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号外
news menu leftnews menu right
廣告看板
廣告看板
大小姐手記
楊絳 - 歷史不留仇恨與屈辱

中華公所能否奏新曲?

(News Chinatown徐佩蒂報導)

持有12800億美國國債的中國「警告美國」,儘管美國又一次在最後期限到來前一刻決定提高債務上限受到廣泛歡迎,但是美國未來的債務風險仍然存在;中華公所內董事們亦理當要負起「警告」職任。

紐英崙中華公所,在即將卸任的兩年中,其受歡迎與不受歡迎的程度並無準則,「無準則」是基於「中華公所的章程」在中英文字「不對衡」中出軌;不得「連選連任」便是重大被「強詞奪理」一再取巧運用。

2014 /2015 年度選舉,現時五位職員便有3位留任,其中一位更是玩「音樂椅」的高手;「中華公所」一項公職「職位」何以如此令人留戀,要高企不下?

不得「連選連任」的困局能否在今回「拆局」?是中國城大眾所關心的一件事;作為「中華公所」的「良心職員」有必要在「公開、公義、公正」原則下更改補充「不得連選連任」英文字句的含糊。

(圖) 年青時的楊絳;1934年,楊絳和錢鍾書在北平。

楊絳 - 歷史不留仇恨與屈辱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從來不會覺得日子難過,只覺得時間太少;夕陽西下近黃昏,在餘輝生命之燈的光茫下,溫柔散發出活著的信念; 從搖筆桿到網上文章,「時代精神」在變動,只要活著便要「隨波逐流」去「順世而生」。

楊絳是一位文壇前輩,再度被人關注是因為她在7月過了102歲生日,依然還在發表新作,引發讀者感慨;她「走過歷史坎坷,穿過人生風雨」享譽文壇、堅守人生;走到人生邊上的智慧,「雪老霜新慣自支,歲寒粲粲見冰姿;暗香疏影無窮意,桃李漫山總不知。」這是錢鍾書贈夫人楊絳的詩,也是楊絳高潔品質的寫照。

2001年9月7日,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與清華大學簽訂了《信託協議書》,成立「好讀書獎學金」(與錢先生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編纂時主編的館刊同名);2001年捐獻的現金是72萬元;到2010年春,已是800萬元,並翻譯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生與死》表明心志:「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1911年生於北京,其父楊蔭杭曾官費留學日本、美國,是「江蘇省最早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人物之一」,三姑母楊蔭榆也曾官費留學日本、美國,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出身名門的楊絳從小對中國文化耳濡目染,在文學、翻譯上更是造詣頗深。

1928年,楊絳是蘇州振華女中的本年度畢業生,也是蘇州十全街舊校址上老振華女校畢業的最後一屆學生;1932年在蘇州東吳大學畢業,之後入讀北京清華研究院做外國語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

二人結成夫婦,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瑗,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 1958年,47歲的楊絳決定「偷空自學西班牙語」,從西班牙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她無師自通,堅持不懈地完成了這項艱巨的翻譯工作,但是書稿未完全翻譯就歷盡磨難,「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裡」,「九死一生」,才總算逃過文革劫難。

1966年文革開始後,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1969年11月,錢鍾書被下放到河南信陽地區羅山縣「五七幹校」,不久,隨「五七幹校」遷至淮河邊上的河南息縣東嶽,1970年7月,楊絳也被下放到那,並且被分配在菜園幹活,因為兩人宿舍不過十分鐘路程,故兩人經常私密相會。

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獎給75歲的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表彰她對傳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貢獻。

80年代以後,楊絳不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作回憶性的散文;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瑗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更是深居簡出。

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瑗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二人遊學歐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種種往事。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早上六點半起床,中午休息兩小時,吃得很清淡,健身運動就是室內轉圈走動7000步。

走過歷史坎坷,穿過人生風雨,楊絳其人其文依然如傲然盛開的臘梅,暗香疏影,意境無窮;楊絳因散文而享譽文壇,《幹校六記》是回憶文革時期的散文集, 敘說的是楊絳與丈夫錢鍾書在1969年11月到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的故事;深刻剖析了文人的性格與命運。

楊絳借文字來捍衛文化與人生的尊嚴,全然沒有邊緣化的失落感,小說《洗澡》描述了1949年後中國知識份子在第一次思想改造運動中的心理歷程,審視了中國知識份子的生命歷程和精神空間;楊絳在《丙午丁未年紀事》的結尾處寫道:「烏雲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裡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在她看來,歷史留下的不是屈辱與仇恨,而是對人生的執著,對信仰的堅守,楊絳關注的不只是自身命運 的時下現狀,更多的是對整個民族命運的擔憂,對人生的探求。

在《我們仨》一書用夢境和回憶的方式展現了楊絳與錢鍾書和女兒錢媛在中國的特殊時期相聚相守的日子;《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面對歷史的浩劫,楊絳全家選擇把「治國平天下」轉向 「修身齊家」,與家人一生守候。

他們陶醉於散步時「格物致知」,滿足於每日一人一隅地讀書,他們共同維護家的含義,在自省與堅持的過程中守護著人文精神, 就像守候著中國文化的真諦那樣認真執著。

對於錢財、名利,楊絳看得很淡,她很看重一代人對於理想的追求與歷史感,的確,在一個個人歷史缺失的浮躁年代,沒有精神追求,又如何去擔當民族的歷 史?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魂縈舊夢 之 露滴梧桐

魂縈舊夢 露滴梧桐

(大小姐手記) 交:徐佩蒂

「水 西村作詞,候湘作曲」的「魂縈舊夢」,原唱者是白光;之後姚蘇蓉、冉肖玲、鳳飛飛、蔡琴都唱不出「白光」對「魂縈舊夢」的「景」;水西村、候湘、白光是活 在上海的「上海人」;上海人有一份獨特氣質,自信中散發著那一抹霸氣;霸氣之中又擁有義正詞嚴的正氣;上海人有一句「至死不變」的名句:「只在自己膝蓋上 打困」(不靠人性格)。

「魂縈舊夢」中「桃花時節,露滴梧桐」是因為那句:「梧桐之風獨栖也」,因為那手掌形狀的葉子到了秋天會大片大片地掉下來,在深灰色的地上鋪成金黄色的地毯。

是 在上海「淮海路」與「南京路」齊名的商業街,如果說,南京路是上海商業的象徵,那麼,淮海路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品味,一種風格,和一種時尚,以前被稱為霞飛 路的淮海路兩旁,種植了整齊高大的法國梧桐樹,除了浪漫的街景外,淮海中路還吸引了中外高檔名牌、百貨公司等來此設店,上海已成觀光景點,但兩旁都有咖啡 館、酒吧,當地人稱為酒巴街,夜晚風吹樹葉沙沙作響,緬懷過去,數數天上的星星……

白光「魂縈舊夢」

花落水流 春去無蹤 只剩下遍地醉人東風
桃花時節 露滴梧桐 那正是深閨話長情濃

青春一去 永不重逢 海角天涯 無影無蹤
燕飛蝶舞 各飛西東 滿眼是春色酥人心胸

(
口白)
花落水流,春去無蹤

只剩下遍地醉人的東風
玫瑰般的美麗!夜鶯似的歌聲!
都隨著無情的年華消逝
啊!我到那兒去尋找我往日的舊夢
只留下滿腹的辛酸,無限的苦痛

青春一去 永不重逢 海角天涯 無影無蹤
斷無消息 石榴殷紅 卻偏是昨夜 魂縈舊夢

白 光先後拍攝過20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爭春》,和陳雲裳演對手戲,白光在劇中演反派,一鳴驚人,香港永華公司後來重拍此片,改名為《春雷》,白光自己 比較滿意的影片是《十三號凶宅》,這部影片由中電三廠在北平拍攝,男主角是謝添,白光在片中兼飾四角,使白光引以為榮的另一部影片《蕩婦心》,是根據俄國 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改編的,這是第一部在香港西片院線上映的華人影片,連香港總督也前往捧場。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白光亦影亦歌,年青時曾和李香蘭同拜日本聲樂家三浦環,研習聲樂,白光唱歌別具魅力,博得不少歌迷的喜愛,成為1940年代上海歌壇的七大歌星之一 (其他6位是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李香蘭、吳鶯音)。

1948年,白光和龔秋霞聯袂主演了一部歌唱片《柳浪聞鶯》,白光在該片中一共演唱了7支歌,龔秋霞是女高音,白光是女中音,二人相得益彰。

1953年,白光赴日本經商,在東京銀座區開設一間夜總會,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後來又回到香港,淡出影壇,自退出演藝圈後,傳說紛壇,有的說她瘋了,有的說她窮困潦倒,有的說她早已香消玉隕……白光失蹤14年後終於揭秘:原來定居吉隆坡。

1994 年白光赴台參加「世界電影資料館珍藏影片特展」,展映的影片中包括白光主演的四部影片:《一代妖姬》、《血染海棠紅》、《雨夜歌聲》和《玫瑰花 開》;1994年8月6日,上海東方電視台在螢屏上報道著名影星白光赴台灣參加影展活動的消息,這是白光和大陸影迷闊別45年後的首次曝光。

白光在台灣,會晤了闊別多年的老朋友李麗華、姚莉等,感到十分高興,1995年白光應邀出席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與著名歌手徐小鳳一同擔任頒獎嘉賓,丰采不減當年,令人讚歎……

稱白光為中國影壇的傳奇女子,一點也不為過,她不僅在水銀燈下屢屢扮演形骸放蕩、遭遇曲折的女子,在水銀燈外的真實世界裡,她也過着如電影情節般離奇的生活,從18歲奉母命初嫁,生下一對兒女後,接着離婚、訂婚、解婚、結婚、離婚、再變成不結婚的女人。

1969年,白光在吉隆坡登台,遇到比她小26歲的忠實影迷顏良龍,顏良龍體貼入微,對白光呵護備至,原以為今生與婚姻絕緣的白光,居然動了心,終於安定下來,二人長相廝守30年,跌破影迷的眼鏡:「問卿究竟何所思?」白光總是以一句「緣分來了,千軍萬馬都擋不住」。

1999年8月27日,白光因結腸癌病逝於吉隆坡,享年79歲,顏良龍遵照白光生前的遺囑,喪事低調處理,遺體落葬在吉隆坡市郊富貴山莊墓地,落葬時僅有她的胞妹和夫家親屬參加。

 
成年人的幼稚

成年人的幼稚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TVB 無線是與香港目前面對退休一族一起成長的電視臺,在過去了的40多年中TVB的電視節目陪著大批香港人生活,節目就算邊罵邊看,還是一路捧場下去,如此一來TVB仍是香港電視界的一哥。

2009年王維基申請免費電視牌照,結果不獲發牌,而政府又另發出2個牌照,失落牌照即宣布裁員三百二十人,王維基於報章撰文:「坦言從未想過不獲發牌,故沒有Plan B;他慨嘆自己太幼稚,辜負了同事期望,在員工大會上,他更一度感觸落淚。」

「香港是否沒有了公義?」對於牌照申請未獲接納,他形容是震驚及始料不及,並表示:「若事件就此完結,香港便輸了公義,不禁質問政府香港是否沒有了公義?為何我們會死得不明不白?」

公義,什麼才是公義?公義是否正如王維基所指「只是敗給一個不公平的比賽」?什麼才是一個不公平的比賽?

論公義,論公平?這個社會上又如何去定公義與公平?有時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連曾志偉也火起,爆了一句「食屎」;食不「食屎」是其次,為了「增加收益」而跳槽的藝人,變了前路茫茫。

無綫稱樂意接收港視藝員,無綫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則表示樂意接收港視的藝員,而無綫創作部亦缺乏資深同事,歡迎相關同事回巢;「回巢」又是否人人有機會?於是問題又回到「公義與公平」上……

 
中國城「元老名銜」之張冠李戴

中國城「元老名銜」之張冠李戴

(大小姐手記) 文:徐佩蒂

「老」的人,就算在某一個團體如「老樹盤根」白了少年頭,沒有擔任過「總理」「總長」職位,便不能稱之為「元老」;「元老」是服務公職最末而又永久的一個代號。

這個名銜的級別從:(1) 普通會員、(2)職員、(3) 正、副會長、(4) 最後凡擔任過正會長兩任以上者,在兩年 (或三年一任) 的懇親大會中,獲得提名出任「總理」「總長」職位者,(5) 當選總理,(6) 任滿後便是「元老」。

在「中國城」元老名銜不能張冠李戴;什麼是「張冠李戴」呢?簡易解是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實在的說法是「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有掉包舞弊之意。

另一方面,也基於某一個人,在多個團體中「鞠躬盡瘁」多年,最終得了個「安慰獎」-「元老名銜」,而這個名銜也不能「魚目混珠」,所謂「魚目混珠」是指「以假亂真、冒名頂替、濫竽充數。」

「魚目混珠」典故:從前有個人,家裡有一顆祖傳的大珍珠,他將珍珠密藏起來,從不輕易拿給別人看,有一次,他得了一種怪病,臥床不起,家裡人都很擔心,卻又無能為力。

一 日街上走來一個遊方郎中,說能醫治各種怪病,家人把郎中請回家,郎中看了看病人,說這種病要用珍珠粉來合藥,才能治好,這個人只好忍痛用了家傳珍珠粉合的 藥, 過了幾天,郎中來問病人的病況如何,病人說吃了藥,卻沒甚麼作用,郎中要這個人把珍珠拿出來看看,看完以後,郎中大笑說:

「這哪是甚麼珍珠?這只是海洋中 一種魚的眼睛,真是魚目混珠,又怎能治好你的病呢?」

中國城「自吹自擂」的人很多,「魚目混珠」不少,「張冠李戴」的人更不在話下;古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便展示各種不同人的「行為舉動和心態」。

(註一) 洪門、安良稱「總理」;黃氏、伍氏稱「總長」職位。

(註二) 「顧問」兩等別,有的是:(1) 凡曾任滿兩任正會長者,不再參與任何職位者便是顧問;(2) 未出任過兩任正會長者,如獲在任會長邀請,可任「顧問」,嚴格兩言,隨應邀會長落任而「卸銜」。

(註三) 切勿對號入坐。

 

 
« 最先前一個51525354555657585960下一個最後 »

第 57 頁, 共 100 頁
廣告看板

登錄









Supported By J&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HTML and CSS.