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手指指話你知
張曼玉、關之琳、周慧敏、梁朝偉…回到從前

……回到從前

張曼玉是香港影壇個人成就最高的女星,是5奪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4奪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張曼玉有千種面貌,或清純可愛,或風騷入骨,或優雅淡定,或雍容華貴,每一種都是難以企及的風情萬種,其旗袍裝造型尤為出彩, 一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眼睛一閉張曼玉」的傳說。


關之琳在當年可以算香港第一美女,關之琳幾乎完全以花瓶形象出現在早年的香港電影中,關之琳的形象非常單一,大多是沉默少言的貴婦形象,不過這也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欣賞關之琳風華絕代之美,關之琳與劉德華合 拍過多部影片,被譽為最佳熒幕情侶。


周慧敏,被稱為玉女掌門人,生于香港,籍貫廣東中山,是1990年代于香港樂壇當紅的女歌手,除了歌唱事業外,周慧敏拍攝過電視劇及電影,並與名作家倪匡之子倪震談戀愛近20年,于2008年12月11日曾宣布分手,但在同月18日倪震卻改口宣布與她結婚,並在隔年1月5日低調舉辦婚宴,完成終身大事。


梁朝偉一開始主持兒童節目《430穿梭機》,第一部正式演出的劇集為《香城浪子》,並於該劇開始受到矚目,且透過《鹿鼎記》中韋小寶一角讓他一片成名,隨後《新紮師兄》和《絕代雙驕》等電視連續劇逐漸出名,而與劉德華、黃日華、苗僑偉、湯鎮業 有「無線五虎將」之稱號;也是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次數最多的演員,至今共得過18次影帝殊榮,2000年憑藉花樣年華榮獲法國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亦是唯一一個獲得國際影展最佳演員獎項的香港男演員,2008年7月21日,和交往二十多年的著名女演員劉嘉玲,在佛教國家不丹舉行婚禮。

一縷星光稍縱即逝;靚妹仔林碧琪的幸福

沒有在香港生活過便不知道有套電影叫「靚妹仔」,而女主角是林碧琪;《靚妹仔》英文:Lonely Fifteen是1982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故事敘述數名未成年少女離家出走,墮入風塵的故事。

電影是麥當雄離開麗的電視轉投電影後的首部作品,其成功開創麥當雄之後拍攝一系列寫實社會電影的先河,1982年在香港上映三星期,票房一千多萬,為全年排名第八,電影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接七項提名;結果只有十七歲,首次亦是唯一次演出電影的林碧琪獲得最佳女主角,之後開拍的靚妹仔續集包括有:《停不了的愛》、《午夜麗人》。

當「靚妹仔」另一女星溫碧霞仍在大陸「風韻猶存」地接Job,便想到林碧琪;在網上看到2217期的明報周刊 (深受藝人愛載正派周刊) 刊出退隱30年首曝光 湊大兩女一養子與杜麗莎弟婚姻幸福的「靚妹仔林碧琪」,替她高興。

一縷星光稍縱即逝,難免令人覺得遣憾,少了一粒璀璨星星,多了一位幸福的女人,這結局更是美好。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109歲

(圖) 1948年周有光在英國劍橋大學。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109歲

半張破桌;百年風流

他」以26個拉丁字母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至今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他就是語言學家周有光,1月12日,大轉型時代與知識分子座談會暨周有光先生109歲華誕慶祝會在北京舉行,他讓自己的兒子周曉平轉告大家,「我這一年過得很好,身體也很好,謝謝大家」;雖然已經逾百歲高齡,周有光依然筆耕不輟,2013年5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周有光文集》在周有光的家鄉江蘇常州首發。(在周有光歷史資料中找到「他」對一生的看法……)

周有光,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原名周耀平,1906 年生於江蘇常州,後遷居蘇州,1923 年入讀上海聖約翰大學,其後留學日本、美國多年,1949 年回國擔任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1955 年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創始人,1989 年離休後筆耕不輟,著有《現代文化的沖擊波》、《周有光耄耋文存》、《周有光百歲新稿》等,2010 年出版新書《朝聞道集》。

人生百年已過,可談的往事實在太多,他的連襟是沈從文,他的夫人是合肥四姊妹排行第二的張允和,他說:「我的世界曾經很大,年輕時候出洋留學,日本、美國都呆過,四海為家;一個人在家中,世界就變得很小很小,一間小屋子,半張破桌子,這就是我的世界。

中學時代,除了規定應當看的書之外,多半時間是自己隨便看書,從前的學校都是學英美模式,提倡通識教育,不鼓勵你做專家,而是鼓勵你擁有廣泛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良好的公民。


我的學問可以說是得益於百科全書,所以後來跟百科全書有關的工作我都願意做,沈從文給我起外號叫周百科,因為我從美國回來, 帶了一部百科全書,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我一個月只有35塊錢,沒有錢了就把這個百科全書賣掉了,賣了五百塊給舊書店,我那時候窮得不得了,我還有 《二十四史》,很好的版本,賣不出去,結果造反派要來,這些書沒有地方放,《二十四史》隻賣了24塊錢,大家都窮嘛要吃飯。

我大學畢業之後在上海工作日本人來了,兵荒馬亂的年代,讀書不重要,吃飯也不重要,生命才重要,我家就逃到西南後方去避戰火,那次去四川原本以為最長也就三年回來,結果一去就是八年;八年以後回來,家裡看家的人都找不到了,家裡住的都是我不認得的人我的家完全變化了,什麼都沒有了,連家裡的老房子,人家都不承認是我們的,抗日戰爭八年,完全割斷了我家的歷史。

我繞著世界跑了一圈,又繞著中國跑了一圈,最後落定在北京的這間小屋子裡,我一直在自己的專業裡面做事,直到85歲才離開辦公室,這樣的問題就是, 在一個領域越鑽越深,鑽到井底裡面去,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啦,所以到85歲我離開辦公室回到家裡,就不搞專業研究了隨便看書,隨便寫點雜文沒有計劃。

我最近還開了微博,因為這是新技術,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變成真正透明的,要保密就很困難了,所有的國家都應當透明,這樣整個人類就會更幸福,我也關注新聞,比如好多人學歷造假,我很奇怪我在許多大學教過書,沒有一個大學來查我的學歷,我有中國的文憑和外國的文憑,全都沒有用處,現在人們為 什麼造假?因為不講你有多少學問了,就講你有什麼文憑,這是根本的錯誤。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人家問我:你看中國有沒有希望?我說中國當然有希望啦,因為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比如「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的大事情,人家說辛亥革命之後來了一堆軍閥,搞得一塌糊塗,可是辛亥革命把「家天下」的思想改變,變成了「民國」,雖然是個名義上的改變,也是巨大的歷史進步,辛亥革命就是民主革命廢除專制,我相信中國的發展前景, 將來會更好。」


 
宋美齡被湮沒了的初戀:情人送她入蔣介石懷抱

宋美齡被湮沒了的初戀:情人送她入蔣介石懷抱


初戀是心的第一次悸動,是牽手時的第一次顫抖,是深夜裏的第一次無眠,是生命中的癡狂……初戀,是一生中甜蜜而心痛的記憶,不論是美好還是痛苦,永遠刻骨銘心,1916年夏日的那個午後,天上飄著如絲霧雨,有種淡淡的春天味道。

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的劉紀文,應在哈佛大學就讀的好友宋子文之邀,遠赴重洋踏進了哈佛校園,在學校接待室,接待員問他:請問先生,您找哪一位?

當劉紀文吐出宋子文三個字時,他看到不遠處一個年輕女孩轉過身來,他驀然一驚,那是一張中國人的臉,她身材高挑,秀髮飄逸,恬靜柔美,深遂而敏銳的眼中閃動著迷人的光芒,好一個令人著迷的女孩!年輕女孩也打量著眼前這個英氣逼人的高個年輕中國男人。

女孩被劉紀文看得羞紅了臉,轉向了窗邊,靜靜地望著窗外飄忽的細雨;兆銘(劉紀文字兆銘)、美齡,你們……宋子文遠遠驚愕地喊道;劉紀文知道,眼前這個清純美麗的女孩是宋子文多次提起、10歲便來到美國的宋美齡,美齡此時心裏也想起了哥哥時常提起的好友劉兆銘。

宋子文把他們帶到音樂室,每次美齡來哈佛,宋子文都要她彈奏一段鋼琴,美齡纖細頎長的雙手在琴鍵上舞動著,琴音如高山泉水,潺潺流動,流進了劉紀文的心,他再次被震憾了!也許這就常説的一見鍾情,二見傾心。

漂亮的女人讓男人駐足

美麗的女人讓男人停留,他們三人作了一段短暫的暑期旅行,劉紀文喜歡上了這個神仙般的妹妹,在孫中山身邊工作多,他認識做過孫中山秘書的宋靄齡和宋慶齡,只是短暫的接觸,他便發現美齡有比兩個姐姐更超凡出眾的智慧。

美齡的心第一次為這個滿腹才學卻帶著淡淡憂鬱和惆悵的男子驛動了,後來美齡得知,他的憂鬱與一個死去的女人有關:古婉儀國民黨元老古應芬的乾女兒,劉紀文的未婚妻子,古婉儀與劉紀文訂婚後不久便染上重疾,在病榻上,他們剛擦出愛之火,善良人意、滿腹詩書的古婉儀卻病故了。

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美齡,這個有才、深情、智慧的男人也悄悄走進她的心,走進她夢……他曾用拜倫的詩來表達自己的愛情:

「只要再掙扎一下,我就會解脫,這割裂我內心的陣陣絞痛,最後一次對愛情和你長長嘆息;我就再回到忙碌的人生,我如今很適於和一切往還,儘管它們以前從沒使我喜歡,雖然世上的樂趣全飛逝了,還有什麼悲哀能使我心跳?」

為了這段情,劉紀文做出了推遲回日本的決定,他們徜徉在甜蜜愛河裏,交織在柔情繾綣中!望著眼前這個溫情帥氣的男人,她的心時常翻動著,特別是二姐慶齡與孫中山遭父母的強烈反對後私奔,令她想到自己將來會不會由父母作主嫁給一個不愛的人?

美齡用堅定與執著説服了反對他們相戀的哥哥:「如果沒有緣份,即使在一起生活10年,也不會有愛的火花,我們的思想、情趣和對人生的追求,註定我們要相愛到永久。」

閃電訂婚

在宋子文的見證下,他們閃電般訂了婚!(在1938年2月,宋美齡就讀的美國韋爾斯利大學校刊刊出宋美齡的評語:美齡深受哈佛大學以及美國東部其他一些大學東方大學生的喜愛;她一個朋友説:總有一兩個漂亮中國青年停留在美齡住所門前臺階上,美齡害怕回國後父母為她包辦婚姻,因此在韋爾斯利大學期 間和一個中國學生訂了婚,當然後來這門婚事並未成功。)

第二年夏天,美齡回到闊別十年,正軍閥混戰、烽煙四起、民不聊生的中國;很快,父親宋耀如就如為美齡作媒,她一應拒絕了,她告訴父母:「阿爸、姆媽,我在美國已經有男朋友了,他是哥哥的好友,在日本留學的劉紀文,我們還訂了婚!」

宋慶齡與孫中山私奔的怒氣仍在,如今美齡又私訂終身,宋耀如竟氣得一病不起,1918年5月3日,宋耀如溘然長逝,彌留之際,留下這句話:「美齡,你必須廢掉與劉紀文的紙約,要不我永遠也不認你這個女兒。」

因為父親的遺言和母親的阻撓,美齡在1921年才得與已回國兩年的劉紀文在上海見面;劉紀文打量著自己的未婚妻,5年來美齡變了更苗條了,一身古典旗袍,一頭坳黑短髮,臉龐也更加豐腴秀美,還有那口純正的上海話,他的心再次迷醉了。

想到橫亙在兩人間的那道坎,他瞬間沉重起來,美齡的父親雖不在了,可母親依然反對他們在一起,雖然自己在古應芬的力挺下,擔任了孫中山部隊裏的軍需處長,可美齡是上海的名門閨秀,孫總理的小姨子,宋部長的妹妹,他根本高攀不起。

美齡讀懂了紀文眼中的猶豫,告訴他:「兆銘,我們遲早會在一起的!」美齡與紀文分別後,雖然二姐慶齡多次邀請南下廣州,無奈母親沒有忘記廣州有個劉紀文,只能再次忍受這難熬的兩地相思。

看到美齡愛得執著而痛苦,宋靄齡曾勸説她:「一個女人活著,不能單靠一個情字,我説你的目光也太短淺了,你到廣州看看,處長滿地走,象你這樣留過學,有才又有貌的年輕女子,又有幾個?如果你站得高一點,不一定會比慶齡差!」

説罷,靄齡從包包裏掏出一本小冊子丟給美齡:「小妹你應該愛上一個英雄,這裡就有一個英雄----蔣介石。」

初會蔣介石

姐姐的話突然間觸動了她,她看到了小冊子封面上印著:《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作者蔣介石,他是六‧一六事件(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後冒死登上永豐艦護衛大總統的蔣介石。

紀文算是英雄麼?她陷入了深深糾結中;第二年仲夏,美齡的廣州之旅終於成行;一切是上天的巧然安排,兩個相思的人兒才相聚卻要分離。

美齡到廣州後,劉紀文卻被派往歐洲做長期考察,美齡知道只要自己説「我要你留下」,他一定會留下,可她沒有勇氣説出那句話;他悵然地走了,她心也碎了!

在二姐慶齡家客廳裏,一個光頭男子,操著濃重的浙江口音大聲地回答:「大總統,把赴俄國考察的任務交給我好了」;在美齡要轉身離去時,光頭突然回轉過頭,一身灰色的軍裝,臉上沒有軍人的兇氣,卻帶著幾分英武與儒雅,一旁的姐姐告訴她,他是蔣介石。

他遠遠地盯著美齡不放,這個女人好好看啊,高貴而典雅,滿月般的面龐,兩道彎彎的細眉,一雙閃閃的星眸,幽深而睿智,小蔣震住了,我這是遇到了仙女麼?小蔣離開總統官邸後,心好象被什麼勾去一樣,夢裏竟然喊著美齡的名字,他反覆地確認著:「才見過一面的仙女為什麼總是入夢來,難道她是我的菜?」

幾天後,小蔣大膽向大總統提出:「自從見過令妹後,我夜不能寐,如果令妹如未曾婚配,可否向她求婚?」面對冒死救過自己的蔣介石,孫中山坦然道:「介石,你已經有家室了,何況美齡不喜歡軍人。」

軍人的他毫無畏俱:「大總統,我真是看了美齡一眼再也忘不掉,只要美齡願意,家室我是可以解決的,您要一定告訴美齡,我深深地仰慕著她」。(蔣介石的三房太太:姚冶誠、陳潔如、毛福梅)

沒等大總統傳遞這條愛的資訊,慶齡便已強烈反對:「三妹和紀文相戀多年,只是還沒到談婚論嫁時,蔣介石我聽説她老婆好幾個呢名聲壞得很,美齡就是死,也不能嫁給他這種人。」

沒等到大總統的回復,蔣介石乾脆直接寫信給美齡:「如小姐肯與介石同舟共進,則介石後半生幸甚!美齡讀罷一笑,把信丟進了垃圾簍。」

事情有時就是這麼奇特,你越排斥它越跟著你,蔣介石出訪俄國後,國內各大報紙都充斥著他俄國之行的報道,1923年12月15日,上海各大報刊的頭條都是《蔣介石從俄國回到上海》,更讓美齡想不到的是,1924年6月24日,蔣介石出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

雖然不時收到蔣介石的情書,可美齡心裏只有紀文一個人,小蔣的情書只能享受進垃圾簍的待遇,當她數著紀文歸國的日子時,紀文卻告訴她,想在考察結束後,繼續留在英國求學深造,雖然心裏好失落,可紀文為了自己的事業,她能阻攔麼?想到自己已經27歲了,他打算什麼時候娶自己?她把信貼在胸口淚如雨下,只企望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8歲超級剩女

1925年已經28歲的宋美齡經歷著淒風苦雨,姐夫孫中山去逝,劉紀文又考進了康橋大學,這意味著自己的婚事遙遙無期;28歲這個年紀在民國算是齊天大聖級的超級剩女了,大姐靄齡再也看不下去了:「美齡你不能再這樣癡情下去了,那個小白臉劉紀文,他根本就沒有為你著想過只想著自己,斷了過去,嫁給一個在事業和前途上對你有所幫助的人。」

美齡黯然地望著大姐悽然無語,感嘆著自己為何如此的命苦,她無法忘記這個相識9年的男人,儘管有不少上海成功人士的求,婚貼,可她正眼也沒瞧過 一眼,美齡竟然還收到比她年長17歲,剛喪妻譚延闿的求婚貼,這不禁讓她悲從心生,自己真的年紀這麼老了麼?連譚延闿這樣的老傢夥也對自己動了心思。

正當她徬徨無奈時,靄齡告訴她:「還記得曾經向你求愛的蔣介石麼?早幾年前我就説他是個英雄,果不其然,你二姐夫走後,他打敗了胡漢民和汪精衛,將來的天下,一定是蔣介石的。」

看著報紙上蔣介石的照片,她第一次發現,原來他還挺帥的,她的心第一次動搖了:「若不嫁心愛之人,就嫁名和利!」

1926年桃花盛開的春天,劉紀文回到廣州,他要讓等了10年的美齡做新娘然而,一別經年,世事變遷,他的美齡早被人盯上了;劉紀文到家屁股還沒坐熱,就收到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晚宴邀請函,他沒有想到這是一場鴻門宴。

兩人一見面,蔣介石用他軍人的淩厲作風,開門見山:「兆銘兄,總理在世時,就希望我有一個賢內助,希望我和美齡結合,只有她出來支援我,革命大業才能取得成功,這對我本人、對國家、對國民黨都是有益事情!」

劉紀文打了一個激愣,心裏翻涌著:「沒有想到這光頭佬如此卑鄙,難道不知道我和美齡的關係,這不是在挖我墻腳嗎?」

劉紀文壓著憤怒,一言不發,只是嗯嗯地點著頭,腦子裏不停地回想岳父在他出門時説過的話:「蔣介石今日不同往時了,他已經找過我,讓我們不能壞了他的好事,這個光頭佬,早就打上了美齡的主意了。」

蔣介石看到劉紀文並不反對,竟志在必得地説:「兆銘兄,你學成歸來,我也希望得到你的幫助,我知道你和美齡以前的關係,所以才請你來幫助我,希望你玉成。」

心中的火不停地往上竄,他的腦子快炸掉了,可想想權威正隆的蔣介石,想到岳父的一家的安危……在政治與愛情面前,他沒有選擇。

1926年6月,蔣介石任命劉紀文為國民革命北伐軍軍需處處長,成為蔣介石麾下的一員重要大將,沒有了劉紀文這個顧慮,蔣介石對美齡的追求,就象北伐軍一樣,勢不可擋。

樵山遊堅定信念

1927年初,蔣介石率領他的北伐軍雄糾糾、氣昂昂地開進了上海,各大報紙上全是蔣介石的大幅照片在孔祥熙家特別的晚宴上,蔣介石目光不移地盯著坐在對面的美齡,美齡忽然發現,光頭在報上不可一世的傲然不見了,臉上竟有幾分緊張。

第一次與自己夢想了5年的女神如此靠近,那個晚上,蔣介石除了欣賞和讚美,就是心動和愉悅,只有美齡才配得起做我蔣介石的女人!

晚宴上,她第一次有了眾星捧月的感覺,她知道這一切只因為自己是總司令心儀的女人,她第一次品嘗到權力的滋味,他是自己想要的男人;正當郎有情,妾有意,美齡要與蔣介石共結連理時,卻遭到母親倪桂珍的強烈反對:「他是一個有家室的男人,早年在上海灘就惡名遠揚,他信基督教嗎?」這反對還包括二姐宋慶齡。

蔣介石沒有膽寒,想當年,自己才出兩招就打敗了汪精衛、胡漢民這兩個黨國元老,自己的前進道路豈是兩個女人所能阻擋的,他知道,他要做的是俘獲美齡的心。

為了消除美齡的顧慮,蔣介石力排眾異提名劉紀文出任南京特別市的首任市長,為了加深與美齡的了解,他邀請美齡同遊山水秀麗、清靜宜人的樵山;正是樵山一遊,讓美齡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蔣介石。

她第一次發現這個光頭佬的邀請函裏的小楷如此端正,文筆如此流暢,他能在面對多方壓力,公務繁忙時抽出時間來陪自己出遊,可見自己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他派出專列接送美齡,封鎖了整個樵山,美齡第一次受到女王般待遇,她深深明白,這就是權力,也是在樵山,讓蔣介石認識到美齡的安之若素,雍容華貴、嬌艷秀麗和驕矜典雅,更加堅定了美齡是自己最好的人生伴侶的信念。

也許是上天故意給他們的這段情添加磨難,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了,看到美齡的遲疑,宋子文、宋靄齡鄭重告訴她:「他這麼做是為了以後獲取更大的權力,你千萬不能放棄,為了娶你,他已經處理完了身邊的所有女人。」

倪桂珍得到蔣介石要到家中求婚的消息後,竟然帶著美齡到日本養病去了;得知這個消息後,蔣介石很生氣,我要如此費盡心思、低聲下氣地追求一個女人?可一想到孫中山,想到宋慶齡、宋子文、宋靄齡、孔祥熙,他們都將是黨國建功立業的強大後盾,娶了美齡,自己不就順理成章地接過了總理的衣缽!

《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了自己的革命大業,那怕丟面子、受委曲也要把美齡娶回來;為了美齡,他追到了日本,追到神戶,最後追到鐮倉鄉下,他的執著感動了身邊的所有人,也感動了倪老太太;美齡也告訴母親:「今生非蔣先生不嫁。」

劉紀文病逝美國

在鐮倉的小樓上,美齡看到了劉紀文就在蔣介石身邊,如影隨形心裏泛起陣陣酸楚……她的心好痛,因為曾經的愛就要永遠消逝……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劉紀文出任蔣介石的儐相。

往事化作一縷輕煙,隨風散去;1930年夏天,劉紀文迎娶了上海年輕漂亮的名門閨秀許淑珍,宋美齡出席了婚禮;1949年,劉紀文攜妻子逃至日本,日子過得十分窘迫,蔣介石得知後,派人到東京把劉紀文請回台灣,安排他作總統府國策顧問。

1956年夏天,美齡在榮民總醫院檢查身體,路過一病房時,裏面傳來陣陣痛苦的呻吟,身邊的隨從告訴她:「裏面住的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劉紀文。」美齡站在門口窺望,昔日帥哥只剩下枯瘦的面容和花白的頭髮,她沒有走進病房,轉身而去;1957年4月12日,劉紀文在美國望城醫院病逝;手執刊登劉紀文逝世消息的報紙,美齡潸然淚下,一串串眼珠打濕了她的衣襟……沒有人能忘記,因為初戀永遠都刻在心裏,揮散不去。(2006/10/17 聯合報 責任編輯:許樹東)

 

 
邵逸夫爵士生平

邵逸夫爵士生平

他的故事是一個標準的港式傳奇……

邵逸夫爵士,大紫荊勳賢,CBE (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號逸夫,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

邵家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 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佔據本地的收視領先地位,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

邵逸夫生前曾致力於慈善事業,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尤其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中國大陸,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而邵逸夫晚年撥出資金,成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表彰在教育和科研有傑出貢獻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學研究,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或澳門,兩岸四地的多任領導人都曾表彰邵逸夫對華人影視文化和華人社會的貢獻;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冠絕亞洲,歷年來,培育出華人演藝界的無數顆巨星,以及多位幕後精英。

他的家庭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生於1902年卒於1987年,於1937年在新加坡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鍾,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髮妻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常年居住在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

有媒體報導稱,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在年幼時遵循寧波大家族的對養傳統,由邵逸夫的哥哥邵仁枚撫養,因此和邵逸夫的關係並不親密,兩人此前雖曾在香港的邵氏兄弟擔任董事,但在方逸華進入董事會後,都離開香港返回新加坡,1997年,邵逸夫跟事業拍檔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

2010年1月1日卸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 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則獲頒授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他的王國

至今,邵逸夫旗下的香港無線電視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全面覆蓋兩岸四地的華語電視媒體,並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夠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和台灣合法落地,進入兩岸四地千家萬戶電視機的中文媒體。

在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歷經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電視收視人群,稱霸香港電視業半個世紀,培養出台前幕後的華語影視製作團隊數以百計,當今華語影壇、樂壇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師自無線電視旗下的藝員訓練班。

在澳門,香港無線電視和其台灣分公司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 (TVBS) 一直能在澳門電視網路播放,平均坐擁超過八成澳門電視觀眾。

在中國大陸,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批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合法落地內地的境外(含港澳台) 電視媒體,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從市民自發安裝魚骨天線,到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傳輸,香港TVB的節目早已在廣東等粵語地區深入民心,膾炙人口,而多年來,全國各地觀眾,均可透過各種方式,收看過香港無線電視的各類節目,其中無線出產的香港電視劇,可以說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曾播放過。

在台灣,無線衛星台也膾炙人口,打破台灣傳統老三台的電視格局,成功把香港的電視管理和製作模式推廣到台灣,為台灣人民帶來電視節目多樣化,TVBS見證台灣改朝換代,佔有台灣電視界極高的收視率,為台港電視業交流作出不懈努力,也是台灣媒體政治的第一見證和締造者。

邵氏影視產業主要包括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邵氏電影從上海到台北,新加坡到香港, 歷經一個世紀的轉折,依然璀璨耀目;香港無線電視自1967年創辦後,不斷立足香港本土,向全球華人提供高水準的電視節目,邵逸夫家族的影視產業為全球華人影視娛樂圈培養了無數人才,台前幕後人才濟濟、星光熠熠,華人影視文化圈的粒粒巨星、幕後主創均出自邵氏和TVB,孕育的電視製作人才更活躍於香港各大 電視台的台前幕後。邵氏電影的片庫、香港無線電視的資料片倉,更是華人社會影像寶庫,收藏超過40萬珍貴的影視、廣告、新聞等節目的母帶。

他的起步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唸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在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畢業後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製作,在18歲時,他已經成為攝影師,作品包括《珍珠塔》及《西遊記》等等。

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而且所拍影片多粗製濫造、含有封建迷信色彩,被進步媒體所批評,明星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群起杯葛「天一」,「凡簽約六合影片的院線均不得放映天一公司影片」,史稱「六合圍剿」,1927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史上的首創。

從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遊樂場,組成屬於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路,十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遊樂場和劇場,在1931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地的技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即1932年,因為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1934年)。

在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戰後,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務,並於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

1954年,聯合日本大映董事長永田雅一創立「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並設立「亞洲影展」評選獎項獎勵亞洲傑齣電影人和作品,但早期均是日本影片和邵氏公司作品壟斷,也不允許中華人民共和國影片參賽,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邵逸夫的星光大道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 (香港) 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邵氏兄弟創業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李翰祥導演的成名作,這套電影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後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在香港、台灣兩地屢創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在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張徹當製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其後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系列就參考了很多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製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而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就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興起,邵氏拍攝了不少艷情片,當中包括經典之作,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其實除了自製電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資西方電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電影《銀翼殺手》最為經典。

到1970年代中後期起,鄒文懷另立嘉禾電影,加上1980年代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邵逸夫遂決定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邵氏從此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線電視,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亦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停產之後,邵氏仍斷斷續續透過附屬公司投資電影,例如《審死官》、《十萬火急》,《72家租客》等,但產量稀少。

轉戰電視行業

回朔至1965年,當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同年出任無線電視董事局行政委員會主席,無線於1967年正式啟播,並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

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資金亦不願派人入主無線,邵遂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權,擔任無線的行政主席直至2011年,2010年台灣智慧型手機宏達電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聯手買下邵氏兄弟 (香港) 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股權,邵氏則全面退出TVB經營,邵逸夫主政期間,雖然競爭對手亞視屢次易手,但無線的領導地位仍然保持至今,無線亦成為市值超逾百億港元的傳媒企業。

社會公職及慈善活動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讚揚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後,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據新華社報導,自1985年開始,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持續捐資辦學,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包括50所大學,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新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在舊金山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佈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在1994年捐贈300萬英鎊給牛津大學,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發生天災的時候,邵逸夫亦會捐助部份受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就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重建學校,2009年,台灣88颱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據新華社消息,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

榮譽與學位

  • 大英帝國司令勳章(1974)
  • 下級勳位爵士(1977)
  • 皇后勳章(紅十字會)(1982)
  • 比利時皇冠勳章,司令勳章(1989)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章(1991)
  • 萬寶龍藝術贊助大獎 (1993)
  • 香港電影金像獎世紀影壇成就大獎(2007)

  • 香港大學法學博士(1980)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博士(1981)
  • 澳門東亞大學(1985)
  •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文學博士(1987)
  •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理學博士(1988)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人文學博士(1989)
  • 香港浸會學院(1990)
  •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1991)
  • 英國牛津大學民法博士(1992)

沒有接班人1997年已立遺囑

也沒有爭產問題,邵逸夫7日以107歲高齡辭世,象徵叱吒半世紀的影視王國正式宣告平和走入歷史;有別於一般的傳統富豪,灑脫的邵逸夫並不強求自己的企業一代傳一代,元配黃美珍的2子2女對娛樂產業沒有興趣,邵逸夫乾脆在1975年成立邵氏基金掌管相關事業,所以巨人倒下後繼無人。

遺產愈多,紛爭愈多?香港富豪霍英東後代爭產撕破臉,台灣富豪王永慶子孫告上法院,邵逸夫有先見之明,他死後留下超過200億港幣的遺產,「未亡人」方逸華和元配黃美珍的子女無須明爭暗鬥,因為邵逸夫早在1997年就已預立遺囑,妥善分配,就像他拍電影一樣,「一切照劇本走」!

104歲邵逸夫宣布退休,愛午睡,不管怎麼說,從1926年中學畢業下南洋從事電影業到2011年正式退休,在這85年中,邵逸夫所展現出來的勤勉、精明、魄力和慈善之心,都使 其必定成為一個傳奇,如《香港商報》曾評論邵逸夫所言,「他的一生,斡旋在財富、權謀與美人之間,他的故事是一個標準的港式傳奇。」

在中國,來自不同地域的年輕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點,那就是在他們曾就讀的學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樓」,無論是逸夫樓、逸夫中學,還是逸夫體育館、邵逸夫圖書館或者逸夫醫院……同一個名稱下,是一位傳奇企業家勤勉慈善的拳拳之心。

這一切來自於同一個人- 邵逸夫;邵逸夫的傳奇不僅在於他的身家財富,還包括他的慈善之心;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歲月中,邵逸夫所展現出來的謀略智慧和樂力慈善,值得一代代中國企業家學習效仿。

 
« 最先前一個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個最後 »

第 18 頁, 共 37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