「第三屆中文學校獎學金儀式」給予就讀「中華廣教學校」和「中華僑立中文學校」的宗親子弟。

獎學金委員會成員:陳毓禮、陳滋源、陳余寶愛、陳黃海蘭、陳文浩;就讀中華廣教學校獲獎學金的計有:陳曉彤、陳杰麒、陳華玲、陳恒宇、陳景榮、陳麗娜、陳卓琳、陳卓思、陳萬輝、陳行茵、陳景欣。

就讀於僑立中文學校獲獎學金的包括:陳浩斌、陳樹信、陳惠明、陳卓盈、陳訕鋒、陳慧晶、陳美琪。

篤親元老陳毓禮簡述公所歷史,公所成立的經歷,感謝歷屆篤親職員熱心服務社區之精神,引以為榮;主席陳家驊在其致歡迎詞中,加勉學生對學習中文的努力有毅力;獎學金委員會委員陳黃海蘭,語重心長,她表示:「每年藉着此一活動,凝聚學生家長,和公所成員有一個打成一片的機會,拓展更多新成員。」

 

篤親議長陳文浩表示:「雖然在廣教及僑立中文學校各自的畢業典禮中,都已頒發了學業成績前三名的學生,但在公所內,再舉辦一次活動,頒發獎學金給成績優異的陳胡袁三姓宗親子弟,目的是藉此鼓勵年輕宗親認識公所,宗親互動中培養感情。」


圖:元老陳毓禮簡述公所歷史。


圖:得獎宗親弟子。


圖左起:廣教董事長蔡倩婷、陳毓禮夫人、陳毓璇夫人。

(圖片提供:文浩)

後記: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中國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漢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主要發展於華夏文明且為多源頭文明,華夏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並吸收北方草原文明等,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借鑒、融合的結果。

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黃河流域農耕文 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因為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相互爭奪主要區域,其黃河與長江的農耕文明也因而不斷被北方蠻夷影響、同化,以致到在已經經歷了大 量北方蠻夷的入侵之後的今時今日已經失去大量自身特徵,在先秦以前以華夏為代表,從漢代以後主要由漢族傳承其文化,在歷史上漢族經歷多次的民族融合過程,以漢文化為主體並多次融入其他週遭民族的文化與西域文化。

中國大陸因為長期受馬列思想影響,所以在中華文化傳承及延續方面出現斷層,現在所呈現的文化和傳統中華文化的原貌頗有出入,而台灣雖然在歷史上開發較遲,但維繫並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在中華文化成為代表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總匯,並包容與吸納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異質文化。

在華人主導的地區,其社會文化通常受到中華文化所影響,尤其是漢語、生活的影響,也即漢化或中國化;除了中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之外,在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歐洲、北美等的華人聚集地,儘管就地理、政治層面都未必跟中國有關密切聯繫,但因有大量華人移民,使其文化或多或少帶有中華文化成分。

 
中華廣教近百年感恩社區
作者是 Alan K Chow   

中華廣教近百年感恩社區

成就兩萬五千餘移民學生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收穫的季節總是讓人歡欣鼓舞,在2012年初中第15屆,小學第81屆同學畢業之際,謹代表學校董事會向畢業班同學們表示衷心的祝賀與真摯的祝福,祝賀你們十年寒窗終有成果,從此人生有了一個新的起點,一個進步的階梯,同時也真誠地祝福你們前程似錦,光明無限。」


(圖左) 僑教中心主任黃正杰、經文處洪慧珠處長出席畢業禮;(圖右) 代校長劉曉楠、安良元老梅錫銳向學生領發獎學金。(鄒國綸 攝)

中華廣教學校董事長蔡倩婷在畢業禮上,祝福同學們前程似錦,也感謝政府對學校的支持,各社團人士對廣教近百年來慷慨的資助和無私奉獻,她更坦誠表示:

「沒有安良,就沒有廣教;沒有廣大僑社的支持,就沒有廣教的進步與成功。」

今年六年級畢業生四位,分別計有:陳卓思、武皓康、杜曉琳、吳雅雯;九年級畢業生五位,分別計有:關劍鳴、高家進、何詩敏、梁倩瑩、杜嘉雯。

 

代校長劉曉楠校務報告中提及,過去一年成功地舉辦了廣教史上課程最多元化,2011年暑期班學生近300人,學生YCT考試達最高級四級;廣教中文教育在華埠基金會資助下,開發了廣教網絡教學和教師培訓平臺;廣教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的贊助和支持,2011-2012兩次慈善步行共籌資 $22700;2011年周年籌款晚會在Regan Communication Group的協助下,共籌款 $158000;波士頓社區發展基金撥出 $15000助翻新校舍。

「至孝篤親公所」、「余風采堂」、「黃氏公所」、「李氏公所」、「波城安良工商會」、「洪門致公堂」、「退伍軍人會」、「獅子會」、「國民黨」等,均向中華廣教學校送出獎學金;回顧歷史,廣教建校96年來,為兩萬五千多中國移民學生提供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教育以及學業輔導,培育優秀人才,展望未來,廣教將再接再厲,與社區攜手共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圖) 經文處洪慧珠處長在廣教學校向畢業同學致以祝賀「壯志凌雲、更上層樓」。(鄒國綸 攝)

(圖):「至孝篤親公所」主席陳滋源(左一)領發篤親獎學金。

(圖):「李氏公所」元老李壽泮(右一)頒發李氏獎學金。

(圖):社區對中華廣教學校的支持,96年不變,從照片中分享點點滴滴……(左)「退伍軍人會」黃國麟、(中)「洪門致公堂」財政余麗嫨(右)「國民黨」常委王競芳分別代表所屬單位頒發獎學金。


圖:廣教小朋友才藝表演。

(攝:徐佩蒂)


 
昆士亞裔協調會QARI之金石良言 Words Of Wisdom
作者是 Alan K Chow   

(Faithful)  孝 (Piety)   (Benevolence)  義 (Loyalty) 做人之本

昆士亞裔協調會QARI之金石良言 Words Of Wisdom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社會進步又繁榮,物質追求無止境,正邪之間失心瘋,金石良言警世語』。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Without rules, nothing can be done》孟子 Mengzi

仁者不憂 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The wise will never be confused,the philanthropic will never be apprehended,the dauntless will never be daunted》孔子 Confucius

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Gentleman does not mirror in water, but mirror from others》墨子 非攻 Mozi


圖:周立人(書法家)、劉曉勇(畫家)是大會的主角,字畫出自他倆手筆,南岸潘鑑成及陳黃小蘭、胡運炤、John Brothers。(攝:鄒國綸)

昆士亞裔協調會(Quincy Asian Resources, Inc.)主辦,昆士圖書館(Thomas Crane Library)協辦,為期一個月的中西文化交流之「金石良言」月,是繼第一屆在昆士高中首辦後,獲得社區人士熱烈回響;昆士市亞裔聚居繁多,對青少年而言,在急速投入主流社會之餘,中華文化「一針見血」式,意義深長的金石良言警世語,是一生受用的座右銘。

 

「昆士亞裔協調會」主席胡運炤博士,在這個活動 6月7日揭展儀式上,向中外來賓,青少年朋友,道出這個活動的目的,透過書法文字、中式畫藝;把中文精句翻成英語;也把英語精句翻成中文,配上中國國畫,用精簡方式吸引大眾,從而推廣教育。(展出至7月31日)

在這項有意義活動中,除了昆士亞裔協調會、昆士圖書館外,某他贊助團體更有:

Quincy Community Action Program(QCAP);South Shore Elder Services Inc(SSES);South Store Visiting Nurse Association (SSVNA);State Street Corporation  Chinese Professional Network;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Confucius Institute at Boston。

為表示對South Shore 多年來支持社區活動,大會司儀潘鑑成在一群長者陪同下,向該單位主任 Edward J. Flynn Jr,致送紀念品。大會設有抽獎助興。

推動:忠(Faithful) 孝(Piety) 仁(Benevolence) 義(Loyalty),發動之義工,來自昆士各組織,名單如下:

Kim Chan、Margaret Cheung、Michelle Deng、Xiao Tong Duan、Mona Florntine、Alex Des Forges、Julie Fung、Wendy Hanlon、May Hon、Zhao Hong、Carol Ip、Selva Janakiraman、Susan Kam、Barney Ko、Clara Kong、Helen Lam、Siu-Ling Lee、Siu-Ling Leung、Janice Li、Ken Li、Yan Li、Xian Young Liu、Jennifer Lo、Suk Wan Lo、

Patty Mak、 Frankie Mckenna、Kevin Mei、Ka Yan Ng、George Wong、Iok Wong、Aaron Silva、Sun Yi、Deborah Slicis、Yan、Hung K. Yee、Michelle Yong、Xutao Yu、Maggie Yung、Jian Shu Zhou。


圖:昆士亞裔協調會主席胡運炤(右)及該會行政主任John Brothers觀賞展出品。


圖:大會司儀潘鑑成在一群長者陪同下,向 Edward J. Flynn Jr,致送紀念品;昆士圖書館(Thomas Crane Library) 館長 Harry R. Williams 111;


圖:中國文房四寶;竹版道德經在會場展出。

(攝:徐佩蒂)

 
歷史血跡 六四回顧
作者是 Alan K Chow   

歷史血跡  六四回顧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23年前,我還在香港,我當年在新報擔任要職,老板羅斌先生,把各個部門主管都分批駐守在香港德輔道西444號香港工業大廈十七樓,守看天安門動響;100萬香港人上街大遊行是香港有史以來首次,從那個時候開始,香港人意識到自由是要爭取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圖:美籍華裔小提琴家張萬鈞出席6月3日,在哈佛燕圖書館舉行之「六四」二十三週年悼念會;和平獎頒獎日群眾在小提琴上簽名支持劉曉波。(攝:徐佩蒂)

23年彈指之間過去了,當年天安門上犧牲的人群,留下家人,寫下歷史,時過境遷,當年的王丹、柴玲、吾爾開希……是23年前的「幸運兒」,因為他們都活了下來,再談前事,感慨萬千之餘,有機會說出另一種看法和期待看到平反。

由「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中國民主長征基金」主辦,「六四」二十三週年悼念會在哈佛燕圖書館舉行;程序有:影音回顧、默哀、宣言、張萬鈞老師演講,公開論壇、燭光悼念。

23年後,如何看六四,我覺得,當世界各地六四悼念按年舉辦,是因人類渴望「世界公平」、「民主自由」的理念更強;自由是一項公義的舒懷,自由角度在任何地方都備受追崇;自由並不一定建築在教育上,受教育越多的人,不一定是「義正詞嚴」者;23年後,中國經濟擠上國際舞台,中國13多億人要人人享有自由仍需努力更需時間。

今年的六四,牆上掛上司徒華2005年送給「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一幅字:「愛香港誓爭人權民主;救中國毋忘奮鬥和平」;美華裔小提琴家張萬鈞把在和平獎上演奏,在哈佛悼念會上再重溫了一次;他說劉曉波的故事,從寫文章開始。

註: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日,美籍華裔小提琴家張萬鈞應邀在頒獎儀式上演奏中國名曲《茉莉花》和《彩雲追月》,用音樂闡釋和平獎得主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無法出席頒獎典禮的缺憾;張萬鈞出生在美國波士頓,他表示能有這個機會感到很榮幸,但決定出席頒獎儀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萬鈞在頒獎典禮上,除了要演奏兩首中國民歌外,還演奏西方樂曲《愛的禮讚》。

 
« 最先前一個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下一個最後 »

第 140 頁, 共 227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