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僑社新聞
僑社新聞

宋慶齡流亡海外歲月解密
作者是 Alan K Chow   

             宋慶齡流亡海外歲月解密

 

19278月,一個滿天星鬥、沒有月光的夜晚,不夜的上海已經逐漸安靜下來了。宋慶齡在美國友人雷娜的陪伴下,趁著夜色,悄悄地跨出莫里哀路中山故居的大門,穿過靜謐的馬路,趕到法國公園附近,那裏早已有一輛汽車等在路旁,兩人一鑽進車內,汽車就急駛往黃浦江邊……

 

清晨,宋慶齡登上了停泊在吳淞的一艘蘇聯貨船,很快,輪船迎著初升的太陽,向海參威急速駛去,宋慶齡就是這樣秘密出走莫斯科的,宋慶齡前往莫斯科,照理應得到各方面的熱情歡送才對,為什麼卻要秘密出走?

 

這與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關。

 

19277月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當時,反革命氣焰已十分囂張,中共黨組織紛紛轉入地下,在這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日子裏,宋慶齡堅決反對分共。

 

蔣介石、汪精衛想要以孫中山的正統繼承人自居,分別寫親筆信拉攏宋慶齡,都被她斷然拒絕,反動軍閥何鍵曾派兵搜查宋慶齡住宅,宋慶齡在國內的安全已無保證,為了實現孫中山要其訪問莫斯科的遺願,並尋求中國革命的道路,宋慶齡決定前往蘇聯。

 

消息傳到宋家,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從宋母到宋氏姐妹、兄弟都一致反對,他們提出,只要不去赤都,到西方任何國家,都會全力支持,並負擔一切經費開支,宋子文甚至拿出可以任意支取的支票本,但宋慶齡堅持說,除了蘇聯,她哪兒都不去。

 

這時,蔣介石等人還軟硬兼施,發動宋老夫人與宋美齡、宋靄齡共同對宋慶齡進行說服拉攏,蔣介石又以高官許之,但這並沒有改變宋慶齡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決心,蔣介石看軟的不行,便要實施硬的方案,決定派特務把她幹掉,後來在宋氏家人的竭力勸阻下,蔣介石才改變方案,改為『秘密監視,不許出境。』

 

當夜,宋子文把這條消息悄悄地告訴了宋慶齡:『二姐,今天我不是來動員你,外面風聲很緊,你要出去就趁早,而且要絕對保密。』宋慶齡立即秘密地準備赴蘇之行,她請自己的密友、美國女記者雷娜普羅美悄悄地為她安排這次旅行,由于宋慶齡赴莫斯科是得到蘇聯官方允諾和邀請的,所以一切都進行得很順當,但對外界幾乎密不透風。

 

到了莫斯科,宋慶齡作為蘇聯的國賓,受到了盛大歡迎,她被安排住在豪華的『糖宮』過去俄國糖業巨子的宅第,蘇聯政府把它分成若幹套房,專供國賓和少數高級官員居住,隨後,宋慶齡和友人一起,在蘇聯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政治暗箭

 

不料,一支『桃色新聞』的暗箭射向宋慶齡,英國《每日郵報》最早刊登出她與陳友仁結婚的謠言,接著,美聯社也向全世界播發了以下電訊:

 

『英國駐裏加記者援引一條據說是蘇聯官方的電訊說,前國民黨外交部長陳友仁和國民黨之父孫中山的遺孀已在莫斯科結婚,此事將緊跟在蔣介石將軍和宋美齡小姐在上海的羅曼史之後發生。』

 

美國、比利時、中國等很多國家的傳媒,也都刊登出了這條花邊新聞,雷娜普羅美早就從英、美等國的報紙上看到這種謠傳,但不敢對宋慶齡講,陳友仁也叮囑雷娜千萬不要告訴宋慶齡,但當宋慶齡從高加索興衝衝地度假歸來,剛一下火車,就有把《紐約時報》刊登的謠言信以為真的人,向她祝賀將有新的伴侶了,宋慶齡經受不住這種新的打擊,『一聽就昏厥過去了。』

 

宋慶齡對這種花邊謠言如此憤怒,不僅是因為它損害了她個人的名譽,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謠言看成是一種政治暗箭,其目的在于把她和孫中山的名字割裂開來,抹掉她十分珍惜的孫夫人的身份,從而削弱她為捍衛孫中山主義和理想的戰鬥力量,而這正是她矢志不渝、終生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

 

她馬上發電報到上海宋宅,要求其家人向首先傳播這個謠言的英國《每日郵報》澄清,並表示如無滿意答復,就委任律師控告該報。

 

斯大林友好接待

 

1928年春,在宋慶齡離開莫斯科的前一周,斯大林在百忙中接見了宋慶齡和陳友仁,會談是在克裏姆林宮進行的,談話約一個半小時,宋慶齡首先感謝蘇聯政府對中國同志的友好接待,接著談了中國當前的局勢和任務,強調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決心。

 

這時,斯大林笑了:『你說的對,希望我們合作得更好,迎接光明的中國,希望你和你的同事們能回到中國去領導革命,關于國際援助的明確方式,將由共產國際進行專門討論,以後我還要派信使去中國聯係。』

 

193041日,是宋慶齡在柏林預定搬家的日子,這天下午,宋慶齡提著一個藍色的手提箱,從舊居打的前往新住處,她進了新居的客廳,從幾個房間轉了一圈,重回客廳時,她突然發現自己的手提箱不見了,這是一個裝著重要文件、貴重首飾和現金的手提箱,一向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的宋慶齡有點著急了。

 

兩天後,中華民國駐德國公使館,口頭照會德國外交部,要求偵破宋慶齡手提箱失竊一案,曾長期留學美國的宋慶齡知道,在西方國家尋求法律保護的重要,接著她又聘請了律師代為處理這一案件。

 

原來,在宋慶齡付了車費下車後,司機駛向繁華鬧市,尋找新的顧客,無意間,他發現後座上放著一個藍色的手提箱,毫無疑問,這是剛才乘車的中國夫人遺忘下來的,當他把箱子打開時,不禁哇的一聲喊出了口,展現在他面前的是很多晶瑩剔透、珠光四射的珍珠寶石和明晃晃的金銀首飾,以及一些美元。

 

為了補貼家用,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鋌而走險,根本不識貨的小兩口挑挑揀揀,選出了一條珍珠項鏈拿到了當鋪,結果在當鋪露出了馬腳,夫妻二人雙雙入獄,就這樣,宋慶齡的藍色手提箱失而復得。

 

1931年,宋母倪太夫人在青島病逝,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再次打斷了宋慶齡僑居柏林的平靜生活,她立刻離開了德國,回國奔喪,從此,宋慶齡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國內革命事業之中。(資料來源:人民網)

 
宋慶齡一生走過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893127日,宋慶齡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
和同志,少年時代,在美國
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
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
富强滿懷憧憬。
父親源源寄來的信與剪报,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樑,宋慶齡
學成歸國,她直到流亡的
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担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1025日,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决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
伐毫不猶豫地跟随孫中山,
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苦鬥歷程,19253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
鬥、救中國』的嘱托交給
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旅居歐洲4年,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
擴大,她並為國共兩黨實行第
二次合作搭橋鋪路。 
19499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在北京召開,
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宋慶齡長期承担了大量的國務活動。
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9月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連任第二屆至五屆)80830日,第五届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担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514日,患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
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
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529
2018分病逝北京。
 
 
太 多 的《 魚 目 混 珠 》 百 載 安 良 如 何 見 人
作者是 Alan K Chow   

  

應學習接受一個更強大的中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問李光耀,隨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他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你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只有他們自己能這麼做,除非你想要向他們宣戰或是在經濟方面抑制他們的發展,然而,這麼做將適得其反,假設中國沒出問題,你們只得接受它會更加強大的事實。  

 

太多的《 魚 目 混 珠 》百 載 安 良 如 何 見人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寫下這個標題,別無他意;寫下這個標題,更無意在『安良金字招牌』上沾上一滴塵埃;亦唯因巧合與剛剛,一個『風雲際會』機會,滔滔安良的光,去點出太多的

《 魚目混珠 》事件。

 

    圖:『波城安良』因應社會快速發展腳步,革新創意,投入社區『共融共榮。』(攝:徐佩蒂) 

國內經常有セセ團、物物團;以向海外尋根為由獲得出外『放洋』機會。

 

而『走訪』中國城的團體和組織,是指定項目之一;來者一個青蜒點水,博招待、博合攝、多則三數十分鐘,而少則十分、八分做段所謂『尋根問底』訪問,試問又如何能『追源溯始?』

 

當兩岸雙通,經濟互利,無論中國是否一招『經濟』伸入台灣國土,卻又令台灣在世界金融危機中,輕舟得以泊岸。

 

大家都視中國為『肥豬肉』,以名校林立的麻省,近期有兩個怪現像(1)外地學生率減少(更包括台灣留學生)(2)中國留學生激增。

 

有台灣學生稱:『台灣學生都改往中國升學,當地職場需求率高,一畢業便有工作等着,在出路上很有踏實感。』

 

至於中國留學生,能出來的,都是有背景的『富二代』,在原有國內力量上,再添個『美國包裝』,便是100分的金粉世家。

 

中國有超過十三億人口,沒有富爸爸的,便得靠自己努力,左搭路、右拉線;以毛主席金句:

 

『苦幹三年,富貴萬年。』

 

利用機會留在美國,是另類勞動界、藍領圈、文化界、無產階級、無黨無勢者的出路;也因此,千奇百怪的『出國考察團』還是源源不絕而來。

 

當台山的台山人變了講國語的『北佬』,深圳也凝聚京片子,所以當天津電視台人人都說粵語,便在見怪不怪下,倍感親切。

 

日前,一個名為天津電視台的團隊,在本地『識途老馬』們帶領下,一個早上,穿插在中國城多個『名門望族』團體,要搜集拍攝,向當地電視觀眾介紹這批團體的歷史;事後多個團體對『天視』反應奇差,並表示:『無準備、又草率,無誠意。』

 

猶記當天,但見一大棚人上到『波城安良』,會長黃國健、李天生、幫辦梅惠聰、李厚鵬、翁英宏…..等等,認真恭候、萬分重視,以便細說『百載安良歷史』;結果天津電視台,草草幾分鐘便拍板0K,叫幫辦梅惠聰又如何去『講…..』?

 

如果睇過『南北狀王』宋世傑與紀曉嵐;在公堂滔滔雄辯情節,而今番波城幫辦梅惠聰,好比有南狀之稱的宋世傑,上得公堂,紙扇一揮,未及報上名來,公差已叫退堂……

 事後:

梅惠聰好後悔咁話:『早知只得幾分鐘,我唔會講。』

 

會長黃國健話:『前前後後上到安良,不到十分鐘,好無禮貌,唔尊重安良,簡直是侮辱。』

 

『寧缺勿濫』總比『草率從事』更能對外界建立一份『效果、質量、誠信。』

 

太多的セセ團、物物團,經帶『打擾』社區,為保障有歷史團體的名聲,有時亦得要『提出』要求,首先查個清楚,問個明白,有選擇權,並非來者不拒,否則,來個弄巧成拙,在外出了『洋相』也不知。

 

 成立於『1893年』的美國安良工商會,日後在天津電視台,被『介紹』和電視觀眾『見面』時,會是一個甚麼樣的『畫面?』 

(註:News Chinatown:以事論事,並無針對,對號入座,實屬自誤。)

 

    
 
Bill Linehan說:政治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
作者是 Alan K Chow   

Bill Linehan說:政治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

 

( By News Chinatown Sub-ReporterKenrick Tsang & Steven Tung)

 

Bill Linehan林尼肯一直是居住在南波士頓的居民,大家庭中有8個孩子,自他的少年歲月開始便渴望參與政治,畢業於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

 

圖:社區領袖們聚集在中國城泰勒街龍鳳支持Bill Linehan;陳毓禮、陳毓璇、陳文楝、余文博、吳振華伉儷、梁國忠、陳家驊、余麗媖、陳文浩、陳滋源等。(徐佩蒂攝)

在他過去工作中,他出任過波士頓公園局執行總監、波士頓特別首席助理營運官,目前他是波士頓第2區市議員,競選連任。

 

 這個星期天,710日,社區領袖們聚集在中國城泰勒街龍鳳酒樓,為Bill Linehan

舉行籌款及造勢晚會。

 

許多前來表達他們的支持者,為一個可以令華人社區,作出重大變化者;事實上,在過去,Bill Linehan關注就業、低收入住房,造成了低收入住房的增加。

 

當被問及什麼動機使他爭取競選連任?

 

他笑着回答說:『政治和政府都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極大的榮譽和歡樂,有能力、有權力伸手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因此,他計劃增加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收入住房,降低運輸問題,提高有素質的生活;同時他說:『已經,並將繼續幫助在唐人街的小企業者。』


Bill Linehan被問及如何去拓擴唐人街未來?

 

他表示,支持中國城整體規劃,其中包括擴大中國城面積;在此基礎上,他希望唐人街這個社區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並屬更高生活質量的一個社區。

 

()Kenrick Tsang & Steven Tung,前者是準大學生、後者是一名高中生;在今個暑期中,他們有志願,要當一名記者,以上的一段文字,是他們兩個大男孩,合力完成的第一個採訪、第一個報導。

          圖:左『南北風味』東主之一阿山;右『鴻裕地產』東主黄文雄。

 

 

圖:左『龍鳳酒樓』東主梅佩凡;右『黄氏議長』黄國麟及『黄氏婦女部』主任黃周麗桃。

 

              圖:台山聯誼會代表與Bill Linehan合攝。(圖攝:徐佩蒂)  

 

 
榮光會就職理性看歷史
作者是 Alan K Chow   

榮光會就職理性看歷史

 

回望重温動蕩不安年代

 

(News Chinatown鄒國綸報導)

 

每年,在波士頓榮光聯誼會就職儀式中,最重要的還要數『重温歷史-七七事變』,引証了前人努力後人享太平的事實。

 

在波士頓,榮光聯誼會有其一定的社會地位,在兩組不同的『英雄』,美國華裔退伍軍人和榮光會,非常有默契的以他們君子風範,來豎立退役後的軍人仍不忘愛鄉、愛民。

 

圖:前排:就職儀式後,主禮嘉賓處長洪慧珠、副處長鍾麗文、僑教主任黄正杰與理事長殷尚堅、副理事長薛劍童等合照。(鄒國綸 攝)

 

榮光會新任理監事名單:

 

理事長殷尚堅、副理事長薛劍童、秘書長江文玲、財務陳世隆、組織袁建業、活動池元山、出席中華公所石家孝、理事王梵、黃正雅、蘇麗萍、張韻蘭、何麗娟、蘇義雄;監事長:黃其瓊、監事朱自律、張建勛。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副處長鍾麗文、僑教主任黄正杰均帶來祝賀,監事張建勛撰誦「盧溝橋」:歌詞「南宋建築到今朝,猙獰的惡魔正在狂嘯,民族的火炬正在燃燒,熱血捲狂潮,力槍各在腰、萬眾一心除強寇,正氣衝雲霄」。

『萬馬奔騰』學生亦有出席,會內放影七七蘆溝橋事變紀錄片。

 
 

                        圖:全體榮光會成員,穿上制服來張大合照。(鄒國綸 攝)

 

          有關七七事變

 

國軍守在蘆溝橋上。(資料圖片)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在19377月7發生在中國北平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

 

七七事變是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嘅起點,自1937日本二二六事件開始,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政府迫切需要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解決接踵而來嘅經濟、政治問題。

 

而《何梅協定》簽訂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華北勢力銳減,客觀上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1936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達成協議共同抗日,兩黨再次走向聯合,亦為歷史上所稱之『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6月起,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幾乎每日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19377月7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

 

晚間日軍通知有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宛平縣城(現時盧溝橋鎮)搜查,國軍拒絕了這個無理要求,日軍於是在晚上八點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中國守軍進攻。

 

國民革命軍第2937219團(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事件後第二日中國共產黨就發表抗日通電,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儘快履行西安事變時的承諾,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7月17廬山談話會上宣佈準備應戰及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

 

7月287月30,日軍相繼佔領北平天津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中華民國空降優秀青年來美
作者是 Alan K Chow   

 

100

 

中華民國空降優秀青年來美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能和年青朋友『共聚』談笑風生是件樂事;而能面前一群有教養、對人生滿抱希望的少男少女,從他們閃爍喜悅的談吐中,如沐春風;『100年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劃學員』,也就是馬英九總統所推動的『萬馬奔騰』,讓中華民國優秀學人,有機會到海外培訓、參觀;(培訓8星期,每天獲津貼台幣一千一百元,自責食宿。)

 

 

 

說明(右一)李承翰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三年級生,代表國防部致送禮物給予(左起)馬滌凡僑務委員、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會長周仙梅、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黃正杰、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下任會長陳永茂及副會長林展輝。(圖攝:徐佩蒂)

 

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黃正杰8號中午,在侯任『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大波士頓分會』會長陳永茂的『常熟』舉行了一個發佈會致詞中提及:『今年有109位同學獲出外機會,同時今年踏入第三年,該項計劃係為落實馬總統《萬馬奔騰》青年政策的政見,開拓青年國際視野、培訓國際事務人才,甄選國內優秀青年赴美國暑期進修,並由各地僑教中心安排深入駐外機構及僑社觀摩學習,希望波士頓僑社多多給予指教。』

今年,8位來自台灣同學44女,從資料所得,學歷較往年為高,而且系別多元化:100年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劃學員資料一覽表:

 

6位在波士頓大學進修者為:蘇翊豪()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李承翰()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孫逸安()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所、張婷雅()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李宗憲()文藻外語學院二技部翻譯系、蕭家瑜()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雙主修新聞;另2位在哈佛進修分別為:于振亞()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林育萱()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說明:第2(左起)新英格蘭台灣學生聯合會胡峻峰會長、學員李宗憲學員林育萱、學員于振亞、學員張婷雅、學員李承翰、學員孫逸安、波士頓大學同學會會長王俊凱;1(左起)馬滌凡僑務委員、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會長周仙梅、黃正杰主任、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下任會長陳永茂、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副會長林展輝。

 

當天出席人士還包括台聯會會長周仙梅、下任會長陳永茂、副會長林展輝、僑務委員馬滌凡等人。

 

      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由來

 

後記: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下任會長陳永茂說,來美20多年,一直為生活而忙,時間流逝,努力回報,生活安逸後,接受『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邀請,接任下屆會長(710)上午1130分在99 Pond Ave The Brook House舉行交接典禮。

 

這個會成立於1978年,當年因『釣魚臺』事件,引起海外台灣留生學抗議,率在各地發起活動,並在全美多個華人聚集之地,紛紛成立分會,以集合群眾力量,之後曾在華盛頓進行示威。

 

當年,馬英九在波士頓哈佛法律系,也是波士頓分會會員。

 

 

 

說明: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波士頓分會78日中午設宴歡迎100年萬馬奔騰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劃波士頓地區學員蘇翊豪(後排右2 ) 7人,歡迎利用暑假期間到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進修國際關係等相關課程。  圖攝:徐佩蒂 

 

航天飛機 謝幕之旅

8日,在幾十萬美國人親眼見證下,在全球億萬觀眾的矚目中,『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如利劍般插入天際,開始了謝幕之旅,航天飛機這一曾在歡呼聲中誕生的載人航天標誌,終要告別舞臺,走進歷史。

 

從『哥倫比亞』號到『阿特蘭蒂斯』號,30年間,航天飛機曾經承載多少榮光,又經歷多少眼淚,正如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說:『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說明:7月8日『阿特蘭蒂斯號』飛行人員,指令長克里斯、弗格森(右下)、飛行員道格、赫爾利(左下)、任務專家桑廸、馬格努斯(左上)、雷克斯、瓦爾海姆(右上)在佛羅里達州肯尼廸航天中心,準備進入發射位置,美東時間7月8日1126分升空,是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任務期12天。(新華社/路透)

 

發射航天飛機是美國繼『阿波羅』登月計劃後的又一大規模,載人航天活動冷戰時期,為了抗衡蘇聯,美國自1972年開始投巨資進行研究,歷時9年,花費約100億美元,終使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在1981年飛上太空。

 

航天飛機有三大優勢:一是可以多次往返,重復使用;二是可運送多名宇航員外加20噸以上貨物,運載量是其他航天器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三是它可以捕獲太空中的衛星等飛行器,還可以通過宇航員的艙外作業檢修或回收。

 

因此,航天飛機有強大的競爭力,一度成為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等發展載人航天時考慮的方案,航天飛機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歷史功績不應被忘懷;美國前總統老布殊認為,航天飛機『在巨大的代價下幫助完成的發現、促進的國際合作、獲得的知識,通過數不清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的共同進步』。

 

然而,在每次發射和降落時萬眾歡呼的場景背後,航天飛機也面臨日益增多的隱憂:實際運行的航天飛機,沒有完全實現設計初衷,反而因為技術復雜、投資巨大,維修準備期長,可靠性隨飛行次數的增加而不斷降低。

 

美國共有5架服役的航天飛機,每架制造費用20億美元,總共發射一百多次,每飛行一次費用高達5億美元,返回後還要進行大量費時費力的檢修,這讓美航天局不堪重負。

 

況且,『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分別於1986年和2003年失事,剩餘的3架也已經到了故障多發的暮年,作為冷戰期間太空爭霸的產物,航天飛機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是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領先地位的象徵,也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象徵,但30年後的今天,它佔用的資源已迫使美國不得不與之告別。

 

航天飛機時代終結,並不意味著載人航天事業的挫折,從美國自身看,私營企業有望承擔起載人航天的重任,放眼全球,載人航天也不再是超級大國的『禁臠』,歐洲、日本一直有志于發展自己的載人航天工具,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更是載人航天的『新軍』,航天飛機的技術和設計理念,已由未來的載人航天器所繼承。

 

 

 
 
« 最先前一個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下一個最後 »

第 161 頁, 共 227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