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中美:《如夢遊般地步入衝突》

alt

黃循財:草根中的精英

據新加坡「集體領導」的政治傳統,每一代領導團隊的核心,要由這一代團隊集體推舉而出,在李顯龍多次表示新加坡「不應有70歲的總理」後,執政黨元老許文遠近期受李顯龍之託,走訪19位部長、議長等黨政高層徵求對未來總理的看法,黃循財以15人支持勝出,顯示出眾望所歸的團結氣象,不過,愛彈吉他、愛養狗的黃循財,不是典型的新加坡精英。

該國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對他的描述更為準確:「精英中的草根,草根中的精英。」黃循財:49歲、祖籍為今中國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湖豐村委會北山村。新加坡副總理開始於2022年6月6日、今年4月16日,李顯龍在總統府召開發佈會時宣佈,黃循財已確定將出任新加坡下一任總理,是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的領軍人物,黃循財透露,他將在2025年前,或者更早時候,從現任總理李顯龍手中接過總理職位。

alt

中美:《如夢遊般地步入衝突》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黃循財稱:「新加坡希望創造一個讓中美和世界強國與本區域休戚相關的框架,促使全球局勢更加穩定。中美兩國正在做出的一系列決定,將把我們帶入越來越危險的領域,如果發生意外,其結果將更難處理。」

學歷: 密西根大學 (1994 年–1995 年)、 維多利亞初級學院、約翰·F·甘迺迪政府學院、丹絨加東中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先前任職單位: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 (2020 年–2021 年),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 (2015年–2020年)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使得緊張局勢更上一層,當時黃循財表示:「沒有人故意要進入戰爭,但我們會夢遊般地步入衝突,這是最大的問題和危險。」

黃循財這一比喻借用了澳大利亞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對於一戰起源的描述,克拉克認為,一戰是歐洲各國合力上演的一場悲劇,而非一樁罪行,各參與國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來走向的夢遊者。

alt

在一段彭博社總編輯John Micklethwait專訪中他談及台海局勢 (訪談摘錄)地緣政治John:(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入侵台灣,你覺得這可能發生嗎?先給你一點背景: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前司令不久前告訴美國國會,中國可能在2027年之前侵略台灣,這個時限,讓新加坡擔心嗎?

黃循財:「這很難說,尤其是在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這個時刻,但我認為,台灣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閃燃點,我們從近期的事態也可以看出,局勢更容易變得更危險,甚至迅速升溫,這不是因為任何一方刻意為之,雙方領導人都明白其中的後果,也真的不希望發生衝突,就如他們所說,沒有人會蓄意開戰,但卻夢遊般走向衝突,這是最大的問題和危險。」

自己子執政理念:「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創建一個框架,讓亞太區域,尤其是東南亞,和中美和所有大國休戚相關,我們認為,這將促使各國的友好關係相互重疊,並希望這能提高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讓整體局勢更穩定。」

alt

許信良:權力平衡的智慧

(台媒折錄報導)81歲,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今(23)日與媒體茶敘,就年底九合一選舉,許對民進黨示警表示,就長期選舉經驗來看,台灣選民就地方與中央選舉的態度不一樣,選民雖不放心把中央政權交給國民黨,但會願意在地方政權上支持在野黨,這是台灣選民「權力平衡的智慧」,因此年底選舉「民進黨不一定贏」。

許信良分析,從大局勢看,台灣不可能脫離與美國的關係,就算藍軍執政也不可能違背這個原則,所以很自然地會「以中國為敵人」,而這一次民進黨幾乎由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包辦提名,許信良認為:「以歐洲制度看,選不好的話黨魁就要下台,而這也已經變成民進黨慣例。」

許信良說,台灣走過民主化,目前最大的危機是,藍綠對抗不只是「兩個政黨」在對抗,而是變成「兩個敵國」在對抗,他認為化解兩岸敵對上,中國的責任比台灣大,但解決藍綠對峙最重要的責任在執政者,所以民進黨不應該去追殺夏立言訪中國這件事,他認為,台灣是民主國家,不能把對手政黨當敵人看待,化解敵對是執政者責任,而且要主動。(右一:許信良)

alt

貝嶺:失望與不捨:給台灣的一封信

據(中央社消息)出身中國華裔美籍作家、台灣永久居民貝嶺7月26日與4名,美國耶魯大學學生在新店區家中聚會時,遭到鄰居毆打造成肋骨斷裂,貝嶺之後受訪時表示,如果不是為了保護學生,他不會被打。

這封「失望與不捨:給台灣的一封信」撰寫於8月20日,在他確定4名耶魯大學學生已離台返美後公開。

他說,遭襲擊後,自己必須面對和克服的是暴力後的受創恐懼症,因為新北市警方的無作為、疏失、遮掩、誤導,「我是帶著憤懣,帶著對警察執法權與法治不彰的巨大失望離開台灣的」,而「台灣的法律和警方的執法中對暴力的防範,因為應對和懲罰不足,反成縱容。」

他表示,寄望台灣能強化警方執法職能,以預防和制止暴力犯罪,並公開尋求能幫助他走完整個暴力傷害案件司法過程的律師。貝嶺說,他還會回到台灣,面對這件「仇恨暴力凶案」的刑事審理,因為他對台灣的司法還抱持信心,而面對凶嫌在尋釁及行凶過程中的仇外、辱外言論,自己沒有退縮的空間。


 
2022象棋賽「以棋會友、賽出風格」,「楚河」、「漢界」之說

前言:韓信的紙上談兵《象棋》

民間相傳象棋是始創於韓信,韓信被呂后監禁,本欲著作兵法,但被禁止,於是取紙筆發明一種「紙上談兵」的遊戲與獄卒玩,棋盤中以鴻溝為界,韓信被殺死之後,獄卒退隱,並把此種遊戲定名為「象棋」。(*後續「象棋」的故事)

alt

2022象棋賽「以棋會友、賽出風格」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象棋是流行傳統的2人對弈棋類遊戲。中國象棋與西洋棋及圍棋並列世界三大棋類之一,象棋主要流行於全球華人、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由「紐英崙中華公所」、「華埠商會」、「安良工商會」聯合主辦的「2022年中國象棋比賽,經過8月7日淘汰賽、8月14號決賽、8月21號冠亞軍決賽,得出以下名單。

(1) Jing Xian Chen 陳景賢、(2) Jerry Leung 梁家睿、(3) Ruihui Huang 黃銳輝、(4) Ronghui Ye 葉榮輝。分別獲得主辦單位獎金,順序為:600元、400元、200元及150元。今次比賽更俱創意的是,用人做「棋子」,穿上紅與綠印上士、象、馬、砲、車、卒等字T恤的棋子人,配合冠亞軍決賽,在21號周日在牌樓前表演,真正配合了今年主題「以棋會友、賽出風格。」

大會裁判長:吳森烷、雷軍、劉寶恩。頒獎者:中華公所主席雷國輝、華埠商會主席蔡倩婷、安良工商會總理陳仕維。(圖:(1)翁宇才提供/圖:(2及3)黃兆祥提供)

alt

alt

「楚河」、「漢界」之說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 民間相傳象棋除「韓信的紙上談兵」外,另一之說是,公元前二○四年,劉邦和項羽兩軍對壘。劉邦憑著豐沛的糧草作後盾,揮師出兵攻打楚國,項羽則因糧盡兵潰,迫於無奈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的停戰議和要求,從此便有了「楚河」、「漢界」之說。

後人為銘記這次戰爭,且象棋又是模仿戰爭而來,因此就在像棋棋盤上打上「楚河、漢界。」至今在滎陽市廣武山上還保留了兩座遙遙相望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溝,也就是像棋盤上楚河漢界。

alt

象棋是一種鬥智有趣且老少咸宜的活動,兩人相對而坐,面對「楚河漢界」盡情的調兵遣將廝殺一番,這對棋迷來說可真是其樂無窮,現代象棋約定型於北宋末年,北宋李清照《打馬圖經》所載的中國象棋棋盤,和現在的棋盤完全一樣。

元朝至明朝初期,象棋的發展處於低潮,明朝中葉起,象棋再度發展起來,並跨越明、清兩代,盛況持續約三百年,明朝最著名的棋手是李開先(1502-1568年)他是一位象棋高手,終其一生沒有對手,十歲時,他寫了第一首名叫《象棋口訣詩》。詩云:

將帥高坐金鑾殿,不離九宮不對面。

士將保駕不過河,分別走口和走田。

車行直路無阻擋,馬躍日字任盤旋。

四門砲火威力大,專門隔山轟營盤。

兵卒個個忠且勇,不思後退只向前。

alt

到了乾隆中葉,象棋大為盛行,人才輩出,著名的棋手有九派十一人,其中武進周廷梅尤為傑出,他走遍南北各省,擊敗各派名手,門生多達二百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1月,國家體委宣佈將棋類列入體育運動項目,同年12月,在北京舉行首屆「全國象棋錦標賽。」

象棋除具有雅俗共賞的娛樂性外,還兼有體育競技,藝術欣賞等功能於一身,同時象棋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興趣愛好,為豐富學員的學習生活,學校開設了「象棋社團。」

來自意大利、希臘等多個國家的43名華裔營員們積極參加「象棋社團」,他們在相互切磋中加強了彼此的思想交流,展現了自身的實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個別營員還與老師進行了友誼賽,學得不亦樂乎,相信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alt

李顯龍憂心中美關係

感覺山雨欲來風滿樓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報導,正當新加坡走出疫情時,李顯龍在演講中勾勒出新加坡的疫情復甦之路和挑戰,他說:「外部的環境越來越不穩定,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和美國的分歧日漸加深,台灣問題只是其中一個爭端。」

李顯龍表示,中美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包括雙方的意識形態和政府體制,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貿易爭端、網絡間諜、南海等眾多具體問題。最近令人擔憂的是,圍繞台灣的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俄烏衝突也使中美關係,以及中國與澳大利亞、日本等美國在亞洲夥伴國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亞太地區預計會出現更多地緣政治角力。

在經濟方面,國際貿易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呈指數級增長,並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向世界出口越來越多商品,這降低了許多產品的成本,並保持了全球價格穩定,但如今,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的增長和出口正在放緩,成本在上升,一些國家相互提高關稅,各國也在重新審視自己的供應鏈,優先考慮彈性和自給自足。

alt

福奇離任其專業知識全球受惠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表示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雖然將會離開在美國政府的崗位,但相信無論對方日後從事甚麼工作,美國國民以至整個世界,將繼續受惠於福奇的專業知識。

他對福奇多年來的公共服務,致以最深切感謝,在新冠大流行初期,福奇帶領團隊協助前總統特朗普政府,以科學方式應對疫情,並以破紀錄時間研發新冠疫苗,得到不少公共衛生專家表揚。服務美國政府超過50年的福奇,較早時表示,將於今年12月離任白宮首席醫療顧問及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送你一把泥土,僑務90載:《匯聚僑力、壯大國力》

送你一把泥土聽說你將遠渡重洋、到國外開創錦繡前途、送你一把故鄉的泥土它代表我的叮嚀和祝福、今後無論你在何處、別忘了這把故鄉泥土春雷打過野火燒過、杜鵑花層層飄落過、這把泥土這把泥土祖先耕過敵人踏過、你我曾經牽手走過~ (費玉清)

alt

僑務90載:《匯聚僑力、壯大國力》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 很早的年代,台灣和澳門是香港人最喜歡的地方,他們吸引人的是:那份寧靜環境,親切的人情味,台灣的幾所大學,培育了港、澳不少人才、更是「跳版」,持優秀成績往美國再攻讀碩士、博士名譽,對台灣「港、澳人」倍感親切。

「送你一把泥土」是遊子心聲,無論我們離開「故土」有多遠,就好像我們對自己遠去了的父母,無限思念、無限追憶、吃到好吃的美食總重複媽媽的好手藝。

看於梨華的小說,了解台灣出國升學者眾,正如8月20號出席「111年僑務委員會議」的有,前僑務委員蔣宗壬、現僑務委員郭競儒、國民黨張韻蘭、中華專業人員協會董事長周萬青等等,都有他們的「美國追夢的故事」……而更甘心情願成為「說好台灣故事的人。」

alt

20號晚,駐波士頓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孫儉元和大家談笑風生、平易近人,作為僑社大家長,他全權交托潘主任詳細介紹整個活動的內容,時間過得快,兩小時一眨眼過去了,除兩位僑務委員外,另一位特別嘉賓是中華公所主席雷國輝。(圖1)大合照中都是愛台者。) 

僑教主任潘昭榮僑務工作報告:僑務委員會童委員長振源施政理念、僑務電子報、官方粉絲專頁、僑卡及特約商店、牛頓台灣日、返國參加十月慶典、台灣窗口、目前所推動重要僑商服務工作、僑教及僑生工作。

8月20號晚是一個「回顧與展望」,搜集出席者提供之意見,交由兩位僑務委員陳仕維及郭競儒「分析選點」,在11月1號起假「台灣圓山大飯店」開「全球僑務委員大會」時共同研商、交流意見。

alt

在詳盡90年僑務工作報告中,令大家明白,「世界大局風起雲湧、兩岸糾纏不清問題」仍是「僑胞」面臨的困境,90年來一代交一代,上-代人策劃的,並不一定合美籍華裔青年口味,前僑務委員蔣宗壬一句語重心長:「make themselves leaders!」是最的「擴展空間!」(圖:童委員長)

111年僑務委員會議超越:90‧創新實踐中提及:海外僑務工作為政府整體施政重要環節,旨在結合海外僑力共策國家發展,僑委會遵循憲法及國家政策,扶助僑民經濟事業,於全球現有超過4萬家台商企業,另推動僑民教育工作,超過16 萬名畢業僑生校友於各領域發揮所長。

alt

僑務資源與網絡,發揮行政一體綜效,於當前政府新南向計劃、非洲計劃、台美教育倡議及人口與移民政策等重要國策上,積極規劃各項僑務配合推動,全面鏈結海內外各項資源,協促海外僑界及中華民國共同向前邁進。值此僑委會成立 90 周年,僑務工作也面臨國際情勢全新的變動和挑戰,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配合政府施政積極回應海外僑民期待,須以創新實踐的態度,來積極統合各類台灣優勢資源開拓嶄新僑務。(圖:副委員長徐佳青在波士頓碰到安良工商會及至孝篤親僑胞,全是波城、芝城及紐約企業家。)

同時,針對中國大陸以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為名的主張、網路宣傳政策及結合民間團體等統戰手段加以積極因應。童委員長適時提出僑務工作4大目標,包括:「運用新科技模式擴大服務全球僑胞」、「深化全球僑胞與台灣在各領域的連結與合作」、「發揮台灣優勢協助全球僑胞在僑居地生根茁壯」及「匯聚全球僑胞能量壯大台灣」。

alt

光輝90僑見未來:民國 20 年 12 月 7 日國民政府制定公佈「僑務委員會組織法」,明訂僑務委員會隸屬行政院,並於民國 35 年制定憲法時將僑務列為基本國策。海外僑胞是國家寶貴資產,回首僑委會成立 90周年發展歷程,僑界與國家建設發展密不可分,從50年代起僑資率先投注台灣、70 年代後復以眾多華裔專才返國服務,迄今全球僑民在各專業領域支持政府施政、關心國家發展,協助中華民國於全球舞臺爭取國際地位。

海外僑民發揮草根關鍵影響力,為爭取台灣國際空間,在各國主流社會點燃挺台浪潮,本(111)年即有全球71國逾 3,700名政要、議員及國際友人以多元方式強烈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經貿方面,過去 3 年超過 250 家台商回台投資,創造超過 8萬個就業機會,壯大台灣經濟;在急難救助方面,全球目前已成立有106個急難救助組織,當國人在海外遇難時提供協助;慈善關懷方面,僑民積極發揮人饑已饑、人溺己溺精神。

alt

海外僑民從事商業經營、生物科學、電子科技、醫療技術、文化藝術等各專精領域,在發展自身事業之際,同時亦洄游協助台灣無縫接軌國際發展,渠等積累 90 年之豐沛能量,擦亮台灣品牌價值向國際行銷宣傳,讓世界認識台灣外,更為僑委會在邁向百年僑務及永續發展締造最有利之基石。

世代傳承:針對僑青培育工作,「僑青政策綱領及行動方案」,全面展開僑青培育計劃,未來將以「僑青政策綱領」為主軸,透過交流、培訓、組織、連結台灣、國際交流競賽、壯大僑青及僑務榮譽職等 7 項行動方案,強化僑青連結、凝聚對我向心,為僑社注入續發展能量。

成立僑生人才大聯盟,邁向2030年僑生3倍倍增目標:配合政府人口及移民政策,擴大招收僑生量能,以僑生人才大聯盟加強產官學各界交流合作,因,透過「一國一校一基地」,合作開設人才培訓基地專班,結合國內產官學各界共同參與,持續倍增來台及留用僑生人數等等。(圖:僑生人才大聯盟記者會合影。僑委會提供)


 
請放柬埔寨《一條生路》,世界救亡媽媽肚皮《漲卜卜》

alt

請放柬埔寨《一條生路》

一機在手人人是網媒,「真偽莫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省長,與到訪的聯合國柬埔寨人權特別狀況報告員開會,討論當地人權、網絡犯罪及人口販運問題。省長在會上說,多個部門會合作,打擊犯罪他還呼籲外國大使館提供更多資料,以便更有效調查和遏止犯罪活動。與此同時,柬埔寨財經部與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UNCDF)延長合作,以提高柬埔寨執行《公共私人夥伴關係法》能力和完善相關法規,新合作協議為期三年,潘波拉表示,「柬埔寨政府希望通過公私伙伴關係(PPP)項目,以協助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振興經濟。(*財經部國務秘書潘波拉和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執行秘書普里蒂辛哈女士交換合作文件。圖:財經部)

alt

日本國內大爭議

日本政府較為出乎意料地舉辦了一場「勸酒」活動,這場「鼓勵年輕人喝酒」的活動在日本國內受到極大爭議,你是在開玩笑嗎?遠離酒精是一件好事!是不是只要能征稅,國民的健康就不再重要?

日本國稅廳專門為年輕人發起了一項名為「清酒萬歲」(Sake Viva)的創意徵集活動,希望以此盤活酒水市場。該活動邀請20歲至39歲的年輕人分享他們的商業想法,讓飲酒變得更有吸引力,激發同齡人對酒水飲料的需求,並促進酒水行業的發展。(圖)代代相傳每年10月14日至19日,土布羅克節都會舉行,白川鄉自釀清酒,向山神祈求豐收、家庭安全和村莊和平,人們在每個地區的神社舉行儀式,並將濁酒作為聖酒飲用,這種歡樂和興奮的傳統。)

alt

世界救亡媽媽肚皮《漲卜卜》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世界人口「不足」獨生兒令到當權者要鼓勵「多胎化」,俄羅斯推出獎金以鼓勵生育,普京宣佈恢復蘇聯時期的「英雄母親」稱號,「英雄母親」是指婦女生育10名子女或以上,當第10名子女年滿1歲時,就會獲發100萬盧布的補助及頭銜。(約12.8萬港元)。俄羅斯人口過去幾十年來持續下降,今年初再減少約40萬人,人口降至1.45億。

世界各地面臨少子化情況,不少地方推出津貼以鼓勵生育,以下盤點部份政策:

中國:各地響應「三孩政策」,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被提出,包括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強化未成年人保護。有關生育提案超過50份,其中包括「三孩高考加10到20分」、「三孩免費上幼兒園」、「房屋限購城市給予三孩家庭優先購房資格」、「向三孩家庭發放生育補貼」、「給予三孩家庭定期免費育兒保母照護服務」、「減免三孩及以上家庭百分之五十的房貸利息」等引起熱話的提議。

alt

台灣:顯示台灣2021年預測生育率為1.07,全球排名倒數第一,為提高生育意欲,政府也積極推出「救亡」政策。由8月開始,育兒津貼加碼1,500台幣起(約391港元),第一胎每月5,000台幣(約391港元);第二胎6,000台幣(約1,305港元);第三胎以上7,000台幣(約1,828港元)。另外,就讀公立幼兒園的學費,也將降到3,000台幣以下(約783港元)。台灣希望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從而達到「願婚、敢生、樂養」的目標。

德國:由去年1月1日起,每月將增加兒童金,家庭中第一和第二個孩子的兒童金,為每月219歐元(約1,731港元);第三個孩子為每月225歐元(約1,775港元);第四個孩子為每月250歐元(約1,976港元)。德國的兒童金從孩子出生開始,可每月領取至孩子18歲,18歲以後如果還處於教育階段,則可以繼續領取到25歲。另外,父母可以一起申請14個月的育嬰假。期間政府會根據父母的薪金水平發放育兒津貼,也就是所謂的「父母金」,每個人一個月300至1,800歐元,而且免稅。

alt

法國:根據法國社會保障機構「家庭補助基金」資料,目前的生育津貼為948歐元(約7,481元),在孩子出生後一次過發放;幫助支付與子女撫養和教育有關費用的基本津貼,將會一直發到孩子滿3歲為止;家庭津貼則面向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該津貼與上述兩項津貼獨立,可以同時領取。

瑞典:瑞典每位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數1.91,為歐洲第四,僅次於愛爾蘭、法國和冰島。在瑞典,每位小孩出生後至16歲,每月可領取1,250克朗(約929港元)的育兒津貼;兩位孩童2,650克朗(約1,969港元);三位孩童4,353克朗(約3,235元);四位孩童6,614克朗(約4,915元),而且這項政策沒有財富限制,為彰顯兩性平等,育兒津貼由父母共享,另外,從小學到大學完全不需繳交任何學費。


 
« 最先前一個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下一個最後 »

第 172 頁, 共 479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