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賴處長拜會羅德島州聯邦眾議員等政要

賴處長拜會羅德島州聯邦眾議員等政要

103年10月22日上午賴處長偕陳副組長文昌前往羅德島州拜會聯邦眾議員James Langevin,當日下午轉往該州參觀眾議會及拜會眾議長Nicholas Mattiello,就如何促進台灣與羅德島州雙方政治、經貿、教育及文化等議題交換意見,賴處長表示,此次訪問羅德島州為就任以來首次至麻州以外之地區訪問,往後將多利用機會與紐英崙地區的各界重要人士會面,以增進雙方之瞭解。

(圖) 賴處長與聯邦眾議員James Langevin 合影。


(圖) 羅州眾議長Nicholas Mattiello、賴處長及眾議員Brain Kennedy。


天津航空增新雙線

 

為豐富新疆市民的旅遊出行,天津航空從10月26日起開通烏鲁木薺 - 重慶 - 三亞可航線,由A320機型執飛,每天一班,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重慶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既擁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自然景色,又擁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往;10月28日起,天津航空將開通西安 – 貴陽 - 三亞航線,航班由天津航空A320機型執飛,每周三班;為方便旅客秋冬季出行,天津航空特推出各種超值中轉聯程產品,讓出行享受更多優惠,經西安中轉搭乘天津航空航班,還可飛往榆林、天津、南京、厦門、海口、昆明等多個城市。

旅客可通過關注天津航空官方微信(tianjin-air)或登天津航空官方網站(www.tianjin-air.com)、或撥打24小時服務熱線950710咨询。

洛杉磯「矽灘」 下一個硅谷

(聯合新聞網) 「硅谷」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但最近美國出現一個新興科技據點:「矽灘」,因為以衝浪、棕櫚樹和日落美景聞名的南加州海岸,近年來吸引科技業者進駐,也為洛杉磯帶來科技榮景。

近年來Google、微軟和臉書都在洛杉磯西海岸成立辦公室,Hulu和Snapchat 等新創企業也加入熱潮,好萊塢片商也紛紛成立新創發展中心,洛杉磯市甚至邀來高通前主管擔任首位科技長。

數年前搬到洛杉磯的創業家加蘭納拉說,以前硅谷是科技和新創公司的重心,但他認為,這些科技公司將逐漸擴散至其他地區,矽灘的氣氛充滿活力,這裡沒有科技園區,公司有足夠空間放員工的腳踏車和衝浪板,下班後就能直奔海灘,和硅谷的景象截然不同。

要奠定科技重鎮地位,洛杉磯必須培育能代表這座城市的指標性企業,例如蘋果之於硅谷,或是亞馬遜之於西雅圖,硅谷生活成本高昂,讓科技業轉向洛杉磯等較平價的大城市。

 
567億美元地鐵合同;中國地鐵殺進波士頓

5.67億美元地鐵合同;中國地鐵殺進波士頓


(21世紀經濟報導) 當地時間10月22日 (北京時間10月23日) 下午,美國馬薩諸塞州交通局 (MBTA) 正式批准,將向中國北車採購284輛地鐵車輛,裝備波士頓紅線和橙綫地鐵,這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在美國面向全球的招標中首次勝出登陸美國。

這284輛地鐵列車包括152輛橙綫車、132輛紅線車,於今年5月面向全球招標,中國北車與全球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分別投標,最終,中國北車勝出,成為中國惟一登陸美國的軌道裝備製造企業,這也是中國北車繼2011年獲得法國罐車訂單後再次獲得歐美發達國家的軌道交通裝備整車訂單。

中國北車自2010年起就跟蹤波士頓地鐵招標,在技術、標準、規範、法律等諸方面充分研究用戶要求,充分評估和規避商務風險,歷經5年努力,最終達成登陸美國目標。

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出口在經歷由配件出口到整車出口、由中低端産品到高端産品、由欠發達市場到發達市場的三大轉變後,終於登上世界頂級市場,此舉將極大提升中國北車的國際品牌形象和推動中國高端裝備企業走向全球。

這批地鐵列車為馬薩諸塞州交通局在波士頓及周邊都市圈運行的快速運輸車輛,車體採用不銹鋼材質,採用全動車結構,其中橙綫列車載客量類似於國內目前大量使用的B型車,紅線列車載客量更大,類似於國內大型城市所使用的A型車,列車運營時速為63英裏 (即102km/h),在定期維護和大修基礎上,車輛設計能夠運行8萬英裏/年(12.9萬公里/年),服務年限至少30年,列車的結構強度、控制安全、 RAMS要求等方面採用美國標準。

補充閲讀:

據美聯社報導,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昨天獲得了馬薩諸塞州價值5.67億美元的地鐵合同,報導稱,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T」地鐵,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地鐵系統,如今卻要向中國購買車輛,在不可避免地在國內引發了爭議,反對者中既有人拿中國的人權問題說事,也有人注意到中方極低的報價。

 

波士頓是美國革命期間一些重要事件的發生地點,也曾經是一個重要的航運港口和製造業中心,被稱為美國智力、技術與政治思想的中心,作為美國精神象徵性城市的波士頓,早在中國清朝時 (1897年) 就開通了美國第一條地鐵線,比紐約還要早7年,不過時至今日,波士頓地鐵陳舊的設施顯然有點不能承受歷史之重了,新興的「中國製造」將要替換的,都是運行了三四十年的老車,彷彿讓人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謝幕。

加州大獲6000萬元聯邦經費助貧生學醫

(加州綜合電) 加州大學3所分校周三獲得逾6千萬美元的聯邦補助金,協助低收入及少數族群學生發展生物醫學的研究生涯,國家衛生機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補助金分5年提供,包括長堤分校(Cal State Long Beach)的2270萬美元、北嶺分校(Cal State Northridge)的2180萬美元及舊金山州立大學的1700萬美元,補助金將用來開發導師計劃、鼓勵學生家庭參與、改善教學以及發展社區基礎的研究計劃。

「這些經費將為這所大學的教職員和學生帶來真正空前的機會」,長堤加州大校長克諾利(Jane Close Conoley)在聲明中指出,總計12筆補助款將分配給全美各地的大學和學院,希望藉此整合全國學術機構,共同找出吸引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投入生物醫學研究的最佳方法,同時也發掘出研究不可缺少的技能。

「生物醫學研究必須靠各個階層和領域的人口投入,才能解決複雜的生物問題,發現改善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法」,國家衛生機構主任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在聲明中指出。

「為了使人力多樣化,我們過去投入的努力已經對個人造成重大影響」,柯林斯說,「但我們還無法將成果發揮到更大的規模」,長堤加大已經和爾灣加大(UC Irvine)、南加大(USC)、地方學區及社區大學合作,針對醫學課程為學生訓練提供訓練。

「這是大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經費,將用來提供奬學金,或者可提高接受訓練課程和研究的學生時薪,讓我們能重新整修校園內的研究空間,購買研究設備」,長堤分校自然科學與數學學院教育長金斯佛(Laura Kingsford)表示。

舊金山州大的計劃包括改變學生膚色和性別的刻板印象,改變非裔及女性不適合念科學的看法,舊金山生物學教授馬加納(Leticia Marquez-Magana)指出,例如「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數學計算不好」,這可能阻礙她們的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讓這些教室更安全,讓所有學生都能走進來,發揮他們最大的能力」,她說,北嶺分校希望善用學生對社會正義的興趣,例如健康照護的不均,吸引更多人主修生物醫學,同時將學生送進社區從事研究。

「我們有許多學生來自於貧富不均存在的社區」,北嶺心理學教授塞特莫(Carrie Saetermoe)表示,「他們對於發生的事情,有更多切身的經驗,你在課堂上教導他們,讓他們從自己的觀點思考社會和健康問題,他們會提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塞特莫說。

 

 
香港抗議活動民主與經濟原因各半

Inbox」的電子郵件服務 ( 新浪科技訊 ) 10月23日凌晨消息,谷歌推出了一種名為「Inbox」的電子郵件服務,能以更加多用戶友好地方式來組織電郵和顯示信息,如約會、航班預訂和包裹投遞等,谷歌稱,該公司已向選定的Gmail用戶發出試用這項新服務的邀請,用戶也可向inbox@google.com郵箱發送電子郵件以獲取邀請函;就目前而言,這項新服務僅隨Gmail一同提供,未來則將可通過網絡以及Android手機和iPhone使用;谷歌發表博文稱:「Inbox是由Gmail開發團隊開發的,但並非Gmail,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收件箱,旨在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谷歌稱,該服務將可顯示電子郵件的實時更新,如顯示在綫購買物品的送貨狀態等,另外,該服務還將改變提醒信息的顯示方式,允許用戶更輕鬆地追蹤約會等信息,另外,這個新應用還增強了Gmail的一項已有功能,即允許用戶同時查看購物清單和銀行賬單。

香港抗議活動民主與經濟原因各半

《華爾街日報專題》香港抗議者首次提出自由選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香港的經濟狀況以及向企業傾斜的制度感到不滿,香港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之一,也是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工資多年停滯不前令學生和中産階層倍感挫折。

挫折感使得這些人將目標對準了香港的富豪、少數家族以及殖民地時代的企業集團,這個群體控制着香港房地産和零售業大部分領域,几乎所有的公共事業以及公交行業也在其掌握之中。

香港大學商業經濟項目訪問教授萊曼 (Jean-Pierre Lehmann) 表示,這些富人雖然不需要同情,但他們也在進退兩難之間,他說,香港存在着一些諸如缺乏公平等重要問題,而這些富豪則被視為不公平的體現,香港抗議者確實對中國大陸在香港的影響力漸增感到不滿,但被問及相關問題時,很多學生會表達對自身未來經濟前景的失望之情。

自抗議活動開始以來,香港很多富豪都引人注目地保持了沉默,那些發聲號召結束抗議活動的富豪在提及這場運動時也採用了溫和的言辭, 亞洲首富、香港大亨李嘉誠 (Li Ka-shing) 的聲明中表示,他理解香港學生的熱情,但呼籲學生們儘早回家,《福布斯》估計李嘉誠資産約314億美元。

這位富豪的話並未引起像Arnold Chung這樣的年輕抗議者的共鳴,他今年19歲,預計還將與父母共同生活多年,過去17年裏,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起薪每年上漲了1%,一年19.8萬港元 (約合25,522美元),趕不上通貨膨脹率,更遠遜於房價漲幅。

在數千抗議人士走上街頭之際,李嘉誠的房地産開發公司長江實業 (Cheung Kong)甚至推出了總面積165平方英尺 (約15平方米) 的住宅,屬於該市最小房屋之列,這些住宅也就大約一個車庫那麼大,還未定價,不過香港比這略大 一些的房子最近售價在177萬港元-360萬港元 (約22.8萬美元-46.4萬美元) 之間,李嘉誠和長江實業不願發表更多評論。

這些富豪一度被香港人引以為豪地視為該城市影響力上升的象徵,如今則面臨批評,因為他們越來越富有,而香港居民卻被甩在了後面,許多富豪受益於大陸經濟的增長,這就讓他們與北京方面的利益一致,且讓他們與抗議人士進一步疏離。

香港城市大學的政治學教授鄭宇碩 (Joseph Cheng) 說,大家認為這些人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賺了許多錢。

 

從生産塑料花起家的李嘉誠,到運營怡和控股 (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 等殖民地時代的集團企業的凱瑟克 (Keswick) 家族,香港富豪有很多,凱瑟克家族是靠在19世紀中葉從事鴉片等商品貿易發家的。

它們大多是有着龐大地産業務的家族帝國,並由政府授權經營移動通訊、港口和運輸等業務,根據裏昂證券 (亞洲) (CLSA) 的數據,香港私人住房市場70%的份額由五家公司掌握,一些家族企業還在超市等高度集中化的行業擁有零售業務,並擁有可口可樂 (Coca-Cola) 等産品的特許經銷權,香港超市行業由兩家隸屬大亨麾下的連鎖品牌主導。

財富集中於這些家族手中,使香港成為全世界收入最不平等的地區之一,且過去十年來不平等局面變得更為嚴,根據經濟諮詢公司Welch Consulting的數據,香港有41位億萬富翁,總計身家2,039億美元,相當於香港每年經濟産出的74.4%,根據該公司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數據的分析顯示,按這一指標衡量,全球唯一一個財富集中度高於香港的國家是非洲南部的斯威士蘭,該國一位億萬富翁的財富相當於其GDP的 99%,排在第三的是格魯吉亞,比例為32.2%;美國為14.1%。

這座城市的財富在變得愈發集中化,據瑞信 (Credit Suisse) 數據顯示,2000年香港65.6%的資産由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2007年這一比例為69.3%,今年為77.5%,表明香港已成為全球財富集中度最高、集中度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其他一些大亨就抗議活動發表了觀點,但言辭謹慎,香港地産商會德豐有限公司(Wheelock & Co.)主席吳光 (Peter Woo) 本月時稱,親民主抗議活動不能再繼續下去,他說香港已經取得勝利,因為人們擁有抗議的權利;怡和控股發表聲明說,尊重民衆表達觀點的權利,但認為任何觀點的表達也都應尊重市民權利。

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直接受到抗議影響,學生堵住了李嘉誠旗下公司總部前的道路,迫使鄭裕彤家族控制周大福 (Chow Tai Fook) 珠寶店三分之一的門店提前打烊,由於街道封閉,入住怡和控股旗艦店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Mandarin Oriental Hotel) 的客人也不得不步行400米才得以進入酒店房間。

富豪們對香港施加控制的途徑之一是通過有1,200名成員的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該委員會一直負責選舉香港行政長官,雖然一些委員由民衆選出,但大多數還是由商界團體挑選,改革後的選舉委員會職責可能是批准參選2017年下屆特首的候選人,這令抗議者感到失望,抗議者希望候選人由公衆提名。

前投資銀行家、經營公司治理網站Webb-Site.com的韋伯 (David Webb) 說,北京依賴與這些富豪大亨的合作來控制行政長官人選,他們不可能讓委員會的構成從富豪轉向親民主人士。

政府可能安撫抗議者的另一個方式是宣佈讓香港房價更為居民負擔得起的計劃,這是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台時的一大重點,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在抗議活動爆發前,香港富豪的艱難處境就已經顯示出來,當時中央領導人將他們召至北京,要求他們公開支持經中央批准的香港選舉規則,這些富豪老老實實地前往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其他領導人會面,並在之後進行了相關表態。

這樣的舉動並沒起到太大效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兼職教授林和立(Willy Lam) 說,他們對民意的影響力正在下滑,尤其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說,但北京仍堅持以往的看法,即香港人都是經濟動物,而這些富豪是主要的雇主。

 

 
前港督衛奕信稱讚香港警方措施適當!

警方不排除短期內拘捕佔中核心組織

「據香港太陽報專訊」佔領行動持續二十四日不散,佔中發起人陳健民、戴耀廷及朱耀明聲稱會在運動最後時刻自首,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前日亦自言會「跟大隊」,但他們或許根本等不到自動投案的一天,消息稱,即使他們不自首,警方亦不排除會在短期內拘捕佔中的核心組織者及幕後黑手,除三子及黎智英,最早提出封堵政府總部的工黨主席兼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亦在第一波拘捕名單之列,之後不排除再有第二波拘捕行動,消息指出,上述五子涉嫌干犯了非法集會、擾亂公安、阻街、煽動及煽惑等多項嚴重刑事罪行,即使自首也未必會獲減刑;佔中三子聲稱會自首,又指只要控罪合理,他們三人日後在法庭上不會進行抗辯,也不會聘請律師,但消息稱,警方已就三人所干犯罪行取得足夠證據,拘捕行動可於短期內展開,警方不會因為犯罪人士聲言會自首而守株待兔,亦不會影響拘捕行動部署,另一消息則指,不論是主動自首還是被警方緝捕歸案,警方將派出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O記) 全權負責處理。

梁振英拒回應中央在處理佔領行動的角色

(News Chinatown綜合報導) 在政府與學聯對話前,梁振英接受4間外國通訊社訪問,他重申不會接受公民提名,但如何組成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有討論空間,梁振英又認為,示威者之間對於怎樣才會結束佔領欠缺共識,這是解決問題的障礙,至於何時清場,梁振英說,社會已逐漸失去耐性,政府有責任防止和制止發生衝突,將視乎街頭示威的情況,警方認為有需要時將採取行動,外國通訊社報導,梁振英拒絕具體回應中央政府在處理佔領行動的角色,只表示特區政府沒有接獲北京的指示,何時及如何清場。

窮人可能主導選舉

(法新社香港21日電)梁振英接受外媒採訪說,開放普選會讓香港的眾多窮人主導政治,排除民主改革方案,普選是不可能的,「華爾街日報」(WSJ)和「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都刊載他的訪問,他說,如果領導階層的候選人由大眾提名,那麼香港社會最大部份群眾、也就是窮人,可能主導選舉,梁振英說:「如果完全只是數字遊戲和數字代表性,那麼顯然地你就要向月收入不到1800美元的半數香港人傾斜」。

外部勢力參與

梁振英表示,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同時又高度開放,所處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他說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講過佔中有外部勢力參與,講法並非猜測,作為特區政府負責人,他有責任知道有關事情,至於是否要將證據公開,梁振英相信任何政府知道這些問題時都要面對、處理,至於會否披露相關證據,他說會在適當時候作適當考慮;另外,梁振英表示,社會要實事求是處理政改問題,特區政府及大眾都要務實,他指出,如果政府與學聯的對話過程中,討論基本法沒有規定、不符合基本法的要求,恐怕不能讓2017年達致普選。

林鄭月娥找最大的政治空間

1.在大常委會的「831框架」下,港人仍有相當空間去處理有關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的具體問題,包括提名程序,選舉的具體方法等,相信可以找到最大的政治空間,去建構一個公平、公正、高透明度,具競爭力的行政長官選舉。
2. 重申2017年行政長官選並非終局,2017年後作可按當時的實際情況再制訂下一步行政長官選舉辦法。

 

3. 建構成立政改的多方平台,讓學生各界,就2017 年後長遠政制發進行的討論。

4. 政府考慮向港澳辦提交報告,將8月31日人大常委會決定後香港發生的大規模社會運動,港人的訴求向中央反映。

林鄭月娥承認,8月31 日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同某些人普選的理想有距離,但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政行符合憲制要求非常重要,為香港警隊說話,大部份市民,執法部門非常克制,最大的包容,基於對學生的關懷,徹底違法的行為,她形容今次的對話是有建設性、有意義的,政府好直接、好清楚聽到同學對民主政制的意見,她亦期望有下一輪的會面。

田北辰批戴耀廷

新民黨田北辰批評,佔中發起之一戴耀廷煽動他人藐視法庭;戴耀廷早前表示,佔領行動示威者違反禁制令,可能構成控藐視法庭罪,但法官判刑時會考慮公民抗命因素,田北辰認為,戴耀廷作為港大法律系副教授,其意見幾乎是煽動他人藐視法庭;他又說,若原訴人在禁制令頒下後,無採取任何行動,禁制令即形同虛設,認為原訴一方可以先確認公然違抗禁制令,煽動他人繼續佔領的帶頭人,向法庭提出他們藐視法庭,展開法律程序,屆時警方將別無選擇,要協助執達吏將佔領的人帶走。

田北俊私人捐30萬給警察協會

自由黨黨魁田北俊表示,會以私人名義捐出30萬元給警察員佐級協會,幫助前線警員,並支持警方執法,他又強調,捐款不會幫助涉嫌犯法的警員,田北俊指出,捐款是因感受到前線警員近期處理佔領集會辛苦,希望藉此表達心意,他又說,雖然捐款行動以自由黨名義發起,但該黨只是擔當中間人角色,協助收集商界捐款,並強調款項是以個人名義捐贈,並不會動用該黨的資金,至於捐款的用途,田北俊指會交由協會自行決定,唯一條件是不可以協助違法警員。

商戶求助入稟追賠償

至今收到不少受佔領事件影響的旺角及銅鑼灣商戶求助,正研究透過法律行動,入稟法庭追討賠償,大聯盟發起人周融說,即使佔中完結,亦不會停止向佔領人士追討,指佔領人士不能以自己並非發起人為理由,逃避法律責任,發言人吳秋北,不認為成立平台分化社會,反指公民抗命及佔中三子才令社會撕裂,而法庭頒布禁制令,令商戶不再有冤無路訴,求助的旺角一間會計師樓負責人說,佔領令員工擔心安全,需提早放工,令工作積壓,部分工序要外判,增加成本,部分客戶亦要求更改見面地點,,旺角一間賓館老闆說,佔中期間生意減少一半以上,銅鑼灣渣甸坊有服裝店東主說,佔中期間不敢大量入貨, 生意減少六至七成。

前港督衛奕信稱讚香港警方措施適當!

前港督衛奕信在英國表示,香港警方在處理「佔中」非法集會的措施是適當的,並對香港警方維護香港法治表示贊許,衛奕信在10月16日參加英國上議院有關香港議題的辯論做出上述表態,他稱,香港警方處理佔中的措施是適當的,同時對香港警方表示贊許,亦同時表示,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中國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文匯報》消息稱,代表英國政府發言的英國上議院發言人威廉華萊士,也為香港特區政府維護社會法治進行辯護,形容香港警方的做法「大部分適當」,認為香港的法律得到了警方的維護和遵守。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1935年2月14日出生),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現任蘇格蘭皇家學會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曾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遂決定以衛奕信接任港督。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時,香港的主權還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在1989年發生了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使港人引起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曾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坦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然已經卸任港督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並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原港督衛奕信:香港是個非常成功的故事

2007年在香港回歸十週年之際,香港前總督衛奕信曾接受 (中新社) 專訪,現任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院長的衛奕信,其辦公室的墻上掛的是香港鄉村的照片,中新社倫敦6月25日電 題:「衛奕信:香港是個非常成功的故事」。

當他是港督的時候,衛奕信經常對懷疑香港前途的人説,「我相信香港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地區」,回憶起十年前的香港政權移交,曾在1987年至1992年出任香港總督的衛奕信説,那是個動情時刻:「我在香港度過了人生的很多時光,對香港深深依戀。」

香港回歸之時,最後一支離開的英國部隊是來自蘇格蘭的「黑衛士」皇家高地兵團,衛奕信是蘇格蘭人,還曾在「黑衛士」服役兩年他説:「聽著黑衛士演奏的風笛,確實很動情。」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衛奕信在香港學中文,1963年,被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他回憶説,雖然英國使團很小,但當時就有意提出香港問題,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到1979年3月,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訪問北京時,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鄧小平會見了麥理浩和港督政治顧問衛奕信,衛奕信説,會見鄧小平涉及的是新界土地租約,「很明顯,我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沒有讓中國領導人滿意,不過鄧小平當時表示,請香港市民放心,1997年之後,香港將繼續是個資本主義社會,繼續是個自由港。」

鮮為人知的是,麥理浩和衛奕信訪問北京前,還有過「鋪墊」與時任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廖承志進行「秘密」接觸,衛奕信説,那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見面,港澳辦當時還不是一個對外公開的政府部門,麥理浩需要和北京的高級官員建立聯絡,知道廖承志因為治病來香港,就想請他到港督府喝茶。

衛奕信説,因為可以理解的原因,廖承志不能前來,麥理浩隨後在衛奕信的陪同下,沒用有英國國旗和王冠標誌的總督專車,前往廖承志的住處,作了一次「私人 性質」的拜訪,衛奕信説,那次談話非常友好,廖承志極其不尋常,他對香港的見解非常淵博,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但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推動解決香港問題, 在富有想象力的「一國兩制」方案的背後,其中一些想法可能是來自廖承志。

中英香港談判開始後,衛奕信在1984年出任中英聯合聲明工作小組的組長,衛奕信説,那是個史無前例的、複雜的外交協議,提前13年為一個地區安排了那麼多細節,我沒有聽説有政權這麼做過。

衛奕信説,香港人非常吃驚聯合聲明中有那麼多關於前途的細節安排,非常坦率地講,有人當時不相信中國政府,擔憂中國不會遵守協議,衛奕信對此卻從不懷疑:「中國政府會執行他們所承諾的事情,我相信香港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地區」,衛奕信説,我相信中國,因為中國政府在談判中付出了巨大努力,「我還記得,中國政府高度遵守國際協定,比很多很多國家做得好。」

香港回歸中國的十年,衛奕信認為,香港極其成功,「開始幾年,香港一個危機接 著一個危機,儘管沒有香港特區政府的過錯,但是人們指責政府不管是什麼,人們總是指責政府,所以那是非常艱難的時刻,現在,可以看到香港經濟非常興旺,如果你看一些數字,你會發現香港做得非常好。」

香港的成功是因為「一國兩制」,也是因為中國政府對香港採用的政策,衛奕信説:「香港的成功是中國的資産,同樣正確的是,中國中央政府實行好政策對香港成功也很重要,這是雙向的。」


 
« 最先前一個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下一個最後 »

第 434 頁, 共 476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