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僑社新聞
僑社新聞

華人天主教會頒發神父獎學金
作者是 Alan K Chow   

華人天主教會頒發神父獎學金


(圖) 申合修神父 (右一) 頒發獎學金給馬朗忻、史慧美。圖由陳建立提供,馬澄濤攝

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日前在申合修神父主禮下,頒發趙振大執事/江志謙(John Hines)神父獎學金,鼓勵兩名獲獎者馬朗忻、史慧美繼續向學,並舉行聖洗聖事,歡迎執事葉俊年的的新生孫女溫喬,加入華人天主教會大家庭。

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是波士頓市內歷史悠久的教會組織,早年來美,定居波士頓的華人,有許多都是該會教友。

已擔任執事多年的陳建立表示,該會現有四百多個家庭會員,如果包括小孩在內,共有會員不下一千六百人,散居大波士頓各地,是一個頗具規模,會員們團結互愛的大家庭。

陳建立指出,自從趙振大執事過世後,很可惜的,該會迄今還無一名華裔終身執事。家族根源在波士頓,現居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經常拜會大波士頓華人基督教會,偶而參加共祭彌撒的林森執事,是一名終身執事,但他屬於另一教區。

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不定期舉行聖洗聖事,歡迎新人加入天主教大家庭。如果是成人,通常會先經過一段學習期,再在復活節前夕進行包括聖洗,堅振和領聖體等的入門聖事。

陳建立透露,該 會近來好事頻傳,每二、三個星期,就有一名新生嬰兒或小孩,在該會的周日彌撒之後,接受聖洗聖事(sacrament of baptism)。最近這次是華美銀行新英格蘭地區總監葉俊年,黃麗珍夫婦的外孫女溫喬受洗。當天有李高強等眾多教友一起興高采烈的歡迎這名小教友。

波士頓華人天主 教會的趙振大執事/John Hines神父獎學金,歡迎高中畢業班學生,已獲政府承認的二或四年制學院錄取,或是目前已在前述學院就讀的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會員申請。查詳情可上網 www.rc.net/boston/bccc-stjames/scholarship.htm。

 
經文處《迎新送舊》陳銘俊接鍾麗文
作者是 Alan K Chow   

經文處《迎新送舊》陳銘俊接鍾麗文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送舊迎新」總是喜憂參半;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8月9號中午12時,便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處長洪慧珠多了兩位新加盟的得力助手,分別是副處長陳銘俊博士及秘書張豐茂;另一方面,和波士頓僑胞有5年另3個月交情的副處長鍾麗文在下週便離任返回台灣;同一時間任滿返台的還有在波士頓5年的萬吳祥組長,以及因隨夫婿移居西雅圖的劉艾玲。


(圖) 左起:新上任的秘書張豐茂、離任的副處長鍾麗文、處長洪慧珠、新接任副處長陳銘俊,離任的萬吳祥組長及任職3年隨夫婿移居西雅圖的劉艾玲。(攝:徐佩蒂)

處長洪慧珠在經文處設下「送舊迎新」午宴,她以依依不捨的心情,表揚副處長鍾麗文任內對她協助良多,對她感謝之餘也說出一個真人版孝義的故事,鍾副處長要求提早離職,是因為她為了要侍奉年事巳高的母親而返回台灣。

鍾副處長表示:「來波士頓和大家結緣心生歡喜,任內工作能順利達成,全憑館內同僚的共同努力,也難忘5年多在波士頓的日子,也希望大家在經過亞洲區之時,到台灣走走。」

接任的副處長陳銘俊博士,和他的家人太太陳鄭靜敏,大兒子陳寬、二女陳容和三子陳和在7號從台灣抵波士頓,洪處長表示,陳銘俊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語言天才,而陳銘俊也表示,能跟隨洪處長是高興之餘,也有點憂心忡忡,卻不放過機會,更笑稱,大家都說:「能派往《兩頓》華盛頓、波士頓的都是優秀的,能和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會盡心盡力不負眾望。」

陳銘俊博士精通英、日、德、泰、國語外,也能說很好的粵語;在外交生涯中,曾有六年在大阪、六年在東京;他笑稱:「和太太結婚的那天便是副處長,太太不單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家中的處長。」

 

陳鄭靜敏說:「能到波士頓我們一家都開心,波士頓是大城市,卻比紐約平靜;孩子一向唸的是國際學校,英語不會有問題。」

她溫雅賢淑和溫文儒厚的陳銘俊,在這裡建立他們的家,她說,大阪像高雄、東京像台北。

外交人員「四海為家」,這一站是另一個六年。


(圖):陳銘俊開心與一家抵波士頓履職。(攝:徐佩蒂)

 
放眼昆士 了解更多
作者是 Alan K Chow   

放眼昆士  了解更多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昆市的市容,不斷變更;昆市的感受,充滿生機。

亞裔的努力,促進工商;放眼看昆士,了解更多。

以下的附件,有助大眾對被譽稱為第二個「華埠」的昆士有更深入的認識,「萬千變幻」非夢想。

 


 
波城洪門款待中國致公黨代表
作者是 Alan K Chow   

(圖):前排左起:監堂阮振强、洪門元老伍伯和、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處長林娜、波城洪門會長司徒宗達、鄺國添;後排左起:陳光劍、李厚鵬、梅惠聰、司徒彥鏗、林勝、龐鑫合攝。(徐佩蒂 攝)

波城洪門款待中國致公黨代表

林娜致公黨中委聯絡部副處長述黨歷史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在氣溫高達100度以外的波士頓,在波城洪門會見前往拜訪的林娜一家。

年青的林娜說: 「看到老朋友、也見到新朋友;更希望新朋友到中國看看,天下致公是一家,中國在進步,中國經濟好了,政策好了,一切在變動中,能回去用自己眼睛去看看,改 變中的人民生活;在辛亥革命100年,波城洪門的會長等都到中國追源溯始洪門歷史;中國致公黨於1925年在三藩市成立,前身是華僑社團。」

林娜是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聯絡部副處長,她笑說:「今次只是來看看朋友,因前來美國學習為期兩個月,還有10天便離開,和朋友見見面。」

林娜今次到美深造,其丈夫龐鑫和女兒亦同行;洪門元老伍伯和、主席鄺國添、司徒宗達、監堂阮振强、中文秘書梅梅惠聰等出席歡迎。

有關中國致公黨

中國致公黨,簡 稱致公黨,中國致公黨的前身是由華僑社團「美洲 - 洪門致公堂」發起的洪門 (又稱紅幫、天地會、三點會、三合會) 組建的海外組織,旨在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關注民族的獨立和中國富強;而現在的中國致公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政治體制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所認可的八 個「民主黨派」之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政黨,致公黨的成員,主要以歸僑、僑眷為主;現有成員約2萬人。


(圖):中國致公黨於1925年在美國舊金山成立。(資料圖片)

歷史

1925年10 月,致公堂的領袖代表在美國舊金山決定組成華僑政黨,成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辦致公黨第三次代表 大會,決議參加中國共產黨倡導並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綫; 1949年,致公黨派代表陳其尤、陳演生、黃鼎臣、官文森、雷榮珂、嚴希純六人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2007年4月,時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的萬鋼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成爲自傅作義過世後30多年來首位非共產黨籍的部長。

歷任主席

  1. 陳炯明(1925年-1933年,在美國舊金山創黨和在英屬香港運作時的首席領導,當時用總理職稱,原籍廣東汕尾海豐縣,鶴佬人)
  2. 陳其尤(1950年-1966年,第3屆副主席主持工作;第4、第5、第6屆中央主席,原籍廣東汕尾海豐縣,鶴佬人)
  3. 黃鼎臣(1979年-1984年,第7、第8屆中央主席,原籍廣東汕尾海豐縣,鶴佬人)
  4. 董寅初(1988年-1997年,第9、第10屆中央主席,印尼華僑,原籍安徽合肥)
  5. 羅豪才(1997年-2007年,第11、第12屆中央主席,新加坡華僑,祖籍福建泉州安溪,鶴佬人)
  6. 萬鋼(2007年-,第13屆中央主席,上海人,德國華僑,現任,並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1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他重要人物

  1. 司徒美堂
  2. 陳演生
  3. 官文森
  4. 徐明

 

 
馬英九談釣魚島爭端:基于民族大義一寸都不能讓
作者是 Alan K Chow   

馬英九談釣魚島爭端:基于民族大義一寸都不能讓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從(共同社東京電),得知日本政府有關人士透露,野田政府擬將衝繩縣尖閣群島 (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國有化,目前正與土地所有者交涉,同時與計劃購買的東京都政府協調;日本政府認為,為使尖閣群島作為國家固有領土實施穩定管理,應收歸國有。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對最近再起波瀾的釣魚島主權爭端表示:「基于民族大義,必須堅持,一寸都不能讓步。」

馬英九表示,中日兩國在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本內閣在同年1月21日通過兼並釣魚島列嶼,但未通過天皇敕令發表,實際上說它是竊佔,一點都沒有脫離事實;馬英九也再次重申,《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均已列入美國《條約和國際協定匯編》中,日本于1945年9月簽訂的降書也納入「美國法規大全」,顯見這些文件均具有約束力,符合國際法規範,非屬新聞公報。

從日悍然決定將釣魚島國有化…關心CCBA日後主權歸化

上述文件均具有「約束力」符合「國際法」規範,惜日仍決定將釣魚島「國有化」,莫視「約束力與國際法」;令人擔憂的還是紐英崙中華公所雖然在「2004年」再度更新編寫其章程;章程的意願是本着讓「任任」執行董事「按章」辦事;以確保中華公所在「運作之餘更可保其家當」,以留待造福華人社區。

回顧以往,紐英崙中華公所兩年一任,由各團體推選出有志服務公職者,並無連任;而這幾年「換職留任」疑成「霸佔之風」盛行;某一小撮人「鞠躬盡瘁」亦非好事;如果中華公所以公眾利益為對像的團體;而一個「健全運作」及一個有質量的監管「董事局團」,是有必要籌組起來;否則,好比日本對釣魚島「國有化」之舉動,不排除在人為因素下,有所變質。

紐英崙中華公所,十年八載後會如何?留待後人所能「了解」的中華公所會又將變成何樣?「中華公所」的命運及其定位又會如何?

從歷史中看: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是就釣魚台列嶼之主權歸屬,中國、台灣海峽兩岸、與日本因立場不同引起的的主權爭議,亦有某些非官方觀點將其視為在中華民國、日本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方間因立場不同引起的爭議;最早發現及有效行使主權:地理上釣魚台距離台灣彭佳嶼約140千米, 距離日本領土石垣島約175千米,釣魚台是中國在明朝或更早(至少可上溯至1372年)先發現的,此點不存在官方爭議。

從包括1906年奧本海(L. Oppenheim)和1928年休伯爾(Max Huber)闡述的國際法「先佔」原則來看,佔領一塊無主土地必須合乎下列五項步驟:(1)領有的企圖;(2)無主地的確認;(3)佔領的宣告;(4)佔領的行動;(5)實效管轄,才能成立。

有關釣魚島主權的眾合約

 

《馬關條約》: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中方戰敗,中方被迫與日雙方簽定《馬關條約》,第二款第2條註明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與日本,條約又指明兩國將按照此一條款,以及條約粘附的台灣地圖,另行劃定海界。《馬關條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被廢除。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二戰戰敗後無條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及該公告所重申的《開羅宣言》,於《開羅宣言》承諾將「台灣、澎湖列島等」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的土地歸還中國(當時為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 繼《開羅宣言》後《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將日本的主權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以及其它由簽署國暨戰勝國美國、中國、英國所決定的小島。

1946年1月29日,根據《波茨坦公告》的第八條,《聯合國盟軍最高司令部訓令第677號》明確規定了日本政府行使行政權的範圍,除外者屬於暫停日本行使行政權的領土;日本政府行使行政權的範圍即「日本的四個主要島嶼(北海道、本 州、四國、九州)及包括對馬諸島、北緯30度以北的琉球諸島的約1000個鄰近小島」;其中不包括釣魚台群島 (釣魚台群島最北的黃尾嶼的坐標為 25°56′N;123°41′E,遠在北緯30度以南),因此日本對尖閣諸島(釣魚台群島)的行政權被GHQ暫停。

《舊金山和約》:戰後美日在排除戰勝國當事國之一的中國(主因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對立)的情況下簽訂《舊金山和約》,《舊金山和約》中並未明確具體提及釣魚島,美國根據該條約第二章第三條託管北緯29度以南的南西群島時,將釣魚台群島亦劃入其中而託管管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因台灣問題等在一開始就反對舊金山和會和《舊金山和約》本身,多次宣稱該合約違反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因而非法和無效。

二戰後至1970年代初凸現出來的主權歸屬爭執

二戰結束後,1946年11月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將琉球、小笠原群島、原日本託管統治區域置於美國的戰略託管之下,並且將此方案向聯合國提出,1947年4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的提案;1947年9月23日,當時代表中國民意諮詢機構的國民參政會曾反對把琉球歸屬日本,要求在對日和約中規定琉球應交中華民國託管。

同年10月18日,行政院長張群出席國民參政會會議時,也提出「琉球群島與我國關係特殊,應該歸還我國」,但美國拒絕了中國對琉球統治權的要求,其後中華民國並未將釣魚島劃入台灣範圍,釣魚島標以「尖閣列嶼」的字眼。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勝利的日本經內閣會議審議決定正式在釣魚台建立航標、並將該島編入日本領土,但此後直到1969年日本實際上並未在該島建立任何錶明領土歸屬的標樁;1961年4月4日由日本建設省國土地理院第8期第8號承認濟(即批准書)批准出版的日本九州地方地理志的地圖中,只標註有日本南西諸島,沒有「尖閣列島」(即中國釣魚台);到1971年,在日本出版的兒童百科全書中的日本地圖上,同樣也沒有把「尖閣列島」列入日本版圖,1968年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勘察中國東海,附近海域似藏有石油,1969年琉球列島石垣市方在釣魚台上建立了國標;1970年8月31日,在美國監督下的琉球政府立法院起草了《關於申請尖閣列島領土防衛的決定》,1971年,美國根據與日本之間簽署的歸還沖繩協定將管治權歸還於日本的地域之內。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71年開始對日本對釣魚島行使主權提出抗議,中日兩國都是在瞭解到這些島嶼的周邊海底有可能出產石油的情報後,才開始強調自己的領有權。


 
« 最先前一個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下一個最後 »

第 139 頁, 共 227 頁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