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特朗普訪華團中有那些人隨行?

8日至10日,特朗普將開啟亞洲行第三站,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他就任美國總統以來,首次來華訪問;據美國媒體報導,特朗普政府對這次訪華之旅非常重視,率領了一支高規格的代表團;他們是咋選出來的?特朗普來華後將會商談那些議題?


特朗普訪華團中有那些人隨行?

豪華代表團由於特朗普此次亞洲行將出訪5個國家,時長達12天,隨行人員會有所差異,比如其長女伊萬卡,在日本打完前站後即返回美國,與特朗普擦肩而過。

據美國媒體報導,伊萬卡之所以急着回美國,是要與留守的財政部長努欽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一道,在國會為特朗普提議的稅制改革進行遊說;伊萬卡的丈夫,同為總統高級顧問的庫什納,在特朗普訪華結束後也將返回華盛頓,缺席特朗普接下來的行程。

在特朗普政府中,庫什納主要負責的事務之一就是對華政策,另一部分部分「標配」隨行人員,則將全程參與特朗普的活動,如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國務卿蒂勒森、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白宮幕僚長凱利…… 此外,白宮發言人桑德斯、白宮通訊主管希克斯、白宮秘書波特等一衆白宮幕僚也將一直跟隨特朗普,負責對外溝通、媒體聯絡等。

29位企業大佬隨行:

除了政府部門隨行人員,特朗普訪華的隨行團還有一大特點:29名美國企業大佬組成的豪華商務代表團,包括高盛集團CEO勞爾德·貝蘭克梵、波音民用飛機集團總裁兼CEO凱文·邁卡利斯特、通用電氣公司副董事長莊睿思等人;據彭博社此前報導,超過100家美國企業申請加入訪華代表團,美國商務部最終精挑細選了29家。

為何是這29家企業?如果仔細查看企業名單可以發現,這29家企業主要是能源和製造業,按美國媒體的说法,能源領域合作將是此次特朗普中國行的重點之一;據新華社報導,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接受採訪時也提到,兩國元首將見證一系列檔案的簽署,涵蓋製造業、能源等諸多領域。

這些CEO們由商務部長羅斯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帶領,傳遞了希望建立長期美中雙邊經濟關係的訊息;沃克此行同樣為能源問題而來。阿拉斯加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一直希望打開中國市場,和他一塊的還有阿拉斯加管道開發公司總裁。

朝核問題是重點:經貿之外,朝鮮半島核問題無疑是一大重點,今年以來,中美兩國元首多次通電話,就朝核問題進行溝通:《紐約時報》認為,特朗普亞洲行帶上全套國安班子表明,這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白宮要在尋找對朝鮮施加區域性壓力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應對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項目。

3日,在外交部就特朗普訪華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表達了中方堅持談判解決朝核問題的一貫態度;;當前,各方應避免採取可能激化矛盾、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言行,下更大功夫把半島核問題拉回談判解決的軌道,中方一貫反對美方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反對美方對中國實體和個人搞「長臂管轄」和單邊制裁。

個應記者問到「在此次中美元首會晤中,中方期待雙方就朝核問題達成怎樣的共識。」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此回答:「此次中美元首北京會晤期間,雙方將就包括朝鮮半島核問題在內的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的戰略性溝通,我們願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美方保持密切溝通協調,為推動半島核問題得到妥善和平解決作出不懈努力。」


 
這是一種社會種族隔離

根據新公佈的數字,牛津大學13個學院在6年期間沒有收過1名A等成績黑人學生;前負責高等教育的大臣、工黨議員拉米透過資訊公開法(FOI)要求取得數據後,指控牛津大學的「社會種族隔離」,數據也顯示,牛津大學32個學院中僅3個學院,2010年到2015年期間,每年會收1名A等成績黑人學生;劍橋大學的數據顯示,6年期間每一年,平均1/4的學院沒有收英國黑人學生,劍橋大學巴基斯坦裔學生申請入學成功率不到1%,劍橋大學29個學院中的14個學院2015年沒有收過1名巴基斯坦裔學生。

這是一種社會種族隔離

(歷史回望) News Chinatown精選「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併的結果,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二十世紀頭50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國的香港。

「自我意識」非常自保的「英國」,當年九七前,香港人首選是英國,卻遭諸多制抓,始才造就了今天的温哥華和多倫多,也許這便是「一種社會種族隔離」的文化;牛津大學發言人告訴英國「衛報」,解決這個問題「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整個社會非常努力的處理嚴重不平等問題,包括牛津大學這樣的頂尖大學。」劍橋大學發言人表示,劍橋大學在招生上僅以學術為考量。

道德法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解放黑奴的林肯這樣說過;法制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被冠上種族歧視的帽子便很麻煩,「黑人」有英國黑人(Black British)和美國黑人(African American);前者是指來自非洲或其後裔的英國籍黑人,包括非洲裔加勒比人,有時也包括相關混血族裔,這個詞語在1950年代開始使用,主要指來自西印度群島與非洲的前英國殖民地,居住於聯合王國且自認為英國臣民的黑人。

在英國「黑人」一詞在歷史上有多次被當作種族和政治標籤,可能用於更寬廣的社會政治背景,以涵蓋更廣泛的非歐洲裔少數族群,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定義,「英國黑人」是用於官方版英國族群分類的各種自我認定項目之一;2011年,黑人居民約佔英國人口數的3%;該數字係從2001年略少於115萬居民(佔人口數的2%)增加到2011年的略多於190萬,超過95%的黑人居住在英格蘭,尤其是在英格蘭的大都會區,超過一百萬英國黑人住在大倫敦地區。

非裔美國人指美國人口中的黑人,又稱為美國黑人,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壓迫為奴隸,在19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獲憲法保障平等的權利,但此後因美國最高法院普萊西訴弗格森案,有關隔離但平等的判決,以及美國各州陸續出現不少種族隔離的法律,導致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利不受保障;非裔美國人在20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民權運動而最終獲得全面的公民權;2008年,巴拉克·歐巴馬贏得總統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有黑人血統的總統。

黑就是美

非裔美國人一般也指後來移民到美國的非洲人,部分非裔美國人認為,稱他們為非裔美國人等於是和亞裔美國人、德裔美國人、愛爾蘭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等平等的對待,非以種族及膚色稱呼;不過不同的是,其他族裔的美國人是自願來到美國的,而他們的祖先是被迫的,和其他族裔不同,所以他們倒寧可和自己的非洲同胞一樣,被稱為黑人(black),反而不願意被稱為非裔美國人。

另外,這也與1960年起的一股黑人自我認同運動有關,這股運動與當時狂飆的民權運動相結合,強調「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不再將Black看做是一種較為低等的形容詞,不過,稱為非裔美國人實際上帶有政治正確的意味,因為這樣比較可以包含平等的意義,避免直接以膚色及種族稱呼黑人,與白人相對。

非裔美國人在早期絕大部分一直支持共和黨,因為共和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支持解放黑奴及種族平等;但自從1930年代民主黨政府實行羅斯福新政以及提倡和支持民權運動後,他們轉而支持民主黨,現時美國有80-90%以上的非裔美國人支持民主黨,但也有約7-10%的非裔美國人支持共和黨,共和黨總統在過去五十年只獲不到15%的非裔美國人選票。

英國黑人講的英語與美國黑人講的英語有很多不同之處,這體現在口音、詞彙、語調等許多地方;兩國黑人在語言習慣上的不同經常是英國黑人喜劇演員選擇調侃的地方。


 
清末民初外交家伍廷芳:首位香港立法會議員

胡適讚嘆伍廷芳之外交風範:「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時,全靠他的古怪行為和古怪的議論,壓倒了西洋人的氣焰,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居然能使一個弱國代表受到許多外人的敬重」;鑒於伍廷芳在西法上的造詣和成就,清廷特委任他和沈家本主持變法修律;他以紮實刑律知識改造《大清現行刑律》,力主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並禁止刑訊,建立符合現代文明的刑法觀;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刑法開新紀元」。

外交家伍廷芳:首位香港立法會議員

(歷史回望) News Chinatown精選「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生於1842年7月9日卒於1922年6月23日,又名伍才,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伍廷芳一生從中方到西方,從封建到民主,3歲時隨父親回中國廣州芳村定居,13歲時遭綁架,說服綁匪逃脫,14歲時在親戚陳藹亭陪同下以伍才之名往香港求學,在聖保羅書院就讀,畢業後於1861年任香港的高等審判庭、地方法院等的翻譯;1860年,與黃勝利用報社廢棄的中文鉛字,一同創辦中國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同時,又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報》,1864年與牧師何進善的長女何妙齡成婚,1871年調任港府巡理署譯員。

1874年與妻子自費赴英國留學,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法律,並於1874年入四大訟務律師學院之一的林肯律師學院受大律師培訓,1877年畢業,獲得倫敦大學學院所頒法律博士(LLD)學位,1876年通過大律師資格考試,同期同學包括後任英國首相的H·H·阿斯奎斯;1877年1月26日正式成爲大律師,1月23日,拜會駐英公使郭嵩燾,郭氏欲招為己用;3月乘船離英奔喪,在船上認識候任香港總督軒尼詩,改變了他的人生。

 

5月18日,香港政府司法機關決定準許伍才,在香港法庭執行律師業務,伍才是第一位獲准在英國殖民地擔任律師的中國人;6月22日,郭嵩燾、劉錫鴻聯名上書,奏請朝廷委任伍才為駐英使館三等參贊;李鴻章得知伍回港,派黎兆棠到香港洽談,1877年10月6日,黎兆棠攜伍到天津與李鴻章見面;10月22日,李鴻章與沈葆楨各出黃金三千兩,共六千兩黃金作為伍的年薪,但伍才沒有接受,選擇回香港執業師;1878年12月16日獲港督軒尼詩委任為首名華人太平紳士,1879年,香港律政司返英,軒尼詩提議由伍署理,遭到在港英國人反對,只好作罷;1880年2月19日,港督接受香港各界華人領袖的建議,委任伍為定例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同年他曾署任裁判司。

反歧視華人

在港期間,他積極支持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因與妻及妻舅何添投資生意失敗,被迫辭去立法局議員一職,1881年12月20日,在特遣分艦隊「巴坎蒂爾號」服役的英國皇孫艾伯特維克托王子喬治(即後來喬治五世長兄及喬治五世)隨分艦隊訪港,由於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嘉蘭威廉伯爵(Vice-Admiral Earl of Clanwilliam)的拒阻,將伍才等香港縉紳為王室成員籌備的許多歡迎節目省掉,伍才被嘉蘭威廉伯爵數次冷落,決心北上大陸發展。

1882年10月底,伍才以伍廷芳之名離港北上,到天津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邀請,任法律顧問,成為李鴻章的幕僚,其間曾參與1885年中法新約、1886年長崎事件、1895年馬關條約等的商議,擔任馬關條約換約全權大臣,亦曾任中國鐵路公司總辦等職,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經政府批准興建使用的鐵路唐胥鐵路。

1896年11月16日,清廷封伍廷芳為出使美日秘國大臣,1897年1月22日,伍省親後回到香港,港督羅便臣熱烈相迎,4月24日到達美國華盛頓,5月1日正式就任駐美公使;上任後,不斷為華人爭取利益,抗議排華法案;1901年幫助孔祥熙進入美國;1902年伍廷芳回中國,與沈家本同任法律修訂大臣;1906年期間,擬訂了中國最早的商業法;提出廢除凌遲等酷刑;並按歐美等國辦法起草訴訟法,建議使用陪審團制度。

伍廷芳曾任駐美公使,1905年,當時美國剛剛通過排華法案,墨西哥隨後亦宣布跟隨;當時,伍廷芳曾為了這件事在美國和墨西哥兩國之間不斷遊走,以解決危機;1907年12月,伍庭芳再次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及古巴,1908年2月啟程,經過日本東京,前首相大隈重信設宴款待,後不歡而散,3月7日抵達華盛頓,後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漸成好友,伍在美國目睹主張推翻清朝和帝制的高漲革命浪潮,又拜訪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邀請其到中國遊玩。

府院之爭

同年5月31日,伍開始南美洲之行,先後到巴拿馬、厄瓜多、秘魯慰問華僑,與秘魯簽訂《中秘條約》;8月底回美國,不久又到墨西哥、古巴遞交國書;免職後於1910年3月離開美國經歐洲、新加坡、香港,進京辭職,上奏《請剪髮不易服折》,後稱病寓居於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後,伍廷芳支持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4月袁世凱掌權後,伍廷芳離職;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總統;伍廷芳出任段祺瑞總理政府的外交總長;1917年發生「府院之爭」,伍廷芳反對加入協約國,並提出辭職,段祺瑞被黎元洪解除職務後,伍廷芳一度出任代理國務總理;後來黎元洪迫於張勳的壓力,要伍簽署解散國會的命令,伍拒絕,辭職。

應孫中山的號召,南下廣州,出任護法軍政府的外交部部長,1919年,任廣東省省長及後一路追隨孫中山,1921年孫中山於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伍任外交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廣東省省長;更曾一度任代行非常大總統,1922年6月23日病逝廣州。

伍廷芳妻何妙齡,妻舅為何啟爵士,二人為何福堂牧師之子女,伍廷芳與何妙齡育有一子伍朝樞,他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家,曾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曾孫伍浩平為美國聯邦法院第四位華裔法官;伍廷芳在英國進修其間與一英國女子瑪麗婭誕下一女伍麗芳,三歲時帶回香港撫養,許多的私人文物及藝術收藏品由伍麗芳及其子孫鄭月娥及趙泰來繼承。


 
香港「英、中立法會」定局

「拉布」filibustering,又稱阻撓議事,議員利用「拉布」的方式阻礙立法會的正常進程,嘗試逼使政府答應他們的訴求,「拉布」的情況不只出現在立法會大會審議,在財務委員會(財委會)及轄下工務小組委員會及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亦不時受個別議員進行「拉布」所影響,客觀後果是造成等待審議項目出現「大塞車」的情況;「拉布」令立法會審議各項事務所需時間大幅增加,以及屢有發生因立法會出席議員人數不足而「流會」的情況,均會造成額外支出。


香港「英、中立法會」定局

(歷史回望) News Chinatown精選「民主是需要過程,法律又保障什麼?」香港在一個50年不變的《各據意識形態》而令某一撮人要改變社會;《英治時期》香港開埠初期(1841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首份憲制性法律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該憲章訂定成立「定例局」(其後改稱立法局),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1917年頒布取代1843年憲章的《英皇制誥》。

香港立法機關成立初期稱為定例局,由政府三司的當然議員、政府官員出任的官守議員及民間人士出任的非官守議員組成,除了當然議員以外,其餘成員皆由總督委任。(總督派自英國)

1843年8月,第一任港督砵甸乍宣布委任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三名官守議員(即正在擔任某種官職之意)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1845年3月7日,定例局根據《1843年皇室訓令》第6條,制定並通過首份《香港立法機關會議規則及常規》。

 

1850年委任兩位太平紳士代表,大衛渣甸及約瑟艾德格為首兩名非官方議員;1857年,增委兩名官方議員及一名非官方議員,1884年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七名官方議員及五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一名華人伍才(又名伍廷芳);1896年,進一步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八名官方議員及六名非官方議員;1929年,立法局共有10名官方議員及八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三名華人及一名葡籍人士。

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革引發的六七暴動,政府一方面推出香港節等文化活動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籌備代議政制,令市民有參與政制的機會;1967年,立法局成員人數增至26名,官守和非官守議員各佔13名;1973年,人數增至46名;1980年,增至50名;於1984年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詳列立法會民主化的過程,正式就立法局引入民選議席諮詢公眾。

1985年起,立法局搬到位於中環的舊最高法院大樓,並首次推行間接選舉,由於立法局的間接選舉以及當時主要由民選議員組成的市政局都甚為成功,不少泛民主派成員都要求政府在1988年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當時被稱作「八八直選」;但最後政府推出的《代議政制白皮書》,卻把首次直選的時間推遲至1991年,使泛民主派頗為失望;1985年,通過《立法局(權力與特權)條例》,使立法會的權力大大提高,1991年,成員人數增至60名。
1991年立法局第一次直接選舉舉行,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成立,由於聯票效應,使泛民主派大獲全勝;立法局內非官守議員為對抗泛民主派,以免議會被控制,成立了今日自由黨前身的「啟聯資源中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況的監察權;第一屆立法會成立於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


 
« 最先前一個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下一個最後 »

第 308 頁, 共 435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