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僑社新聞
僑社新聞

放眼昆士 Show 慶 3週年 Koch 市長為亞裔自豪
作者是 Alan K Chow   

放眼昆士 Show 3週年 Koch 市長為亞裔自豪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親民而友善」的昆士市市長Koch,15號晚7:30出席了QATV昆士社區電視臺,一個和亞裔「息息相關」的中文電視節目「Eye on Quincy」(放眼昆士) 3週年慶典,他除了對此節目臺前幕後工作人員作出高度讚許,對此節目創作人邱潔芳,擔任其亞裔聯絡專員盡心盡力,除特別加許外,更在主持3週年「慶典切蛋糕」時,把第一片蛋糕親自送到邱潔芳手中;心思細密的市長Koch更問,如此一個精美大蛋糕在那裡訂製,當知道由金門超市送出的,他笑道:「我要去多謝Dr.(胡運炤)。」


(圖) 昆士市市長Koch主持3週年「慶典切蛋糕」,第一片蛋糕親自送到把邱潔芳手中;左 Betty (邱潔芳)、Jimmy、Koch、John。(攝:徐佩蒂)

市長Koch在「Eye on Quincy」(放眼昆士) 電視節目中,感謝全體義工,為屬於自己居住的社區,提供更多的區內資訊,令市民更了解政府之施政、建設、學校方針、活動等;亦喜見亞裔在居住和營商方面之融洽。

邱潔芳在節目中重溫當初,2007年「昆士市長亞裔顧問委員會」協助、加強官民間關係,透過訂期會議,拉近人際網絡,其後在2009年創立了放眼昆士「Eye on Quincy」節目。

在每一個社區均有社區電視,而昆士市亦在有線電視免費提供「電視器材及場地」而獲得良好與市民溝通渠道;凡昆士市民及商家,均可填報申請當義工,在獲專業培訓後亦可投入服務。

 

邱潔芳、呂嘉媚、George在15號晚3週年特輯中,帶來一些數字,令大家知道,目前昆士有9萬2千2百71人,亞裔佔2萬2千人;登記選民有55,434名,亞裔佔7,150名。

11月6號大選,市民享有「權利責任」,去投下神聖一票;8號臺 (社區臺) /11號臺 (政府臺) /22號臺(教育臺) ,了解更多可上ncrispo@quincy.gov


(圖右1至3 ) 與Betty Canpkell (行政總監)、 Betty (邱潔芳)、Ada等與「昆士市長亞裔顧問委員會」合攝。


(圖) George、邱潔芳、呂嘉媚三位主持人。

(攝:徐佩蒂)

 
在雨中:聖母的德行信徒的依靠
作者是 Alan K Chow   

在雨中:聖母的德行信徒的依靠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10月14日 上午十時彌撒後,十一時十五分舉行周年聖母出遊,由三位波士頓警察開路,從Harrison Ave.街聖雅各伯堂出發,穿過Kneeland街,轉入Beach街,並在華埠牌樓公園小作停留,天空早前零零星星的雨點卻急密地下起來,300教友無懼天雨,口中誠心誦唸玫瑰經,再又轉回Kneeland、Harrison返抵聖雅各伯堂。

玫瑰月,是天主敎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月份,為西暦10月,教友會唸《玫瑰經》,效法聖母的德行和請求代禱,並指導信徒信從及依靠基督。

玫瑰月源於《玫瑰經》,在12世紀,相傳聖母顯現給聖多明我,教導聖多明我用串珠唸《玫瑰經》,並為陷入異端思想的人禱告,但亦有人考據是來源自15世紀另一位普魯士的多明我受聖母啟示。

1571年,敎友因為歐洲被入侵而誠心唸《玫瑰經》結果10月7日大獲全勝後,敎會便定此日為玫瑰聖母節,後來相傳聖母在花地瑪顯現,稱自己為「玫瑰經之後」,自此敎會便傳統定10月做玫瑰月,鼓勵敎友念《玫瑰經》為禮儀。


我們敬禮聖母的原因

(作者: 申合修神父)

天主教會一貫對聖母瑪利亞有「敬禮」的傳統,但教會明確地指出,對聖母的尊崇只能是「敬禮」,絕不能「崇拜」,因為「崇拜」只能用於天主,而聖母是人,儘管聖母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人。

在人類救恩史中,聖母曾多次顯現,比如在路德,法蒂瑪和瓜拉魯北等地方,聖母在顯現中所發出的基本信息永遠只有一個,就是:「真心悔改,追隨基督。」所以我們敬禮聖母的主要意義和目標,就是讓我們回歸耶穌基督,使我們能在基督內分享天主的生命。

敬禮聖母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聖母是「母親」,聖母既是耶穌的母親,耶穌是天主,所以聖母是「天主之母」,藉著聖洗聖事,我們都成為耶穌的弟兄姊妹,因此聖母也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母親」,我們對母親的尊敬一方面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求聖母為我們轉禱。

敬禮聖母的第三個原因,是讓我們憶起聖母的芳表,激勵我們去仿效她,追隨她。

聖母是一位相信天主,並追隨天主旨意的人,因為聖母的大信德,她將耶穌帶到世上,幫助耶穌完成祂的救贖工程,作為基督徒,我們奉召為主作證,只要我們能像聖母一樣相信天主,並順從天主的旨意,我們就能將耶穌和天國的喜訊帶給我們周圍的人。

慈母瑪利亞,請為我們轉禱。

 
紐英崙全僑慶賀
作者是 Alan K Chow   

 
唐人街:飛出來的彩蝶……
作者是 Alan K Chow   

唐人街:飛出來的彩蝶……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唐人街Chinatown」是指兩岸三地和其它國家大城市,華裔人士聚居區地方,「唐人街」早在19世紀的美國和加拿大形成,當時由於土地法,嚴禁華人等有色人種買入土地或僅准許華人在特定區域購買土地,從而形成第一代華人移民的聚居區地方。mak192d chowma829

(1) Chinatown在「求變更新」中從昔至今;一批長期打着「捍衛華埠旗號」者,其愛護華埠之心可敬;卻有必要從歷史變動中了解「進步與發展」的去向,不能固步自守。

(2) 以下是「唐人街」由來的歷史。

點解china town叫唐人街?

「唐」是指「唐朝」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時代」,海外華人被人稱為「唐人」,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義是「中國城」的意思。
美國「唐人街」,是當年開發美國西海岸的中國人「華工和華商」創立和建設起來的;開始他們在舊金山、紐約市等地的某些街道,開設中國式的小茶館、小飯鋪、豆腐坊等,逐漸形成了華人生活區,也稱中國鎮。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華的街道,那裡有華僑學校、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每逢新春佳節,唐人街上耍龍燈、舞獅子、放爆竹……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辭舊迎新」的風俗。
「唐人街」也被稱為「華埠」,是華人聚居的地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早期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在「唐人街」多數會看到很多唐人餐館,而餐館和洗衣鋪皆為早期華僑主要的營商行業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於移民城市的舊區,環境會較為擠迫,治安和種族問題亦是某一些華埠要面對的問題。

多年來,憑著隨著華人的富裕,華僑在外國的地位漸漸提高,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會選擇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區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現華人人口遷離,人口老化的現象,現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經成了中華文化區的代名詞,無論商業,還是娛樂,以及各種文化設施,都是體現東方華夏色彩的,並沒有華人聚居地的本意了。

治安和種族問題

在北美的「唐人街」經常可見餐館林立,而餐館和洗衣店即早期華僑的主要營商行業,而在其內也經常可看見「中華民國國旗」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於大城的舊區,環境會較為擠迫,治安和種族問題亦是某一些華埠要面對的問題。

舊金山的「唐人街」是美國西部最大的可與紐約唐人街相比的地方,其寬闊的過街橫額上雕刻著孫中山先生寫的題詞「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已成為唐人街的象征,舊金山唐人街的過年方式有擺街會、新年巡游、全美華裔小 姐選美等活動。

 

 

在「波士頓」「唐人街」亦有一座「美侖美奐」的牌樓,橫額迎大街的上雕刻著孫中山先生寫的題詞「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面向中國城的是「禮義廉恥」;春節群獅由中國城臨時架建之「雷臺」耍藝後,沿街一戶戶向商家拜年、開市習俗,及自2011年復辦雙十大遊行,是波士頓唐人街盛事。

「回首前塵」大唐街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裏矣。」
「唐人街」這詞見于1872年《初使泰西記》中有:「金山爲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爲唐人街,建立會館六處。」

參考資料

華人(古代稱唐人)移民海外傳說始於商朝。

以後各朝代都有不多或不少華人由於經商,逃難,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

明代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後大批人開始移居南海各國,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有大量華工,因歐洲工業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歐洲,東南亞及世界各國當苦力。

華人遠赴重洋開墾北美,已超過160年歷史。
淘金夢碎,鐵路魂斷,金山客換來的是多少屈辱與悲鳴?

「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沒有天使的天使島隔絕了華人團聚的路,卻禁不了華人以詩抒懷,牆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盡失望、沮喪與憤懣。
漂泊他鄉的華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癟種子,幾許掙扎才能茁壯成長。排斥、猜疑、歧視,曾令多少華人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際間風雲變色,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身處異鄉的北美華人,遭遇不一樣的轉變。
二戰前的加拿大,對華人處處歧視,即使在當地出生的華人亦只是二等公民,無投票權,當二戰爆發,有華人不理家人反對,自告奮勇加入軍隊,毫不畏懼地在槍林 彈雨中作戰,為的就是一個原因﹕軍人可以享有投票權,為國出征終於令北美華人在戰後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待遇與尊重,提升他們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從 1951年10月起,美國司法部就不許學習理、工、農、醫科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中國留學生頓成禁運的戰略物資,部份中國留學生為求回國,走過曲折的路 ﹔也有留學生因為這措施而留在美國發展,包括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
自從九十年代開始,許多貪官以及私營老闆為了逃避中紀委或稅局的糾纏,紛紛把財產轉移北美、歐洲或澳洲,並順帶讓兒女在世界一流的中、大學讀書,頭一批投資移民美國的包括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兒子鄧質方,前總理朱鎔基在內部講話便承認連他自己,也無從掌握每年有多少非法資金外流西方,北京知情人士透露,中共中央委員會的二百二十個成員當中,過 半有子女擁有外國居留權。
移民到美國除了能夠享受到發達國家的國民待遇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的寬容和活力,多元的文化環境能夠給人們更多的信 心」。

 
Donald Wong對Eclipse Mass Media的祝福
作者是 Alan K Chow   

Donald Wong對Eclipse Mass Media的祝福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誼合傳媒公司」(Eclipse Mass Media) 10月4日在中國城帝苑大酒樓舉行創業典禮,與此同時,開了一個由40位模特兒去帶動的一個「時裝展」;「誼合」的老板是余俊明、朱海倫兩並,取「誼合」是站在友誼的基礎上大家合作愉快;亦本着一份宗旨,把傳統中西文化結合在一起,分化出新的元素。


(圖) 這一個晚上,多位市議員出席:Jeremy Mcdermott、Scott Brown代表、Aaron Michelwitz、Stephen Murphy及麻州眾議會議員Donald Wong (黃子安) 是大家所熟識的,更送上了祝福。

唐人街在變,年青一輩扭動著「身子」散發出「活力」,一個沉寂不變的環境,隨著不同的步伐而「改朝換代」在所難免……


(圖) 「時裝展」引來300多人捧場。(攝:徐佩蒂)

王仲堃、莊杰霖與魏子菁作品將在羅德島展出

由文化部指導贊助,First Works主辦,駐紐約臺北經文處臺北文化中心協辦,臺灣藝術家王仲堃裝置作品《空.器》、莊杰霖與魏子菁共同創作的裝置作品《原型》將在美國羅德島數位藝術節Pixilerations v.9展出,歡迎對多媒體藝術創作有興趣之觀眾,前往觀賞,地點在羅德島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格諾夫大樓(The Perry and Marty Granoff Center for the Creative Arts), Cohen 藝廊,展期自2012年10月11日起至10月21日止。

王仲堃1982年生於高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畢業,是臺灣近年新媒體藝術的生力軍,除了自身創作之外,亦跨足舞蹈、劇場等創作領域。

王仲堃擅長動力雕塑及聲音藝術,已經創作各式各樣的噪音機器,這些機器有著耐人尋味的單純性與獨特的美感,能感應觀眾的靠近,不知疲憊地自顧自進行自己的運動,或發聲、或開關、或吐氣、或旋轉或叮噹,不僅僅執行簡單的單一動作;反之,這些機器有著自己的節奏變化,既似頑愚,又似有靈。

此次展出其代表作品《空.器》,探討人的聲音知覺,除了用耳朵聆聽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聲音的產生來自震動,聲音的傳遞則必須經由特定的介質,「空氣」 即是人類聽見聲響最主要的媒介。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經驗中發現,聲響的感受不只可以經由聽覺,如沙石車轟隆經過時的地板震動,如演唱會現場低頻音浪吹拂,全身都可以成為聲音傳遞的媒介,聲音有意思之處,亦在於察覺當下的意識,而「觸覺化的聲響」系列作品《空.器》,即藉由許多氣閥裝置,將聲音轉化 為另一種可觸的知覺。

莊杰霖2010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主修數位藝術,擅長結合網路與新媒體裝置,曾獲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其網路藝術作品《Net recall》、《原型》分別參與了2008與2009年的臺北數位藝術節。《原型》為臺灣第一個運用社群網路資訊實體化的作品。

魏子菁2010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主修數位藝術,曾獲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互動科技藝術組亞洲數位藝術大賽 ASIA DIGITAL ART AWARD,日本國際設計競賽NAGOYA DESIGN DO!,Output 07 德國國際平面設計競賽,目前從事互動裝置設計與創作。

參展作品《原型》, 意指多種抽象的原始型態,而在這些原始型態的交互作用下形塑出人的行為與經驗,每個人都存在了各種相同或不同的原型,交互發展出各式各樣的不同人格;集體 潛意識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記憶體,這個記憶體累積儲存了人類的經驗與行為,如果我們對其加以分析,是否就可以找到人類心靈深處的原型呢?如今Twitter就好比這個龐大的記憶體,人們將自身的經歷與行為儲存在此,藉此人類將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更加接近人類的心靈,因此我嘗試用集體網路行為再現的方式,企圖尋找人類行為中的原型。


《原型》所要創造的是一個由Twitter使用者集體行為共同製造的雕塑,由於網路的資訊會隨著時間而不斷的累積增加,所以這個雕塑將有別於一般固定外型的雕塑,當人們開始把自身行為化為文字分享在Twitter平臺,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網路使用者的集體網路行為將改變《原型》雕塑生成的外型。

羅德島數位藝術節的展覽將在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Sol Koffler藝廊與羅德島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格諾夫大樓(The Perry and Marty Granoff Center for the Creative Arts), Cohen 藝廊展出。藝術家王仲堃、莊杰霖與魏子菁之作品在Cohen 藝廊展出。展覽開幕活動訂於10月11日下午6時至8時在Sol Koffler藝廊與Cohen 藝廊舉行,三位藝術家均將出席開幕活動,更多展覽與活動訊息請見網址:www.first-works.org/firstworks-pages/firstworks-festival-pixilerations-01.php

聯絡人:駐紐約臺北經文處臺北文化中心周彥璋(212) 6976188 ext. 9;E-mail: yenchou@tpecc.org

 
« 最先前一個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下一個最後 »

第 135 頁, 共 227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