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馬總統發表『六四感言』

馬總統發表『六四感言』

馬英九總統發表六四感言,呼籲平反六四,更要求大陸善待異議人士、容忍歧見,這也是對台灣釋出「政治改革是認真的」的訊息,馬強調,大陸落實民主法治與人權保障,比在經濟上對台「讓利」,更能贏得各界的肯定與尊敬。

馬總統已連續25年都在六四這天發表談話,他表示,大陸人均國內生産毛額 (6747美元),已超過台灣1987年解嚴時的水準 (5291美元),加上教育水準與現代化程度,絶對有資格擁有言論自由的環境,獨立公正的司法、與依法行政、保障人權的政府。

馬英九並引用管仲名言「衣食足而后知榮辱,倉廩實而后知禮義」,強調大陸經濟突飛猛進,逐步創造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最富足的階段,實質上也已經進入「列強」行列,是歷史上最有機會實踐政治改革、深化民主法治的時刻。

對於台灣過去一段時間抗爭,曾讓對岸疑慮,馬英九也再度促銷台灣經驗,他說,台灣經驗的啟示是,只有堅持真正民主與法治,才能夠及時紓解社會的焦慮,及時回應人民的訴求,獲得廣大人民長久、穩定的支持。

馬英九舉例,當年訓政時期,胡適公然指摘最高當局「不是獨裁,只是打雜;不是總攬萬機,只是侵官」,而當年國民政府並未因此鎮壓、逮捕,如今大陸經濟富裕后,還不能享有80年前人民就享有的言論自由,那不是用中國特色就能讓人民認同的。

馬英九說,國父孫中山奔走革命,建立共和,這就是當年全球華人的中國夢,馬強調,倘若大陸當局能夠拿出30年來推動經濟改革同樣的魄力,致力於政治改革,為大陸的民主法治開創新局,如此一來,兩岸人民的心將更接近;由衷期待民主法治成為兩岸共同的語言、自由均富成為兩岸共同的夢想。

 

 
我的無奈如同乾涸的河床偶而會在潮濕的季節裡凝固住流亡者的目光…王丹

(圖) 王丹 (左) 中國民主運動領袖之一,與吾爾開希 (右) 等同為八九學生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今年王丹會出席在哈佛大學科學中心的「六四燭光晚會。」(資料圖片)

我的無奈如同乾涸的河床偶而會在潮濕的季節裡

凝固住流亡者的目光…王丹

(News Chinatown綜合報導)

每一年的六四,當年天安門的「歷史」都會重温一次,20多年間「改變」的事物亦少,一再「堅持」六四,討回「中國」正視六四所發生的事,是一些有心人的心願。

『我本來無意這麼早寫回憶錄的,然而終究還是下筆了,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有一些我尊敬的長輩和熟悉的朋友,還有不少網友,一直鼓勵我寫出自己經歷的事情,所謂盛情難卻,同時也成為動力;第二是因為我過去的二十多年,經歷了學潮、坐牢、軟禁、流亡、重新就學、到台灣工作等等重大轉折,經歷不可謂不豐富,不過事情一多,就難免記憶混亂。

前兩年在「六四」紀念活動的過程中,我震驚地發現,對於那場決定了我所有個人命運的巨大事件,我居然也有很多細節完全忘記了……;於是我暫時放下教職,從台灣回到美國洛杉磯,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回憶錄,這些故事主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在一個國家中,所經歷的一個時代』王丹說。

今年,王丹會出席在哈佛大學科學中心的「六四燭光晚會」,便找點王丹的點滴過去一同分享,他說:「我知道有些人的回憶,尤其是關於八九民運的回憶,其中涉及到我的時候,有不少帶有成見和偏見的描述。

這些描述是誅心之論,是完全錯誤的,但是我不會利用我的回憶錄去反駁、去反批評、去爭執,這一方面是因為,我相信歷史是公正的,只要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王丹中國北京人,中國民主運動領袖之一,與吾爾開希、柴玲等同為八九學生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也是一位詩人,六四前曾組織過悼念胡耀邦、撰文支持民主等活動,六四後拒絕逃亡,因而多次被中國政府逮捕入獄、後流亡至美國,取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王丹現常居台灣等地,並為國立成功大學客座專家,參與該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2012年9月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為期三年,並兼任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1998年,王丹腦部被診斷疑患有腫瘤,其父母致函江澤民希望有關部門允許檢查,及允許保外就醫以挽救王丹生命,經中國人權等組織致函美國總統柯林頓,中國政府在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前夕,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為名,允許王丹保外就醫。

1998年4月19日將他遞解前往美國底特律,在底特律一下飛機,王丹即到亨利福特醫院接受身體檢查,結果發現有三項疾病,即慢性支氣管炎、胃痛以及牙齒的毛病需要治療,而長期頭痛則是由於視力持續下降所引起。

1998年7月進入哈佛大學就讀,2001年6月10日獲哈佛大學東亞系碩士學位, 2008年4月30日,王丹向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要求發還護照,以爭取回國的權利;王丹在2005年的文章中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個人一向主張兩岸最終走向統一。」

他和魏京生共同被很多人譽為「民主鬥士」,在海外持續推動中國民主運動與中國人權運動,曾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獎,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萬人傑新聞獎等多項獎項。

 
2014年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預定行程表

2014年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預定行程表


5/29 廚藝教學課程

時間:9:30AM~5:00PM

地點:安良工商會

20 Hudson St. 4F, Boston, MA 02111

始業式和記者會:11:30AM

地點:龍鳳餐廳三樓

8 Tyler St., Boston, MA 02111


5/30 廚藝教學課程

時間:9:30AM~5:00PM

地點:安良工商會

20 Hudson St. 4F, Boston, MA 02111


5/31 廚藝教學

時間:9:30AM~5:00PM

地點:安良工商會

20 Hudson St. 4F, Boston, MA 02111


6/1 廚藝教學成果展及晚宴

時間:6:30AM

地點:龍鳳餐廳三樓

8 Tyler St., Boston, MA 02111

餐票:採賣票式 (價錢未定)


6/2 白天老師們在 Shojo Asian Bar & Bistro

與 The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 (餐飲學校) 做餐飲交流

晚上一起合作對外的餐宴(採賣票式價錢未定)

時間:6:30 PM

地點:Shojo Asian Bar & Bistro

9 Tyler St., Boston, MA 02111

餐票:採賣票式 (價錢未定)


 
50 年後的美國……

Memorial Day

女性在美國軍中服役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她們的貢獻卻常常被忽視,為了紀念美國國殤日(Memorial Day),America Memorial Foundation整理了一組照片,紀念那些勇敢將自己投身於保衛美國的事業中的女性們。


(圖) 1952年9月11日,在白宮慶祝新郵票「美國軍中服役的女兵」的發行,杜魯門總統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海軍,空軍,海軍和陸軍婦女隊的代表在一起。


(圖) 這組照片上的是,1943年在南達科他州蘇族瀑布市(Sioux Falls)的蘇族谷醫院(Sioux Valley Hospital)中的美國公共衛生署軍校護士部隊的成員。

50年後的美國……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皮尤研究中心最近根據美國的人口發展狀況,預測出50年後的美國究竟會是一個什麼樣,由於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壽命的延長,到2060年時,美國85歲以上的耄耋老人,將與5歲以下的垂髫幼童一樣多。

與此同時,浩浩蕩蕩的移民大軍,正在改變着美國族裔的結構,1960年時美國人口85%是白人,到2010年已經降了64%,到2060年時,美國總人口將只有43%是白人,最大的是少數族裔,屆時,拉丁裔將占31%,黑人將占13%,亞裔將占8%,白人減少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下,不再是多數族裔的拐點,將出現在2045年左右。

其實美國本來就是移民國家,他們從異國他鄉來到這塊充滿夢想的土地,白手起家奮力打拼,才創造出今天世界第一強國,今天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移民占美國總人口的比重其實只有四分之一左右,還不如一百年前移民的比例高,但是不同的是一百年前90%的移民來自歐洲,而1965年以來,湧盡美國的四千萬移民一半來自拉丁美洲,近三成來自亞洲,只有一成二的移民是來自歐洲,美國社會不再是白黑分明的世界,而是如萬花筒般色彩多樣化,近幾年,亞裔更是超過了拉丁裔成為移民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

族裔多元化與人口老齡化引發的代際鴻溝將給美國的政治、家庭、國力、社會價值觀帶來巨大的影響,皮尤研究中心發現,族裔多元化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跨族婚姻盛行,逐步的模糊了族裔的界線,今天有六分之一的新婚者是跨族聯姻,其中拉丁裔和亞裔的新婚者更有1/4是跨族婚姻,如何能想象就在半個世紀以前,跨族婚姻在美國近三分之一州還是非法的,跨族婚姻生下的孩子曾經被人謔稱為雜種,而今歌星、影星、體育明星越來越多的出現混血,連總統奧巴馬都是 一個黑白混血,跨族婚姻已經不再是禁忌,甚至還帶有某種時髦。

伴隨着美國族裔多元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美國遷徙一代的成年人已經出現了與前幾代截然不同的特徵,首先這一代人有四成不是白人,他們在政治上更趨於自由化,他們是社交媒體的粉絲,他們受的教育程度比較高,有宗教信仰的人減少,他們更晚結婚生子,背負着學債卻難以找到好工作,甚至有46%遷徙一代的年輕人在成年後某段時間,不得不回父母家去啃老,遷徙一代有六成是民主黨的信徒,贊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占將近7成,這都是老一輩美國人無法想象的。

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人口結構的變化,給美國帶來很大的挑戰,美國將進入兩個工作的人供養一個享受福利老人的時代,而1960年時是五個人供養一個人,美國福利項目的開支很快就要超過聯邦預算的一半,因此美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改革福利體系,使之不至於崩潰又能保證美國人現有享受的福利不倒退,這是一個社會新紀元更是一個政治新紀元。

 
« 最先前一個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下一個最後 »

第 446 頁, 共 476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