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同行73年;芭芭拉遺愛人間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芭芭拉·布殊 (Barbara Bush) 於週二晚間去世,享年92歲;作為一位總統的妻子,她備受人們的敬仰,而作為另一位總統的母親,她給予自己的兒子堅定的支持;布殊家族發言人Jim McGrath Twitter上發表的聲明中宣布了她去世的消息;她的丈夫、前總統喬治·布殊 (George Bush) 的辦公室此前發表聲明,稱在與家人和醫生商議後,芭芭拉·布殊「決定不再尋求更多的治療,而是把重點放在舒適護理上」;布殊夫婦在1月慶祝了他們結婚73週年紀念日,他們是有史以來結婚時間最長的美國總統夫婦。

同行73年;芭芭拉遺愛人間

芭芭拉·皮爾斯·布殊(Barbara Pierce Bush,1925年6月8日-2018年4月17日)為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的夫人,第43任總統小布殊和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殊的母親,芭芭拉是美國目前唯一一名見證丈夫和兒子先後當上總統的女性,也是丈夫和兒子先後當選總統的兩位女性之一,另一位是阿比蓋爾·亞當斯。

按《紐約時報》報導,喬治·W·布殊在一份聲明中寫道:「不管是作為第一夫人還是一位女性,芭芭拉·布殊都非常傑出,她為數百萬人送去愛和知識。」布殊還寫道,母親在最後的時刻依然讓我們歡笑,他感謝所有為其祈禱和祝福的人;芭芭拉病魔纏身已有數十年之久,她不僅早已被確診患有一種甲狀腺疾病,2008年她還因胃穿孔進行手術,2009年又因心臟瓣膜嚴重狹窄動手術;盡管如此,她堅持工作,尤其是在慈善事業方面,芭芭拉年近八旬時,仍每周去慈善機構訪問,其中包括「芭芭拉·布什家庭教育基金會」,4月10日前後,該基金會還收到一筆220萬美元的捐款。

 

聽聞芭芭拉離世消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發表聲明稱,布殊夫人「為支持家人和朋友、國家和事業一直忙碌不停」,他和希拉莉·克林頓將「永遠不會忘記芭芭拉和布什總統的以禮相待」;芭芭拉與喬治·H·W·布殊於1945年1月6日結為夫婦,是美國曆史上婚姻最長久的總統夫妻,他們共育有6名子女,喬治·H·W·布什今年已93歲,近幾年來,他因肺炎也多次出入醫院,他還患有一種帕金森病,必須使用特製輪椅行動。


 
臺灣盼參與 WHA 僑界呼籲國際關注

(圖上)「紐約地區僑務工作座談會」數十名僑界代表出席,盼參與WHA;處長徐儷文、僑教主任黃正杰主持會議。(圖片:中央通訊社)(圖下) 波士頓地區僑務工作座談會由處長徐佑典、僑教主任歐宏偉主持,與會者踴躍簽名。(僑教中心提供)

臺灣盼參與 WHA 僑界呼籲國際關注

徐儷文、徐佑典《紐、波》處長同獲僑界支持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舉行,臺灣持續爭取參與;紐約地區僑界及波士頓地區僑界分別發表聲明,呼籲國際社會,關注臺灣人民基本權益,支持臺灣參與今年WHA;「紐約地區僑務工作座談會」及「波士頓地區僑務工作座談會」同時討論如何面對中共統戰企圖、爭取更多海外友台力量、增進僑青參與僑社活動熱情、配合政策推動加速投資臺灣等議題,與會者發言踴躍。
主持座談的「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徐儷文表示:「在防疫網絡、航空安全等全球議題有合作時,臺灣不能被遺漏,衛生疾病無國界,爭取參與WHO及WHA最能引起共鳴,但重要的是「參與」,因為參與有很多形式;「加入」則是一條漫漫長路,「我們希望用觀察員身分參與,比較沒有政治上的顧慮,這就是為了凝聚最大共識。」並連署致函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艾薩(Alex Azar),傳達心聲盼支持臺灣參與WHO及WHA。

 

波士頓發表共同聲明內容

「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徐佑典首次主持僑務工作座談會;發起波士頓僑界連署致函美國衛生部部長Alex Azar 及世界衛生大會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並發表共同聲明,獲得在場50餘位僑領的支持及響應。共同聲明內容如下:

(1) 臺灣無法出席WHA及全面參與WHO相關技術性會議、機制及活動,因此取得疫病及醫衛資訊多有延宕且不完整,形成全球衛生安全體系的嚴重缺口;加上臺灣是2016年世界貨品貿易第18大進、出口國,如果被排除於全球衛生體系外,也將增加全球食品安全的風險。

(2) 臺灣是亞洲地區最早落實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國家,納保率達99.9%,有意願也有能力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分享相關經驗,以協助WHO推動提升「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及全球人類健康水準的核心目標。

(3) 臺灣已成功從一個國際援助接受者轉變為國際援助提供者,現已建構完善的防疫體系,並積極協助提升亞太及東南亞地區因應伊波拉、MERS、登革熱及茲卡之防疫量能,共同強化全球衛生安全。

(4) 任何國際社會成員均不應以犧牲臺灣2300萬人健康權益與危及全球衛生安全的政治前提與框架來阻礙、限縮臺灣有意義參與WHO及WHA。

(5)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健康是基本人權,是普世價值,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而有所分別。臺灣依據上述普世人權價值參與WHO,並作出貢獻,期盼國際社會之聲援支持,以共創臺灣、WHO與國際社會多贏的局面。


 
與中國抗衡 向海外優秀人才招手

臺灣「海外攬才」總結

陳良基部長表示:『人才培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台灣目前正臨國家建設與科技發展的重要轉型時刻,需要海內外人才一起投入,此次「海外攬才」主要為宣傳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劃」(Young Scholar Fellowship Program) 教育部「玉山計劃」(Yushan Project) 等方案以號召「國際年輕優秀的研人才」,到台灣公私立大學任教並從事研工作,為台灣科研發展與高等教育注入新血;此趟四場海外攬才說明會總共吸引超過500名學子參與,不但讓台灣在海外頂尖人才感受到政府重視優秀學者的企圖心,也吸引許多學人及社團的關注,科技部與教育部正攜手為台灣打拼優質的學術研發環境,望讓所有的年輕優秀人才,都可以台灣耕,發揮所長共同創造無限可能。

與中國抗衡 向海外優秀人才招手

(News Chinatown徐佩蒂綜合報導) 「第一場」科技部與教育部海外攬才說明會,107年4月1日(舊金山-Hilton San Francisco Airport Bay front) ;「第二場」4月3日(洛杉磯- CNSI Auditorium, UCLA) ;第三場:4月5日(紐約-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New York) ;第四場:4月7日(波士頓-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Building) ;中國大陸近來為加強統戰,提出對台31項措施,其中包括向台灣優秀科研人才招手。

陳良基與姚立德特別與國內11所頂尖大學的校長、副校長、研發長組成攬才團隊,前往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波士頓四個城市舉辦說明會;回顧陳良基在紐約時強調:「台灣的自由、民主、法治是對岸所沒有,研究自由度跟美國一樣,什麼都可以做。」

此次攬才計劃在波士頓舉行最終場,科技部向海外青年學者介紹「年輕學者養成計劃」,以跳躍思考、勇於創新、大膽逐夢為主軸,鼓勵研究者多元與自由地嘗試各種研究發想,發掘有潛力的新興議題,進行「愛因斯坦培植計劃」,預計每年提供50位名額,每人每年新台幣五百萬元的多年期計劃補助經費。

 

另也有「哥倫布計劃」,以探索未知、放眼國際、追求卓越為方針,鼓勵研究者投入具有潛力的研究構想,建立跨領域合作團隊,或至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交流研究,增進國際視野及影響力,提高學者於國際學術領域能見度,預計每年提供30位補助名額,每人每年新台幣一千萬元的多年期計劃補助經費,教育部則提出「玉山計劃」,用優渥待遇爭取海外優秀學者來台從事教職、研究。

在波士頓的活動:科技部與教育部二部會,會晤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MJNE)及MIT-Sloan管理學院台灣學生會等社團,強化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之力道,建立台灣與美東地區創新科技和學術資源之連結,亦成功拓展台灣與美國學術社群的交流層面,透過此次攬才與相關拜會活動,加強台灣與美國學術單位、新創機構之間的合作深度。

學生是天生的創造者

陳良基表示,台灣目前正面臨國家建設與科技發展的重要轉型時刻,需要海內外人才一起投入,希望以這些計畫讓人才回到台灣公私立大學任教並從事科研工作,為台灣科研發展與高等教育注入新血。

陳良基、姚立德與11位大學校長一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在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和「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協同下,舉辦海外攬才說明會,校長們帶著300多個職缺,現場面試人才,以期聘任卓越學者到台灣研究和教學。

「台灣沒有浪費人才的本錢」陳良基感慨提到,在「少子化」社會背景下,台灣的年輕人才數量減少,但都有很大潛力;他認為,將這些年輕人送到國外學習,例如此前已有合作的美國、以色列、法國等地,更能開闊他們的眼界,激發他們的潛能,他說,今年台灣政府的目標是至少送50位學生出國從事博士、博士後研究。

「我也曾是台灣的『土博士』,因緣際會,國家送出來博士後一年」,陳良基說:「當時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結識了諸多卓越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以致眼界大開,直到目前,陳良基已擁有二十多項發明專利,那個時候就覺得跟著科學家一直在進步。」

他強調:「未來的世界不是臆測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拿著過去的技術,應用到新的領域去,就是未來世界;因此未來世界不是一夕之間「變」出來的,而是過去及現在的技術,演變及應用出來,只是時間快很多,影響也更普及,就像物聯網要讓所有物件「動」起來,可以上網,可以傳資料,那應用就無限想像了。

身為一個教育家,就是在耕作一畝教育田;教育田裡會播下很多種子(學生),每個種子都不同,來自不同的背景及家庭,展現出不同的天賦與資質,作為老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適時的給他們養分及水分,協助他們長大;更重要的,看他們不同的需求與特質,給予不同的養分及水分,之後,就讓它們自己內化,自己成長,未來的貢獻也會不一樣,這就是農耕式教育的想法。

陳良基 小檔案

學歷:成大電機博士
經歷
新任科技部長
教育部政務次長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
台大學術副校長
台大創創學程主任
台大電機系教授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展紀念司徒美堂誕辰150周年

說明:司徒美堂:生活在美國;一心愛中國;81歲返回中國。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展紀念司徒美堂誕辰150周年

(中新社北京4月3日電)《我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愛國僑領司徒美堂誕辰150周年專題展》3日於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司徒美堂作為愛國華僑領袖、中國致公黨創始人之一,出生於廣東開平,旅居美國近70年;辛亥革命期間,他極力支持、追隨孫中山進行輓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期間,他在美洲宣傳抗戰、籌集資金、捐獻物資,為抗戰奔走;新中國成立後,他以81歲高齡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事業。

為還原司徒美堂一生,展覽分為三部分,分別是「七十年旅居美國」「余生奉獻新中國」和「長留風范在人間。」展品包括真實歷史圖片及珍貴館藏文物,如周恩來總理贈送給司徒美堂的大衣原件、司徒美堂捐款單原件等;開幕式上,司徒美堂孫女司徒月桂講述了爺爺的故事。她講道,司徒美堂曾說「我雖老邁,但一息尚存,不能稍些,出國族於危亡,救人民於水火,中國為四億五千萬之中國,必須給人民以自由」,贏得了嘉賓與觀衆的掌聲。

中國僑聯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李卓彬在現場揮毫寫下「美堂精神永存」六字;李卓彬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美堂先生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反映着海外愛國僑胞自鴉片戰爭以來走過的道路;「美堂精神」是僑的精神、是愛國的精神,這份精神將激勵千千萬萬僑胞,在任何時代都緊密團結,互濟互助。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祁德貴表示,展覽旨在抹去歷史的塵埃,將人們口中頗具神秘色彩的「洪門大佬」全面、真實地展示在觀衆面前。他希望觀衆能繼承並弘揚美堂先生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品質,勇於追求進步,永遠嚮往光明;展覽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江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開平市政府聯合主辦。

檢察長回應美環保署聲明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美國馬薩諸塞州檢察長Maura Healey 4月3號發表以下聲明,回應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行政長官Scott Pruitt宣布該機構將回滾關鍵汽車和輕型卡車溫室氣體排放限制:「這些常識規則比任何其他措施都做得更多,可以增加每加侖里程數,改善空氣質量,減少碳排放,並且節省駕駛員的燃氣費用,Scott Pruitt再次非法將EPA決策權轉交給氣候變化者和化石燃料遊說者,同時將美國人的空氣更臟,價格更高,由於公眾不再依賴環保局來保護他們的利益,我們正在與我們的國家合作夥伴一起捍衛這一規則。」

背景:在全球範圍內,交通運輸業是危險的溫室氣體污染增長最快的來源,汽車和輕型卡車佔全國交通運輸業的60%,是美國依賴石油的主要動力,包括外國進口;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稱,運輸部門已經超過電力部門,現在是全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根據聯邦清潔空氣法,EPA需要製定車輛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標準, 2010年,美國環保局在2017-2025年及以後的模型年中為新乘用車和輕型卡車採用了這樣的標準。

2017年1月,EPA在其中期評估中確定2022-25標準很容易通過汽車行業實現,經過廣泛的技術審查後,EPA在很大程度上基於來自行業,倡導者和其他相關方的信息,發現「汽車製造商已經做好了準備,以比以前估計的更低的成本滿足標準。」

預計將回滾的2022-2025標準將通過減少5.4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來削減碳排放量,相當於減少4.22億輛汽車在道路上的排放量,並改善車輛的燃油經濟性 - 從而導致淨排放總計近1000億美元的收益,其中包括每輛消費者在新車的整個使用期內淨節省1,650美元;NHK 還在報導中提到了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的談話。高峰指出,「希望美方盡快撤銷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措施,使中美雙方貿易回歸到正常軌道。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 最先前一個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下一個最後 »

第 294 頁, 共 435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