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China Pear Resturant 联系我们   KIM-MAN Food Market
流浪者與偷渡客:美國的責任?

alt

特朗普較拜登「前瞻」

《紐約郵報》:就在拜登政府忙著處理事件時,前總統特朗普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說:「我們國家歷史上人數最多的非法入境者,正以數以百萬計速度湧入,他們完全不受約束、不受限制、可以為所欲為、我們的國家正在迅速成為人類的糞池、殺人犯、毒販和形形色色的罪犯,是這一大規模移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數以萬計的人來自海地,許多人現在來自非洲國家,甚至比來自南美洲的還要多,而且那些腐敗的主流媒體幾乎沒有關注這個可能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危機。」

報導稱,自上週以來,超過1.4萬海地移民在得克薩斯州德爾里奧的一座橋下建起臨時營地,導致拜登政府關閉入境點,部署更多邊境巡邏人員,並安排航班,最快可能在周日(19日)開始,將他們送回這個加勒比國家。《路透社》報導,美邊境巡查負責人奧爾蒂斯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過去兩天裡,美方已將3300名得克薩斯州邊境城市附近的移民轉移,在9月19日起飛的三架載滿移民的飛機都將飛往海地。

alt

(圖)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網上圖片)

流浪者與偷渡客:美國的責任?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當美國在一場又一場「攻戰」後,「收養」一批又一批「合法人道難民」時,美國政府何以沒有好好正視流浪者問題?

據美國房屋和城市發展部(HUD)發佈了2020年美國無家可歸者年度評估報告,美國大約有58萬人無家可歸,比上一年有所增加,2019年統計共有56.77萬。

流浪者、野宿族、遊民、街友、無家可歸者(英語:Homelessness),指的是一些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居無定所或居住在最低標準以下的人,在公園、臨時避難所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的人,他們在城市中流浪,拾荒、行乞或當苦力等臨時工,以賺取微薄的金錢或食品。

無家可歸者人數最多的前5個州分別是:加州(CA)為16.15萬人;紐約州(NY)為9.13萬人;佛羅里達州(FL)為2.75萬人;德克薩斯州(TX)為2.72萬人;西維吉尼亞(WA)為2.29萬人;最高的前3個州分別為:美國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紐約州及加州。

alt

CNN分析稱,該問題包含一系列複雜因素,包括租金上漲、保障性住房嚴重短缺、城郊社區對新建住宅開發的抵制等,最重要的是,成千上萬的人游離在刑事司法系統保障之外,掙扎在精神健康、藥品成癮中,這些人除露宿街頭,別無選擇。

2019年9月12日《華盛頓郵報》曾以特朗普:「為流浪者找個家」作出報導,

該報援引四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的話說,特朗普希望政府幫助洛杉磯和其他城市不斷增加的無家可歸者們離開街道。」

貧民窟居民說:「在貧民窟的街道上以及周邊地區有很多退伍軍人,跟黑人無家可歸者人數上升。」無家可歸人數的增長除收入差距、上漲住房、醫療費用外,主因是政治領導人,不願做出不受歡迎的決定。(*白宮的計劃還沒有最後敲定,但是官員們說,可以選擇的方案包括:讓聯邦政府在監督無家可歸者的醫療保健和住房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上任後,拜登政府忙著處理事件時,未及注視Homelessness此一事件。


 
拜登太公分豬肉

alt

勝利著陸: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3名航天員,將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並安排休養。(*此次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

alt

中國援助聯合國維和人員新冠疫苗

央視新聞: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張茂于、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桑德斯、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以及外交部、國際發展合作署相關司局和國藥集團代表等參與視頻會議。

副署長張茂于表示:「為維護聯合國維和人員健康安全,幫助他們更好履職,中方向維和人員捐贈新冠疫苗,中方捐贈的疫苗將優先用於非洲任務區,這是中方落實中國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重要承諾的具體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和聯合國的支持,體現了中國對維和人員健康與安全的關心。」

據了解,目前中國已經並正在向106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向6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總量超過12億劑,居全球首位。

alt

拜登太公分豬肉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美式「人權」很矛盾,攻打人家國家後,又把家園(遭毀)者帶入美國,深信有機會入美國便如入天堂;並沒有為美國日後治安「思考」,多年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便是鐵一般事實。

拜登在阿富汗撤軍,縱使自己如「家春秋」的阿爺,家道中落也得保存風光,目前更要大手筆分豬肉;在第一批近 37,000 名抵達者中,有 900 名阿富汗撤離人員在麻州重新安置。

拜登政府開始向全國各地的州長和州難民協調員通報重新安置計劃,緬因州、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各有 100 名撤離人員,羅德島預計有 150 名難民,康涅狄格州將接收 310 名難民,加州預計將接納 5,200 人,比任何其他州都多。

alt

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將分別迎來 10 名,夏威夷、南達科他州、西弗吉尼亞州、懷俄明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預計不會重新安置,在上個月美國混亂撤離的最後,幾天逃離的第一批撤離人員中的任何人。

政府已要求國會提供資金,以幫助在本月底之前在美國重新安置 65,000 名阿富汗人,並在 2022 年 9 月之前幫助重新安置 95,000 名阿富汗人,拜登總統任命他的家鄉特拉華州,前州長傑克馬克爾暫時擔任他的職務,在美國重新安置阿富汗撤離人員的關鍵人物。

每名阿富汗撤離人員抵達可獲得 1,225 美元,以幫助支付租金、家具和食物,並提供少量零用錢,拜登呼籲國會「撤離人員」,該同樣享有低收入家庭的:「貧困家庭」現金援助、醫療補助、傳統難民服務、由衛生與公共服務部資助。(*其實,他們也會感受到生活在美國人中間的文化衝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與阿富汗完全不同,包括工作、住房和所有文書工作……)


 
吳弭心中有一團火……

alt

(圖)ElizabethWarren支持Michelle。(攝:徐佩蒂)

吳弭心中有一團火……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 (Elizabeth Warren) 是一位無所畏懼的倡導者,她一生的工作都是為中產階級家庭而戰,2018再次當選為美國參議院議員,連任第二個任期,她是全國領先的進步聲音之一,為改變經濟和重建中產階級的「重大結構性變革」而奮鬥。

9月11日下午6時許她為她「最心愛的學生」吳弭競選市長再次站台,她說10年前認識Michelle,她是我法學系學生,後來她為前波士頓市長萬寧路工作……

沃倫說,Michelle是一個有理想的女孩子,並且會把理想付諸實施,她心中有一團火,永無止境去達成。

alt

(圖) Michelle和伊麗莎白·沃倫及妹妹。

吳弭的競選方案我們已經報導過許多次,距離9月14號 (初選)只有3天,希望大家能投吳弭「一票」,共同享受她當市長後的「承諾」,並創波士頓開埠以來的奇跡:「由一位36歲、華裔美國人」當Boston市長。

吳弭堅強之路始於,她執筆寫自己的故事。( 2020 年 5 月 23 日凌晨 3:00)

alt

(圖) Michelle和母親。

*「我在冷雨中發現她站在車道上,一手拿著雨傘,另一隻手拿著一個滾動的手提箱,等著一個身份不明的司機來接她,「你不再是我的女兒,我也不是你的母親」,她堅持道,我懇求她返回家,她撥開我的頭髮檢查我右臉頰上的痣,以防萬一。

一開始是偏執狂,感覺她被一個實體監視和監視,這個實體似乎與她戰後童年時期在台灣的軍隊相似,但當她停止進食和睡覺時,她開始在半夜撥打 911並呼救,大多數日子裡,她很少離開她的臥室,我 10 歲和 16 歲的姐妹們自己做飯,然後去趕公共汽車上學。

alt

(圖)外婆和外孫。

我的移民母親,在一種悄悄忽視精神疾病的文化中長大,她拒絕承認自己的精神病,更不願接受治療,在她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之後,我辭去了在波士頓的工作,搬回了家人身邊,23 歲時,我成為了媽媽和兩個姐妹的主要照顧者。

今天,作為波士頓市議員,我看到了整個城市精神健康挑戰的壓力,在選民伸出援手和默默奮鬥的故事中,我在波士頓人中瞥見了的母親的徬徨岐路、試圖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醫療的局限性而心碎……

我媽媽第一次住院時,在我被允許去看她之前,她被強行鎮靜了,當我到達時,有人遞給我一個塑料袋,裡面裝著她的隨身物品,用剪刀剪下的破爛衣服,媽媽用普通話跟我說,她不想在男服務員面前脫衣服;那個袋子裡還裝著她被撕碎的最後一點尊嚴……

alt

(圖) Michelle的丈夫是她最大支持者。(Boston Globe照片)

經過多年的治療和耐心,我媽媽已經穩定下來,今天住在我們兩戶人家的一樓樓下,她很高興每天與她的兩個孫子共度時光,並為我們附近散步時路過的每隻狗提供零食,儘管多年來持續的心理健康挑戰使她無法參加婚禮、畢業典禮、就職典禮和其他家庭里程碑,但我們很高興為她建立強大的支持網絡,因為我的兄弟姐妹已經成長為明智、有愛心的成年人。

對於我的家人和我來說,克服我媽媽的精神疾病是一段塑造我們每個人的旅程,我分享我們的故事,希望其他家庭不會像我們一樣感到孤獨和隱形……」

alt

寄托哀思

在美國紐約的9·11紀念廣場,一束鮮花擺放在紀念池邊刻有遇難者姓名的銅牌上,隨著美國9·11事件二十週年紀念日,遇難者親友陸續到此寄託哀思。


 
美中元首一通電話的解碼

alt

「亂雲飛渡仍從容」中國元首外交,始終在拉緊全球合作的紐帶,而合作,無論美國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心思,中國,都淡然處之。

美中元首一通電話的解碼

(News Chinatown大小姐手記/文:徐佩蒂)一通電話綜合專家意見:「美:溝通過後的沮喪;中:亂雲飛渡仍從容」;拜登政府一些官員認為,特朗普任內實施的對華關稅,並沒有導致中國的行為發生期望中的改變,久而久之失去了讓中國回到談判桌或履行2020年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的砝碼,301條款的調查將需要數月才能完成。

貿易代表戴琪、商務部長雷蒙多等拜登主要經濟顧問,周五下午會商議上述可能的調查事宜,貿易代表辦公室要求外部顧問協助量化中國補貼行為,給以便評估調查啟動後應採取的適當回應。

而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90分鐘的電話交談,拜登表示出對中方缺乏與美國溝通誠意的沮喪。

alt

(圖)拜登與習近平頗有淵源,2011年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由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接待,兩人首次見面後迅速建立「私人關係」。

據《新華社》報導:題以「柳暗花明!拜登與習近平7個月來首次通電話」,首提及颶風「艾達」造成美國多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向拜登和美國人民表示慰問,習近平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採取的對華政策,令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這不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國共同利益,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係,攸關世界前途命運,中美合作,兩國和世界都會受益。

習近平強調,中國古詩曰:「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NN在報導這一消息時,特別強調,是美國主動打電話,中方的態度很明確,「兩份清單」和「三條底線」,是要給中美互動建立一個新的框架,只有尊重中方的核心關切和重大利益,才能談合作,才能夠廣泛競爭。

這通電話,是一個月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各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舉行的第11次通話,又加上剛剛出席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三次會晤,這通電話,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第二次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

alt

(圖)入小店品嚐示親民。

今年除夕,中美元首年內的第一次通話中,拜登還向中國人民拜年。那次通話,由美國發起邀約,一開始表示了誠意,但可惜,行動沒有跟上思想,拜登上任之後,中美關係越走越遠,中美關係破冰的關鍵:「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歷史也亳記下:作為美國國會派出的第一支訪華代表團成員,早在1979年,時任參議員的拜登就首次來到了中國,他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中國的發展是對美國有利的。

2011年,拜登再次訪問中國,那次訪問之後,拜登在美媒專門發表過文章:《中國崛起不是我們的終結》文章中寫道:「中國的崛起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競爭,美國能夠並將在這種競爭中蓬勃發展。」

alt

(圖)耶倫真的會去中國嗎?

美國白宮表示,拜登與習近平就兩國擁有共同利益、價值觀及分歧的領域,進行廣泛及戰略討論,拜登強調美國對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持久利益,兩人認為兩國在競爭的同時,應確保「不會陷入衝突。」

8月彭博社放出消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正在考慮出訪中國,這可能將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中美兩國官員首次舉行面對面的經濟會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還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中美關係新變化:競爭加劇依存加深》。結論很明確,儘管美國在強化與中國的競爭導向,但對中國的依賴正在逐漸加深。

alt

孩子返校面臨變體COVID-19

(News Chinatown報導)數以百萬計的孩子重返校園,他們面臨的最新挑戰是避免因變體COVID-19的 delta 變體而生病,全國住院兒童人數達到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媽媽和爸爸們,擔心讓他們的孩子回到學校接受面對面的學習,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醫學專家Amesh Adalja 博士對每個點的風險:醒來時,咳嗽和流鼻涕:高風險。

Adalja 博士說,如果您的孩子醒來時出現任何 COVID-19 或流感症狀,傳播風險可能很高,尤其是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孩子,父母應立即讓他們的孩子在醫生處或在家中進行測試,即使他們的檢測結果為陰性,最好還是讓您的孩子呆在家裡,以免他們傳播任何其他類型的病毒。

在校車上低風險:只有超過 25% 的人擔心校車,隨著窗戶和門的打開,良好的通風可降低感染 COVID-19 的風險,許多校車公司和學區都強制要求戴口罩,讓孩子們坐在校車上保持社交距離,讓司機在路線之間對校車進行消毒,並為所有孩子提供洗手液。

體育課中等風險:由於孩子們正在鍛煉,呼吸急促並且從嘴裡吐出更多的顆粒;傳播風險更高,尤其是不戴口罩的情況下,這種風險可以通過在體育館打開門窗或在室外開設體育課來降低。

不戴口罩的教室中等風險:在調查中,將近 25% 的人表示您擔心課堂,孩子們在教室裡連續坐幾個小時意味著傳播風險中等,打開窗戶、將辦公桌放置在相距 6 英尺的位置、戴上口罩和讓老師接種疫苗會降低風險。

帶口罩的教室低風險:Adalja 博士說,有數據表明,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可以安全地進行學校教育,甚至在疫苗問世之前就是這種情況,他說,在疫苗出現之前的時代,傳播不是由教室驅動的,而是由體育和課外活動驅動的。


 
« 最先前一個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下一個最後 »

第 233 頁, 共 489 頁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