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巴西遞函邀習近平觀看世界杯

巴西警方「忠告」60萬世界杯遊客

巴西世界杯賽即將於6月開始,屆時,將有來自全世界約60萬遊客去巴西觀賽,而近日巴西警方編寫了一份傳單,給遊客提供了如何安全自處的忠告,內容包括:「遊客如果遇到打劫、別反抗、別尖叫、別理論」,言下之意,就是提醒遊客不要在遇劫時反抗以免遭到打劫者的暴力傷害,目的是為了避免將搶劫案變成兇殺案;警方的這一傳單將由巴西大使館和領事館向有意前往巴西觀看世界杯比賽的外國遊客發放。


(圖) 2012習近平訪問愛爾蘭時,在一項活動中「小試腳法」。

巴西遞函邀習近平觀看世界杯

(人民網報導) 巴西駐華使館公使迦龍表示,巴西總統羅塞夫已於近日正式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邀請;巴西總統府國際媒體關系主任Glaucio Veloso 証實,巴西總統經正式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他能夠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觀看7月13日的世界杯決賽。

資深外交家、中國駐瑞典、新西蘭前大使陳明明表示,此次巴西總統邀請習近平觀看世界杯決賽,這是外國領導人首次邀請中國領導人觀看世界杯;陳明明說,中國領導人獲得體育賽事的邀請是否前往,要看具體安排,習近平主席應該不會專門去看世界杯,如果當時在巴西有其他的訪問活動,比如金磚領導人峰會那個時候將在巴西舉行,習近平主席去觀看世界杯,也有可能。

習近平的足球時間

習近平是個足球迷,他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世界杯,曾經提到三個願望,都和世界杯有關;2011年7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韓國民主黨黨首、國會議員孫鶴圭一行,會面結束後,孫鶴圭將帶有朴智星簽名的足球送給了習近平,習近平表示:「中國世界杯出線、舉辦世界杯比賽及獲得世界杯冠軍是我的三個願望。」

據新華社報導,去年3月,習近平在接受巴西記者採訪時表示:「巴西再度舉辦世界杯足球賽,我表示祝賀,體育競賽特別是足球比賽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預測,上屆世界杯有章魚保羅,不知道明年還有沒有可以預測未來的章魚?巴西足球隊有主場之利,我祝巴西隊好運」;去年11月,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來華訪問的巴西副總統特梅爾時,預祝巴西世界杯足球賽圓滿成功。

去年6月,習近平在訪問墨西哥的時候,又一次談到了世界杯,他說:「我是一個足球迷,中國足球隊一直很努力,但目前只有一次闖進過世界杯比賽。」

國內外多次秀腳法

習近平的足球情結早已不是秘密,據媒體報導,習近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經常去工體看球,2008年7月,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習近平去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秦皇島賽區考察,看望了積極備戰的中國女足,接受了寫滿隊員簽名的足球,當時,習近平就走上草坪,當場踢起足球來。

2012年2月訪問愛爾蘭時,習近平在都柏林的第一項活動,便是參觀當地一個體育運動協會,在這次參觀中,他再一次走上球場草坪,饒有興趣地展示了自己的腳法。

而在距此稍早之前的訪美行程中,他也曾出現在洛杉磯斯台普斯體育中心的看台上,習近平在包廂中會見了效力美國足球大聯盟的足壇巨星貝克漢姆,貝克漢姆向他贈送了自己簽名的球衣和球鞋。

今年3月,習近平出訪歐洲四國,訪問中也不缺少足球元素,3月22日,在荷蘭王宮的盛大國宴上,習近平與荷蘭傳奇門神范德薩握手,並表示:「你在中國有許多粉絲,是中國球迷的偶像」,在德國,他和夫人彭麗媛前往綠茵場,看望了在德國訓練的中國小足球隊員。


(圖) 2014習近平訪德時,看望在德國訓練的中國少年足球運動員。


 
白宮秘聞克林頓檔案披露

退休前景?美國3世代 悲喜不同

不分年齡,全美民衆目前都在工資停滯、生活費用增加、全盤經濟不振的環境下掙扎,區別只在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接近退休年齡,經濟現況使三個世代面對退休危機,但各世代對退休前景有不同的評估,有的樂觀,有的悲觀。

許多上班族還在努力從五年前金融危機的重創下復元,高達35%的上班族認為,經濟大衰退尚未結束,今日美國報根據三個世代對退休的展望,做出以下分析。

嬰兒潮世代 1946-1964年出生高達40%認為,經濟大衰退尚未過去,他們對退休展望也最沒有信心,有信心者只佔14%,多達41%認為退休後生活水準會降低,這個比率在所有世代中最高,他們的全家退休儲蓄平均為12萬7000美元,65%打算工作到65歲以後,或根本不退休。

X世代 1965-1978年出生這個世代在1980年代開始工作,他們是第一個在工作生涯中接觸401 (k)退休儲蓄的世代,平均從27歲開始做退休儲蓄,超過半數的X世代預期,他們可以靠401(k)及其他類似儲蓄計画為退休年月提供資金。

他們將比其他世代更依賴401(K)貸款或提早撥用,他們預期,如想過安適的退休日子,平均需要儲蓄100萬美元,X世代的全家退休儲蓄平均只有7萬美元,鑑於他們明年就有人年滿50歲,他們更加緊規画為退休儲蓄及投資。

千禧世代1978年後出生此世代受經濟大衰退影響最小,因而對將來最有信心,17%的千禧世代表示,已完全從經濟衰退復元;21%表示,經濟衰退對他們毫無影響,20%表示,他們有信心將能過很安適的退休生活,60%的千禧世代預期,他們將在65歲前退休。

他們表示,科技和行動應用軟體(mobile app)對理財十分有幫助,70%表示,已經開始為退休儲蓄,平均從22歲開始,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放棄美籍創紀錄

看了這標題「放棄美籍創紀錄」的確嚇了一跳,去年有創紀錄的2999人放棄美國國籍或綠卡;當世界各地有數以百萬計民衆渴望成為美國人,可是愈來愈多美國人卻放棄美國籍,深究原因:「年來美國規定美國人必須申報海外資産和收入,否則將受到重罸,並積極追查可能逃稅者,因此一般認為放棄美國身分的人大增,主要是想避免為藏匿的財富繳稅,但專家表示,箇中原因其實遠更為複雜。」

連想守法的美僑都抱怨「申報海外資産和收入」條款很複雜,必須花很多錢找會計師和律師報稅,而且連非美國籍配偶的收入也得申報,一些歐洲銀行也不勝其擾而關閉美國人的帳戶,或拒絶給予貸款。

有些放棄國籍者自稱「意外的美國人」,這些人只是碰巧生在美國,在美國居住時間很短暫,對美國几乎毫無印象,還有些人自稱為了政治因素、家庭或個人認同問題而放棄美國籍。

 

放棄美國籍者最受注目的是臉書共同創辦人Eduardo Saverin,他搬到新加坡後,2011年放棄美國籍,次年臉書股票公開上市,他可能因此省下數以百萬元計的巨額稅金,自1995年以來一直住在瑞士 的歌星Tina Turner,去年也放棄美國籍。

專家表示,決定放棄國籍是出於各種情緒考量,包括氣憤、恐懼、不滿,對於許多人這根本無關乎稅務。

戴維斯生在洛杉磯,後來成為杜蘭大學籃球健將,曾到歐洲打職業籃球,2011年應聘加入台灣璞園建築籃球隊,2013年放棄美國國籍以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加入中華隊。

他說:「身為黑人我在美國沒什麼機會,在南方還會受到歧視…在這裏每個人都對我很好,他們很好客,會邀你到家裏,沒有犯罪、沒有槍枝,讓我不得不愛上這個地方。」

Corine Mauch 是瑞士籍父母當年在美國留學時誕生的,她前後在美國住了七年,擁有雙重國籍,可是當選蘇黎世市議員後,她決定放棄美國籍,因為她覺得自己是瑞士人。

Norman Heinrichs-Gale 的父母是美國傳教士,他從小在亞洲和中東生長,1986年他與美國籍妻子到奧地利,在一個小鎮找到工作,就此長住下來,他每次返回美國覺得愈來愈陌生,美國的生活步調和極端的貧富差距都讓他感到震驚,因此決定放棄美國籍。

(圖) 1992年3月,入主白宮不久的克林頓夫妻向支持者致敬。

白宮秘聞克林頓檔案披露

循環往復的議題、相似的政治氣候乃至對希拉里‧克林頓挑戰總統寶座的預期,都讓最新公開的一批白宮檔案在美國受到極大關注。

白宮秘聞,美國民眾和媒體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4月中旬,大約7000頁克林頓執政時期的內部檔案被呈現在公眾面前,這也是從今年2月開始,第四批依法解密的「克林頓檔案」;有心人發現,時隔20年,白宮的主人雖然換成了奧巴馬,但他面臨的問題卻與上一任民主黨總統有高度相似性,部分美國媒體認為,這證明了歷史本來就是充滿巧合的,也有另一種聲音宣稱,這說明了美國政治已經止步不前。

不同的總統,相似的困擾

2014年4月,美國政府正為最低工資問題與國會糾纏不休,奧巴馬希望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10.1美元,認為這樣可以將很多家庭拉出貧困的深淵,而18年前,克林頓也進行了相似的努力,其將最低工資從每小時4.25美元提高到5.15美元的嘗試,一度引起了美國國內的大辯論,幾番唇槍舌劍後,給窮人漲工資的條文在1997年9月寫入了法律。

根據最新披露的檔案,當時,克林頓還打算乘勝追擊,將最低工資進一步拉高到7.25美元,不料遭到以愛德華‧肯尼迪為首的民主黨同僚掣肘,站在反對陣營前排的拉姆‧伊曼紐爾,如今當上了芝加哥市市長,而白宮幕僚長波德斯塔相信,提高最低工資無法獲得本黨內部的支持;後者如今仍是奧巴馬的高參,對提高最低工資一事依然不甚熱心。

以此為代表,美國第42和第44任總統的命運,因為太多相似的人和事被緊密地聯係起來,美聯社稱,解密文件中的許多內容,即使原封不動地出現在報紙的今日頭條,也不會產生違和感,在外交領域,最突出的例子當屬別扭的美俄關係和烏克蘭議題。

2000年6月3日,克林頓首次會晤普京,白宮外交政策顧問對克林頓和這位俄羅斯棕熊的首次會晤嚴陣以待,你們首次會面的情況非常重要,我們建議公事公辦,當時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桑迪‧伯傑寫道,「我們希望避免傳達出無條件認可普京的信號。」

時隔一天,克林頓按計劃訪問了烏克蘭,按照檔案記錄,克林頓此行向烏克蘭傳達的核心信息是支持實施改革,鼓勵融入歐洲,這個主題將為該國正在進行的改革提供道德和政治動力,可是,從眼前的烏克蘭亂局看,克林頓政府的上述表態,似乎是過于樂觀了。

從政壇對手到兒女親家

將目光轉回美國國內,美媒指出,除了最低工資,如何應對共和黨的圍剿,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心,以及應付醫療改革帶來的反彈,都是讓克林頓和奧巴馬倍感困擾的難題。

眾所周知,奧巴馬醫改讓其自身毀譽參半,但他並非第一個為醫改撓頭的白宮主人,早在1993年至1994年期間,當時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就試圖在美國推行醫療改革,內容與奧巴馬醫改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這份醫改方案沒來得及提交給國會就慘遭滑鐵盧,不僅共和黨議員反對,連許多民主黨成員也站到了對立面。

解密檔案中有一份希拉里對國會議員意向的預測,當時還是參議員的拜登被認定為醫改方案的反對者,希拉里在他的名字旁邊寫下了反對字樣,並用筆圈出,如今,拜登成了奧巴馬的副手,對此事的立場發生了180度轉彎,利用一切機會鼓吹醫改的好處。

出現在醫改黑名單上的還有約翰‧克里,希拉里在時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的名字旁寫下很可能反對,20年後,克里接替希拉裏成為美國國務卿,對醫改讚不絕口。

拜登和克里的立場轉變,不足以讓他倆成為最具戲劇色彩的角色。檔案顯示,克林頓夫婦的醫改和預算草案甚至化為月老的紅線,為女兒切爾西拴住了未來的婆婆——

在一份制訂于1994年的42個主要目標名單中,賓夕法尼亞州的共和黨女議員馬喬里‧馬戈利斯-梅茲文斯基赫然在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的人物,要麼與克林頓私交不睦,要麼就是共和黨死硬分子,還有些總想扮演克林頓的對手,馬喬里屬于最後一種情況。

1993年,克林頓政府的年度預算案只差一票就可以在眾議院通過,卻難以找到突破口,恰逢此時,馬喬里公開對媒體表示,自己絕不支持這份預算案,因為其中包含了對富人增稅的條款,克林頓得知消息,親自給她打去電話,一番遊說後,馬喬里竟改變了主意,投出了支持白宮的關鍵一票,民主黨為議案通過而興高採烈,一些共和黨議員則憤怒地對著她高喊馬喬里再見吧!1994年,馬喬里果然在中期選舉中敗北,丟掉了議員席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010年,她的兒子馬克喜洋洋地把克林頓的獨女切爾西娶回了家,如今,馬喬里正等著抱孫子,她本人也將在今年再度衝擊眾議員席位。

與克林頓家族的交往,促成了馬喬裏政治立場的改變,時隔18年,她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勸說議員們支持奧巴馬醫改,我的經歷就是最壞 的狀況,若有機會我還會那麼做,她寫道。

萊溫斯基的郵件無法公開

像外界此前期待的那樣,最新公布的檔案中包括了克林頓與其高級幕僚的機密談話,但即便如此,在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看來,其中猛料有限。

1978年的《總統紀錄法》規定,美國國家元首離任12年後,除了涉及國家安全的機密文件,執政時期的檔案須悉數公開,正是根據這項規定,在過去兩個多月間,美國國家檔案館和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分批公布了共計2.5萬頁的資料,計劃解密的文件總量更多達33萬頁。《華爾街日報》稱,這些文件能夠讓 人們更清楚地看到克林頓夫婦的權力之路。

總統特權也構成了隱患,敏感文件的確存在,人們注意到,一份編號2006-0325-F的文件缺失了第71頁——那是1997年10月22日的一份電郵,發件人為莫妮卡‧萊溫斯基,因為剛從五角大樓調到白宮,她那時使用的還是國防部的郵箱,附注稱,該文件涉及個人隱私,故無法予以公開。

第一夫人是這樣煉成的

另外,美國媒體還不約而同地提到,克林頓檔案引起熱烈關注,很大程度上與希拉里可能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有關,在解密的白宮文件中,可以看到美國前第一夫人如何從學徒成長為出色的政治家,還能一窺公關團隊塑造希拉里積極形象的努力。

實際上,剛進白宮的希拉里是沉靜而孤傲的,故此,為了柔化希拉里的形象,白宮幕後團隊絞盡腦汁,她的新聞秘書莉薩‧卡普托想出一個瘋狂的主意,建議她到CNN的流行情景喜劇《家居裝飾》中客串,遭到回絕,20年後,倒是米歇爾‧奧巴馬在肥皂劇《公園娛樂》中露了臉,民眾支持率飆升。

親民始終是希拉里的軟肋,早在1994年,她的團隊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你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朋友知道你是個非常溫暖、腳踏實地的人,但公眾並不了解這些,為了爭取公眾支持,謀士們要求希拉里大力宣傳她為了完成學業在暑期打工的經歷,以及女兒切爾西出生後,她如何放下了工作,希拉里的助理還建議,她應當把自己表現得像普通人一樣,受日常瑣事困擾,如聖誕採購,度假、健身,為星期日早餐制作炒蛋……

甚至在克林頓因桃色醜聞接受國會質詢兩天前,希拉里的團隊還在考慮利用萊溫斯基事件渲染希拉里的受害者形象,博取同情,結果是盡人皆知的:克林頓逃脫了彈劾,希拉里則在丈夫歸隱江湖後繼續活躍于政壇;時隔20余年,美國或許將迎來又一位克林頓總統。

 
臺灣美食廚藝教學

臺灣美食廚藝教學


僑務委員會為配合推動臺灣美食國際化,行銷臺灣美食品牌形象,並協助美東地區僑營餐飲業提升經營實力,特訂於5月15日至6月5日前來美國邁阿密、華府、紐約及波士頓等地辦理「2014年美東地區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

此項活動特聘請臺灣明道大學餐旅管理系黃副教授汶達及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許助理教授凱敦擔任講師,另聘請弘光科技大學學生實習餐廳林主廚士育及同德家事商業職業學校楊老師盛堯擔任助理講師。黃副教授曾擔任弘光科技大學專任西點主廚,並曾獲得2012年奧林匹克國際廚藝大賽 (IKA Olympics) 藝術類烘焙組銀牌、2011年韓國首爾第8屆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蛋糕裝飾職類國際銅牌等獎項;許助理教授曾擔任本會「2013年美中及美西地區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及「2012年大洋洲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等講座講師,廚藝精湛且教學認真,頗受僑胞及僑營餐館之肯定,並獲得2012年奧林匹克國際烹飪大賽(IKA Olympics)等廚藝比賽大獎;此外,隨行之助理林主廚及楊老師廚藝歷練及實作經驗亦相當豐富,本次活動將傳授臺灣美食及宴席臺菜廚藝,並對僑營餐館提供經營諮商輔導。

「2014年美東地區臺灣美食廚藝巡迴講座」在波士頓辦理日期自5月28日至6月3日,由波士頓安良工商會主辦華埠商會協辦,期間自5月29日至5月31日3天將有廚藝教學及諮商活動,其中6月1日四位廚藝老師將與  The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 廚藝交流,當晚將在中國城Shojo餐廳成果展,6月2日將在中國城龍鳳餐廳學生成果展晚宴,以上兩場餐宴詳細情形將會在近期內另行公佈。

 
新中國外交的戰略考量. 馬總統母親病土斥逝

(圖) 馬英九去年冬天陪同母親秦厚修前往台北市興隆市場採買年菜。

馬英九總統母親病逝

(BBC消息) 台灣總統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於5月2日病逝,享年93歲;據中央社報道,當地時間晚間6時16分,秦厚修因慢性肺部腫瘤併發急性感染,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去世。

據台灣媒體報道,馬英九自母親4月初住進萬芳醫院後,天天都會抽空前往探視,而馬英九在2日早些時候院方發出病危通知後,排開下午所有行程,並於下午5時40分左右離開總統府,並在6時抵達萬芳醫院,見母親最後一面。

據聯合報報道,萬芳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白冠壬表示,馬英九於晚間近6時到院時,秦厚秦還有意識,雙方有說到話,馬英九也有和母親告別,白冠壬指出,秦厚修是在馬英九及家人的陪伴中辭世,包括馬英九夫人周美青、馬英九的兩個女兒馬唯中、馬元中及姐姐馬以南等家人均在場陪同。

馬英九明起一連三天沒有公開行程,全心處理後事,馬家決定不設治喪委員會,不發訃聞,不設靈堂,也婉謝各界花籃、花圈和奠儀,家屬還對秦厚修住院期間各界的關心問候表示由衷感謝。

此外,馬英九對母親的後事,可能比照2005年為父親馬鶴凌治喪時的簡樸及低調,不舉行公祭,在家祭、火化遺體後,直接將骨灰存放台北市富德靈骨樓,與馬鶴凌骨灰並存。

馬英九母親病逝後,國民黨籍的台北市長郝龍斌、新北市長朱立倫與台中市長胡志強都在第一時間致意慰問,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委請黨秘書長林錫耀向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聯繫致意,並希望馬英九與家屬節哀、保重。

秦厚修1922年生於湖南,在戰亂年代,秦厚修輾轉到重慶,考取中央政治學校 (政治大學前身),結識同校同鄉馬鶴凌,1944年在重慶完婚,馬鶴凌與秦厚修育有五名子女,馬英九排行第四,也是唯一的兒子。


新中國外交的戰略考量

--專訪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

 

(新華網北京電)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一書,通過作者瑪雅與十幾位著名專家學者的對話,從不同角度探討總結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對「中國為什麼能」這一叩問做出了響亮回答。

瑪雅:關於新中國60年的外交史,從對外關係的演進來看,是怎麼劃分階段的?

章百家:著名外交家喬冠華曾總結說,中國外交是「十年一變」,即50年代「一邊倒」,60年代「反兩霸」,70年代「一條線」,這當然是大致而言,從那以後,我看可以再加上80年代「全方位」,從這時起,「十年一變」的周期也被打破了,中國外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瑪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邊倒」,主要是因為中共與蘇共之間的歷史淵源嗎?章百家:有歷史原因,更主要的是現實原因,新中國成立之時採取「一邊倒」方針,一方面強烈地反映出中共要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告別百年屈辱歷史的決心,中共領導人認為,新中國要建立起新型的對外關係,就必須迅速割斷同舊中國屈辱外交的聯係,肅清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洗刷半殖民地政治地位留下的烙印,可以說,中國革命的本質決定了新中國和西方大國之間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中共在外交上面臨三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要保障新生國家的安全,還要為恢復經濟爭取到必要的外國援助,在美國仍在頑固地支持國民黨,不可能轉而承認新中國的情況下,解決這三個問題,只能爭取蘇聯的幫助,因此,主動站在蘇聯一邊,就成為最有利、也最可能獲得成功的政策選項。

然而,如果把「一邊倒」僅僅理解為「倒向蘇聯」,那就過於狹窄了,毛澤東說的是,新中國將「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倒」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走什麼樣的道路,毛澤東強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

 

瑪雅:如何評價這一戰略的利弊得失?章百家:總的來說是成功的,在「一邊倒」的格局下,中國所尋求的主要外交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在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階段,中國在實現社會變革、推進國家統一、加快工業化建設、建立新型外交關係,並重返國際舞臺這四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瑪雅:進入60年代,隨著中蘇矛盾不斷激化,中國外交從「一邊倒」進入「反兩霸」時期,這也是一種應時局變化的戰略選擇?

章百家:「反兩霸」是在中美關係僵持、中蘇關係不斷惡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時期,中國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現了偏差,主要是高估了美蘇合作的可能性以及戰爭和革命的可能性,這種偏差導致中國的對外政策日趨激進,試圖在推進世界革命的進程中發揮主要作用,以一種現存國際秩序挑戰者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然而,無論如何,中國領導人在這一時期為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做的鬥爭是必須加以肯定的,正是因為中國敢於同時與美蘇兩個大國對抗,才得以在冷戰的大環境下逐步成為世界舞臺上一支完全獨立的力量。

瑪雅:可不可以說,這種獨立自主、不畏強權的國際形象和地位,為後來的外交和戰略調整奠定了基礎?

章百家:的確,70年代初期的外交和戰略調整,是中國第一次作為一支主要的國際力量積極參與其中,而不是被動地卷入其中,當時中、美、蘇三方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蘇聯取代美國,成為對中國最大和直接的威脅,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促使毛澤東、周恩來不得不重新思考外交和戰略問題,按照他們的布置,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建議:利用美蘇矛盾,緩解中美矛盾,力圖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在尋求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礎上,聯合美國,抗禦蘇聯霸權主義。

1973年,毛澤東提出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次年,又提出「三個世界」的思想,這是毛澤東生前提出的最後一個大戰略,這一外交政策的轉變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中國外交活動的範圍從此擴展到整個國際舞臺,這一轉變也具有深刻的國內政治意義,是此後一係列國內政策轉變的先導,更重要的是,當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啟動之時,中國融入現代世界體係的進程也同時啟動了。

瑪雅:你是說,毛澤東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從而開啟了中國邁入現代世界體係的進程?

章百家:我是這麼認為的,道理很簡單,70年代的外交和戰略調整,為後來的開放政策創造了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很難設想文革結束後,中國能迅速而順利地實行改革開放並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假如不是毛澤東把中美關係這個扣給解開了,由後來的領導人來解這個扣要困難得多,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也就沒那麼容易。

瑪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鄧小平復出伊始,就積極推進中美關係,與卡特政府正式建交。

章百家:鄧小平1978年主持外交工作後,仍然堅持了毛澤東的「一條線戰略,他做出了兩個決斷:一是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二是實現中美建交,這些為即將實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國會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1980年起,中國就開始考慮放棄「一 條線」戰略,致力於建立均衡的對外關係,主要是同美國拉開一定距離,並逐步改善與蘇聯的關係。

瑪雅: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打破了「十年一變」的周期,呈現出穩定性和連續性,是因為外交政策與改革開放戰略是一致的?

章百家:是的,改革開放後,外交工作服務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大局,發展和形成了與之相配合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從1992年至世紀之交,與改革開放相配合的外交政策進一步發展並結出累累碩果,至世紀之交,中國基本構築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關係格局,既考慮到同大國和發達國家的關係,也考慮到同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既重視發展雙邊關係,也重視多邊外交活動。

新世紀之初,中國領導人更準確地提出和平、發展、合作是國際形勢的主流,積極倡導和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中國外交工作的思路更為明確、 清晰,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提出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總體布局」,中國外交也更加透明、更加務實、更加主動,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 最先前一個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下一個最後 »

第 448 頁, 共 476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