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千佛寺 舉辦彌陀誕念佛法會

舉辦彌陀誕念佛法會

千佛寺將于12/311/7/2018 (週日至週日)

千佛寺將于12/31至1/7/2018 (週日至週日)舉辦彌陀誕念佛法會,念佛八天, 圓滿日上午普佛大回向,下午2:00pm啟建三時繫念。 若有登記消災、超度、供齋等功德,請早登記,以便書寫。 此活動名額有限,報名欲速,如需住宿,請自備洗漱用品。

--

 
分析:2017美國「反對」美國 社會陷撕裂旋渦

雪地上的貓熊

「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據2016年,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有2060頭,同年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大熊貓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憨態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們喜愛,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標誌,大熊貓儼然已成為了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象徵;大熊貓也是中國在外交活動中向對方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美國國際政治學元老級人物約瑟夫·奈爾更直言,大熊貓被視為中國拓展軟實力的重要支柱,與英國的皇室家族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分析:2017美國「反對」美國 社會陷撕裂旋渦

(新華社紐約特稿/記者高山、周效政、徐劍梅) 2017年還有幾天便落幕告別世界,我們生活在美國,是2.814億人口數字中的一員,對2017年的回顧有多少,可看看這篇報導。

*在「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口號中,美國走過2017年,但在重大議題上並未取得共識。在國會爭吵,在街頭衝突,在媒體激辯,在網上攻訐……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越來越多美國人深陷社會撕裂的漩渦。

美國既有涉及控槍、種族的老問題,又有移民、「退群」的新頭痛,社會十字路口,不同人群強烈而戲劇性地反向拉扯,既延續了愈演愈烈的政治極化、經濟分化、種族之痛,也顯現了保守主義再度興起,在美國國內和全球範圍內的冰火對撞,比撕裂更為困擾的,是找不到如何彌合撕裂的答案。

控槍之殤

德克薩斯州小城薩瑟蘭斯普林斯綠樹掩映、牧場連綿,11月5日,槍聲在小城教堂響起,26條生命驟然隕落,此前,美國剛剛改寫現代史上最嚴重槍擊事件紀錄;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一名冷血槍手從酒店窗口掃射露天鄉村音樂會觀衆,58人遇難。

槍太多了!如果這樣的殺戮都不能讓政府加強槍支管控,還有什麼可以?!血案過後,總有無數民衆這樣詰問,然而,擁槍是憲法賦權、槍支無罪有罪的是人等觀點同樣深入人心,民調顯示,半數美國人害怕政府在控槍方面走得太遠,45%的人認為政府控槍力度不夠。

而政客只是選邊站隊、無所作為,《紐約客》慨嘆,美國政客只是譴責、哀悼和祈福,民衆只能無助等待下一次血案發生,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2017年美國發生近6萬起槍擊事件,造成約1.5萬人喪生、3萬多人受傷,但就在上月底,美國申購槍支人數再創新高,美國陷入「槍案越多越買槍,越買槍槍案越多」的惡性循環。

移民之困

11月下旬,《紐約時報》刊發讀者來信《如果我沒資格留在美國,誰會有呢?》作者講述了自己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希望在硅谷創業,但因未獲H1B外籍人士工作簽證而黯然離美的痛苦與困惑。

一年來,頒佈針對難民和部分國家公民的入境限制令,廢止暫緩遣返約80萬童年抵美者的「追夢人」計劃,退出聯合國主導《移民問題全球契約》制訂進程……白宮「移民新政」引發激烈爭議,支持者歡呼安全感加強,反對者控訴歧視和人倫悲劇,街頭抗議成為日常風景,白宮與司法系統「互懟」,官司打到最高法院,10月下旬,8段美墨邊境隔離墻的「樣板墻」悄然完工,越境加拿大申請避難人數則增長3倍。

《紐約時報》讀者來信的上千跟帖中,充斥着對立觀點:很多人嘆息美國不再具有開放包容的心胸,但也不乏「別再搶我們工作」之類的回復,一名「昔日技術移民」的留言耐人尋味:「只能說你很不幸,恰好遇到這樣一個時代。」

種族之痛

羅伯特·李將軍騎馬銅雕曾是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中心地標,而今被黑色塑料布遮得嚴嚴實實,彷彿猙獰的疤痕,李是美國內戰中為保存奴隸制而戰的南方邦聯名將;8月,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新納粹和三K黨以抗議該市決定移除這座雕像為由,舉行極右集會,遭警方驅散後,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駕車衝撞抗議極右集會的人群,造成一死多傷,此後,全美多地紛紛移除邦聯紀念物。

這場衝突背後,是美國極右勢力抬頭、種族政治加劇的現實,,2015年白人至上主義者魯夫血洗黑人教堂槍案,使美國社會驚覺邦聯紀念物被極右勢力用作種族歧視符號,引發存廢之爭,反對移除者主張,這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支持者則認為,這是非裔傷痛的一部分,民調顯示,多數民主黨人和非裔支持移除,多數共和黨人和白人反對。

一年來,美國仇恨犯罪數量增加,白人警察槍殺無辜黑人事件時有發生,,非裔橄欖球員用賽前奏國歌不起立的方式抗議種族不平等,引發「愛國主義」口水戰……這一切,折射出美國人口結構變遷、部分白人失落焦慮、少數族裔受到隱形歧視等深層次問題。

退群之憂

「退群」是2017年美國外交的高頻詞,一月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六月退出《巴黎協定》十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此外,美國還要求重談北美自貿協定,拒絶認定伊朗履行核協議承諾,施壓韓國同意啟動修改美韓自貿協定談判……

「退群」之舉進一步分裂着美國,華盛頓一名智庫專家說,美國政府似乎有種「別國都在占便宜」的判斷,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指出,相當多美國人的日子,比以前艱難,而將全球化或國際協定當成替罪羊;在衆多反對「退群」的美國人士看來,美國是全球化和多邊體系的主導者、受益者,如今的「自我否定」將讓美國付出國際信譽和領導力嚴重受損的長期代價。

退出《巴黎協定》之舉尤其爭議巨大,美國各地大批民衆上街抗議,一位科學家質問:「什麼美國優先?應該是地球優先!沒有地球誰還能有未來?!」人口和國內生産總值約占全美三分之一的多個州組建「美國氣候聯盟」,誓言繼續遵循《巴黎協定。》

面對「美國反對美國」的現實,民衆憂心忡忡,他們指出,美國當前的尖鋭對立是少見的,,不僅如此,社交媒體還在加劇「人以群分」的狀況,不乏政客通過放大民衆分歧撈取好處。

南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駱思典告訴新華社記者,人們希望能消弭美國社會的深刻分歧,「但沒人真正知道如何以及能否做到。」眺望2018,人們似乎還看不到指向比較清晰的美國共識,政治社會現實告訴人們,「消弭深刻分歧」的答案還在風中「飄蕩」。


 
台當局再出重手;不排除解散婦聯會

綠色恐怖全民拔菜總部高呼蔡英文下台 綜合《中時電子報》等台媒消息,蔡英文22日下午2點來到基隆慈雲寺參加揭牌典禮,遭到全民拔菜總部數十人現場舉牌抗議,齊喊蔡英文下台台當局警方因此出動大批警力,不過現場未發生衝突;報導稱,抗議群衆高喊「綠色恐怖」,抗議先前檢調違法搜索新黨青年王炳忠的住處。過程中,一名60多歲的抗議者疑似血糖過低,體力不支,被送醫治療,抗議團體現場陳抗十多分鐘後,自行散去。

「婦聯會」回應:違法處分、政治追殺 就台「內政部」的做法,「婦聯會」22日午回應稱,在協商過程中「婦聯會」已經捐出資産、依法轉型,卻遭政府撤換主委,並以解散組織、認定附隨組織等處分相要挾,強逼依期限完成行政契約簽署,深感遺憾。


台當局再出重手;不排除解散婦聯會

台當局所謂:「轉型正義」持續推進,據 (中央社) 22日消息,擔任「婦聯會主委」長達42年之久的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的遺孀辜嚴倬雲與「副主委葉金鳳(22日)同被免職;台「內政部」要求「婦聯會」限期10日內改選,而該組織接下來是否會被認定為國民黨「附隨組織」,台「黨産會」將於下周二(26日)揭曉。

台內政部長葉俊榮22號召開記者會宣佈,「婦聯會」回複決定不簽定行政契約,他即刻簽署對「婦委會主委」辜嚴倬雲與副主委葉金鳳的免職檔案;辜嚴倬雲於1925年生,是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孫女、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之妻。

「內政部」今天發布的新聞稿宣稱,2016年迄今,已14次發函要求「婦聯會」提供「勞軍捐」相關資料,說明「勞軍捐」用途、是否有餘款及其流向,期間雖然一度獲得辜嚴倬雲口頭同意配合,但一直未提供;另外,「婦聯會」1990年登記為政治團體時的資産有多少,從何而來,「婦聯會」無法清楚說明,其並無面對問題的誠意。

據台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報導,台「內政部」、「黨産會」與「婦聯會」(21日)曾進行長達9個小時的協商,由於未達成共識,「內政部」將最終時限延後至22日中午,而談判繼續破局,隨後台「內政部長」召開記者會宣佈將辜嚴倬雲與副主委葉金鳳免職;台「內政部」22日稱,有關辜嚴倬雲與副主委葉金鳳的免職檔案於22日中午送達「婦聯會」時,立即生效;葉俊榮今天在記者會上稱,「婦聯會」應在10日內實施改選,以此來由「新主委」推動進行內部改革,但若換人后依然無法解決問題,不排除解散「婦聯會」。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留學生會抑鬱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留學生會抑鬱

近年來,隨着海外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留學生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據耶魯大學(YALE)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癥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而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近日,一名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第八年博士學業的中國留學生海倫•高(音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不少中國留學生在生活中都面臨着強大的壓力,她在文中分析了這些給大家帶來焦慮和抑鬱的壓力來源,主要歸結為四個方面:「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慚愧」、「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

留學生抑鬱與焦慮

據《中國教育報》報導,2016年,共有54.45萬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而這其中一大半的學生在美國,這些學生無不是經過了痛苦的雅思、托福等一系列考試,在課後刷了無數英語習題,才來到了夢想中的學府。

耶魯大學(YALE)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發現,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癥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而美國大學生整體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學生的抑鬱與焦慮?

學業壓力:作為學生,對於大部分人盡管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等挑戰令人頭痛,但是,其中最嚴酷的問題,莫過於學業壓力;雖然出國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準分的准備,但多數中國留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美國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為在之前十多年的學習經歷中,他們更適應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而這無疑和美國強調分析過程及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方式相衝突;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學生們越努力,越有可能會加深他們在國外的挫敗感。

無法獲取導師信任:而另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問題在於,中國留學生很難和學術導師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而這無疑加深了他們的挫敗感;在此前美國西南部一所大學針對19名中國研究生的調查中,都表示他們的壓力來自很難取得導師的信任,甚至有人擔心,語言上的障礙可能會讓導師懷疑他們的智力水平。

高額學費后的經濟壓力:同時,對於很多中國留學生,他們的壓力還來源於對於失敗的恐懼,絶大部分中國學生是支付全額學費來美讀書,每年的開銷高達五六萬美元,而這大約是目前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多來自工薪階層的孩子都是父母傾盡畢生積蓄,或者賣掉房子才送出國的,盡管在父母方面,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壓力並不會因為慷慨而減少;那些來自深圳、長沙、北京等各個城市的孩子們,他們在努力跟上學校進度的同時,難免還在為經濟上的壓力而輾轉反側。

此前芝加哥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表達了一種留學生的普遍焦慮:她的成績是否配得上工薪階層的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大筆學費,而這種焦慮甚至遠超出高考的焦慮。

無法向心理諮詢師求助:耶魯大學此前的調查中發現,盡管中國留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驚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學校中有心理健康諮詢的服務,而真正諮詢過的同學,只有4%;而在這些進行過心理諮詢的同學們看來,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頗為鷄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長和諮詢時間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語言障礙正是很多中國學生壓力的根源,所以他們很難用英語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緒。

目前,一些學校諮詢顧問領導的支持小組和外展項目,正在得到亞裔學生的支持,而海倫•高也表示,希望這些項目能夠擴展到中國留學生中,讓大學雇佣那些適應良好的中國留學生擔任社區顧問,為那些適應不好的同學提供幫助;中國學生在大多數美國校園中都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大學管理者應該更加努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至少像這些學生努力被大學錄取那樣的努力。


 
« 最先前一個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下一個最後 »

第 345 頁, 共 478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